教师?教材?学生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is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课堂运行中的教师活动观察可以把课程学习分为操纵型和调控行,如果在一个课堂里,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讲。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只是被动听老师的说教。是把教材上的东西背记下来。像这种不存在学生反馈的学习方式就是操纵型学习,相反,在另一个课堂里既由老教师的信息输出,又有学生的信息输入和反馈,整个学习系统表现为信息的首尾相接,循环往复,这种学习称为调控型学习。
  在当今新课标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能正确的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善于研究把握和挖掘教材的内涵,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精心设计和安排,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相反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编写意图,就不能达到教材本身应起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初中数学几何部分“切线长定理”一节课时,本来这节课要学习,切线长定理。进而再研究一个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过圆上一点画切线,看学生,他能画出几条?在过圆外一点画圆的切线,能画出几条?进而提出切线长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并猜测这两条切线长的数量关系,有了这个猜想我们再去验证猜想:学生想到连接两切点半径,及圆外一点和圆心连线,构成一对全等三角形,稍加思考找到了条件得以验证。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说:这条连线还平分两条切线所夹的角。从而引出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所夹的角。马上板书出来成果。
  图一
  我又引导学生若再增加连线你又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想到连结AB,问学生此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
  图二
  1.△APB、△AOB为等腰三角形。
  2.PO是AB的中垂线。
  3.PO是角∠AOB角平分线。
  4.PO平分弧ADB交圆O于点D。
  5.共有三对全等三角形,△APO和△BPO,△ACO和△BCO,△APC和△BPC。(如图二)
  6.还有相似三角形。
  7.进一步还想到了勾股定理, 射影定理, 中垂线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切线性质定理。
  8.由圆周角的性质定理知,即圆周角∠DAC=∠DBC是圆心角∠AOD=∠BOD的一半。
  9.由弦切角定理知:∠PAD=∠PBD是圆心角∠AOD=∠BOD的一半。
  10.我们怎么知道PO是AB的中垂线呢?学生进一步发现有等腰三角形△APB的顶角平分线PO。有∠APO等于∠BPO,可知PO垂直平分线段AB,从而有“三线合一”的结论,
  学生进一步发现,若连结AD、BD共构成六对全等的三角形。由圆周角定理可知:∠ADC等于 ∠AOB,由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可知,AD等于BD。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及其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循序渐进,步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师不时引导点拨不但研究学习了切线长定理。复习巩固了等腰三角形到中垂线、角平分线,切线性质,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勾股定理,射影定理,弦切角定理共九个定理。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这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中不管是推理论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了学生一种解体思路,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实在是受益非浅。
  因而在新课标的课堂上,教材只是个例子。它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信息媒介载体。因此,必须要善于用教材引导教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用灌输似的背读教材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教材这个知识的源头,广开思路,课堂上学生、老师一起进入教材,一起思考,探寻途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师生共同参与,多动脑,多动手,师生一起成长,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宽学生视野,多渠道,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可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运行中,我们应赋之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四个方面的要素以新的含义,对学习情境要重视两点:一是课堂学习气氛,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学习所选择的媒体,关于学习内容,第一,在性质上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第二,在类型上呈现内容的形式上不拘泥于只看文本形式和文本外形式,第三,学习内容不等于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力和方法的掌握等等。关于学生和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准备、个别差异的影响,要看到教师的能力,水平,态度个性品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更要能够想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这个要素,教师的角色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主持者,帮助者和促進者。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中的教师要始终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教師,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等因素之间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以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良好的状态是课堂的重要表现在学生的主体性和各个要素的协调性,学生不是工具和容器,在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其他文献
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蕴藏着人类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与智慧的宝藏,历经岁月长河的洗涤依然光彩夺目。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抽象,往往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经典古诗文,将数学问题化为美妙的诗意,展示数学与诗文的联系,把理性抽象的数学直观形象化,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溢诗香
期刊
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故针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对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并且应该有直接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咨询室及心理老师来帮助学生调节心理问题。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恰恰可以实现近水楼台的效果,由于初中思品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围绕初中生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比如,初中生与老师的交流、同学的相处,以及家庭环境等多
期刊
随着现代中学教育的发展,特长生教育得到社会、学校及个人的重视和肯定,特长班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蓬勃兴起,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又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普通高中学校设立特长生班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升学率。然而,特长生班级工作管理却令很多班主任感到头痛,管理成效并不能令人满意,有的甚至令人失望。本人自担任特长生班级班主任以来,充分认识到高中班主任工作是负责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和管
期刊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由能力、知识、智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多个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智慧资源;是发展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生产力。关于创造力的含义,刘漠认为创造力就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这种能力。  二、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必要性  第一,美好家庭生活的需求: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这就告诉我们,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很
期刊
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对学习行为习惯的要求与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控制,尤其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决定其整个学习气氛的是学生是否自觉的学习行为,因为虽然学生的学习行为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最终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接受内化和转为行动的自觉过程才能奏效。在体育教学中
期刊
一、青少年身心健康标准  健康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和精神及社会适应状态。参照世卫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结合实际情况,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认识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自制力、果断性和自觉性;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在生物课堂中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传统观念要改变,要像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自主性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以保证幼儿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促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知识与能力。当前教师对自主性游戏尚存在诸多误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科研已在各个学校广泛普及,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脱节的问题,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效益。这既是我们教研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教育领域里具有共性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出路在何方?结合我校国家级课题《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与相关品格培养的研究》的工作开展,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教科研相结合,沉下心自我诊断,抬
期刊
一、必须建立富有责任心的班委和努力建设好班风  管理班级工作其实工作量是很多的,处处由班主任来完成时很不现实;同时也不能锻炼学生。初一学生刚进中学学习与生活,很多事情还不适应,这就需要班主任加以引导和监督;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去锻炼和体会,这之间更需要班委成员去协助和帮助,需要班委高效率的工作;而好的班風,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班干部,所以每接一个新班级,第一件事情就是精心培养、组织一批优秀的班干部,班级
期刊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以构建。新课改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划时代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程作为学校为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