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 各显风骚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留给后人的杰作可能不算多,但他却是慧眼识李白的伯乐。《咏柳》诗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诗人观察细腻,构思独特,描绘生动,便成了脍炙人口,百吟不厌的千古佳句,令后辈着实折服。当然诗的前两句也有许多经典妙处值得品味。
  贺知章生活在盛唐,一生为官,经济宽裕,性情闲适,无忧无虑。在他的眼下,柳树也就自然成为美好的物象。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早春二月的稚柳,本来就有它脱俗超凡的可爱之处,再经过诗人丰富的想象,不仅是一枚剔透晶莹的“碧玉”,更是一位美丽多姿,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为什么诗人用“碧玉”二字来形容早春的柳树呢?这里有两层的含义,一是碧玉的色泽与早春的柳叶相似,浅绿且有些透明,“碧”跟下句的“绿”也互为照应补充;二是“碧玉”容易引人联想到少女,因为他们都有“年轻”的韵味,在古代作品中,“碧玉”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如“碧玉小家女”(《采莲赋》),“碧玉破瓜时”(《碧玉歌》)等等,用“碧玉”来比喻柳树,不仅准确表达这柳还只是早春稚柳,并非密叶藏鸦。风韵成熟,而且又勾人联想到正处在豆蔻年华之际的青春美少女,其意境实在是再绝妙不过了。第一句整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树高”衬托出美少女亭亭玉立,袅袅多姿的风韵。这是稚柳的整体形象。接着诗人的笔锋一转,把人的目光集中到柳树的枝条上。“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细枝垂丝,顺承着上句的拟人化,也就成了美少女身着的衣裙带了。“垂”暗示出少女纤腰在风中款款摆曳。“绦”是用丝编织的带子,把柳枝说成“绿丝绦”,既写出柳树的动态,又将稚柳化身为翩翩作舞的美女了,煞是风流可爱。接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三、四句以设问形式自问自答,从容自如。第三句诗人把写作的对象转移到柳叶。一个“细”点出早春时节柳叶刚刚吐芽伸展细嫩的状态。面对这嫩绿的细叶,诗人浮想联翩,想象奇特,把细叶的产生归功于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无形的风比作有形的剪刀,“剪刀”既照应了上句的“裁”字,剪刀裁细叶,恰到好处,又生动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温暖的春风促使万木抽芽吐翠,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功能。这首诗重点写柳树,附带也写了春风,春风像剪刀裁出稚柳细叶,这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也是春天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
  这首诗除了想象奇特,描绘生动外,它的结构严谨不能不说,不能不赞。首句总写柳树“碧玉妆成”,然后依次分写枝与叶,先引出“绿丝绦”,再引出“细叶谁裁出”,最后用“似剪刀”点出与细叶有关系的春风。四句话展现了诗人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诗中出现的一连串的意象环环相接,一气呵成。
  贺知章的《咏柳》,可谓是顺境顺心绘美景,其乐无穷。而同样面对美丽的柳树,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笔下,他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代表,有“小李杜”之美誉。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青年时就考中进士,当时可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但是,他依然是生不逢时,命运乖舛。晚唐时期,朝廷昏庸,权力倾轧,当时牛、李两派争权夺利,李商隐被卷入政治漩涡,到处受到排挤,长期沉沦下僚,才能无法施展,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在创作《柳》时,诗人的爱妻刚刚病故,而李商隐又不得不只身宦游蜀地,去过那令人厌倦的幕僚生涯。由于心境郁闷,面对柳树,诗人思绪万千,“断肠天”、“清秋日”、“斜阳”及“秋蝉”,几个意象给诗歌蒙上了一层较浓郁的悲剧色彩。
  与贺知章笔下的春柳不同,李商隐写的是秋天的柳树。首句“曾逐东风拂舞筵,”诗人起句颇有特色,他从春天写起,连着次句都是为后文铺垫和衬托的,而诗句中的“逐”字有它精妙独特之处。自古骚人写春风与柳枝关系时,多数是春风吹拂柳枝,风处主导地位,柳枝居被动状态,而李商隐用一个“逐”字,化庸俗为神奇,柳枝追逐春风,既运用了拟人手法,又化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春意盎然。诗人不说东风吹拂,而言柳枝逐风,旨在暗示自己是才情在先,别人赏识在后的自负情怀。诗的一、二两句主要是回忆往日光鲜美好的时光,写出自己年轻时因才华横溢,英俊潇洒而受人赏识,曾经风流倜傥,风光一时。试想在那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觥筹交错,这神仙般的生活环境,谁人不心驰神往呢?然而,诗人为何用“断肠天”去描述概括这天堂般的乐境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美丽的回忆掩盖不住现实的悲苦忧郁。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往日的热闹非凡、春风得意如今一去不复返了,一旦想起,可谓乐极生悲,往事不堪回首,“断肠天”道出诗人对今非昔比的现实感到悲痛忧伤到极点的颓丧心境。“断肠天”这三字在结构上起了转折衔接的过渡作用,由对往日的回忆引出现实的惆怅与无奈。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当时正处在丧妻之痛和官场不济的无限烦恼之中,要想借景移情也难,所以在他的笔下,秋天的柳树是衰落的,秋天的斜阳即将落山,秋天的蝉鸣有声无力,总之,展现在作者眼里的只是一片萧条凄凉惨淡的景象,诗中的“如何”、 “肯”几字尽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尽管对现实生活不满不愿也不肯,但诗人势单力薄,无计回避,不肯也得肯,不愿也得愿,只好认命了。“清秋”、“斜阳”、“蝉鸣”这几个意象集中衬托出诗人中壮年时期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以致心灰意冷,凄凉感伤的心境。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除了借景抒情外,最突出的就是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用春天繁花似锦的得意时光与清秋斜阳,秋蝉哀鸣的萧条冷清作比较,用春柳的繁盛衬托秋柳的衰落,这样,诗人的哀苦、凄凉及无奈的悲情也就突显在字里行间了。
  说罢李商隐咏柳的悲情悲景,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曾巩的咏柳诗。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曾在福州当过太守,治理地方井井有条,声誉颇佳。曾巩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深受前辈欧阳修赏识。但是由于他为人耿直,在官场上得罪了奸佞,因而常遭小人诽谤,仕途不畅。所以他对世道愤愤不平,心中充满了怨恨。他的《咏柳》咏的也是春天的柳,因心境烦躁,托物言志,所以春柳的形象与贺知章诗中的春柳就截然不同了。
  “乱条犹未变初黄,”春天的杨柳枝繁叶茂,在微风吹拂下左右摇曳,这本来是不错的一派美景,但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一些小人在权势庇护下,造谣惑众。陷害忠良的龌龊行径,不禁怨由心头来,恨向胆边生,一个“乱” 字就给本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接着“倚得东风势便狂。”一个“狂”字,既在结构上照应了“乱”,又将蕴藏的情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明显地将对世道不满和对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的仇恨情怀寄托在字里行间了。这里除了把春柳比作奸佞小人,也将“东风”暗喻为昏庸腐败的朝廷权势,诗人认为,小人与权势沆瀣一气,才导致社会的黑暗败坏,所以把柳树和春风一并赋予贬义,这充分体现了诗人构思独特和创作上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桎梏,超凡脱俗的勇气和胆略。面对这坎坷不幸的世道,’诗的后两句,诗人为人正直的信念在诗中得到了验证。“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解把”也许是“且把”的误笔,“飞花蒙日月”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奸佞小人的“狂”,他们自不量力,贪婪无比,以为自己的雕虫小技能掩遮住日月的光芒和正义的力量。“清霜”是清冷的秋霜,诗人借用秋霜冻草木的自然现象,暗示那些小人一定会得到报应和惩罚的。有人用“不知秋后有清霜”与诗歌原句作比较,虽然只把“天地”改为“秋后”,但诗作的意义就受到严重挫伤,“清霜”本来就是在秋后产生,若再说“秋后”在时间上意思重复累赘。而“天地”二字既表现出正义力量是无限的,也能衬托出作者不畏奸佞小人,从容面对的坚定信念。这两句诗一反李商隐为人处事的消极观念,委婉表明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积极态度。李商隐对自己壮志难酬也有怨恨,但更多的是伤感,无奈,心灰意冷,而曾巩不同,他能正视现实,并借助比喻,向那些自以为得计的小人发出警告: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那些奸佞小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天地有清霜”不只是诗人的呐喊,也是广大读者的期盼。
  三首咏柳诗,物同意迥,诗歌各具特色,诗人各显风骚,实在难分伯仲,比出高低。那就让读者自我感悟,自我欣赏吧。
  咏同物,抒异情,这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现象,道理何在?其实很简单。常言道: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其实,人们眼中的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心情好,即使一株小草,也令人可怜生爱,反之,心情不好,就是一朵鲜花,也无心欣赏,感觉乏味。那么,再将这些花草写入作品,其意境的悲哀喜乐就自然不同了。宋朝范仲淹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对崇高的思想境界的追求,可惜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又有几何?那就更不能强求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了。但是,要正确把握诗人在咏物时所表现的景物特点及其寓藏的特殊情感,还是有法可循的,其方法有三:一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及个人处境。“存在决定意识”,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二是要仔细斟酌推敲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及诗中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并借助有关的文化常识,典故来综合考虑;三是有条件的话将几首类似的诗汇合在一起比较阅读,区别其异同。若能这样,我们就不难探究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并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了。
其他文献
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身处书香门第,平生手不释卷,采用的是“精熟一部”读书法。  “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10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丁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亲者又有所亲,两类相感,无不通彻。”梁章钜的这一段话,正道出了他“精熟一部”读书法的精髓。由这
期刊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坐落于吉祥山麓,最早是文山女中的小学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学校占地面积二十多亩,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659人,教师80人。校园中有一棵百年大樟树,郁郁葱葱,荫盖校园,在这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文山人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书写着激扬的教育篇章,培育了一代有一代知书明理的书香学子。  台三学子的独特气质,源于学校多年来一直把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
期刊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龙岩市根据闽西特色打造“红土书香”教育品牌以来,学校“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爱读书,乐读书”的良好读书氛围,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  面对浩瀚的书籍,要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我们采取了一些做法。    一、讲究策略,提高效率    首先要形成读书活动的机制。中共龙岩市教育工委、龙岩市教育局要
期刊
近日,我们前往王蒙先生的家中拍摄他的书房。我知道写作是需要大量个人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一生都能够潜心于写作的人,会很珍惜时间,我也格外地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感觉王蒙先生家中的书房,透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书房并不太大,铺着地毯,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两面摆放着书架。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王蒙先生指着中间的书柜告诉我们:“我还是比较重视工具书的,所以《词源》、《辞
期刊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拟从文本解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初步探讨。    一、文本多元解读之必需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作品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遣词造句的品析等无不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没有文本的解读就
期刊
叮叮当当,小巷悠长……  不用探头看,就知道准是卖豆花的来了。说也奇了。据母亲讲,过去,漳州一带,卖豆花的人,挑着豆花担,走街串巷,不用吆喝,只需一只手的手指夹着瓷碗、瓷匙,一摇晃,一碰撞,就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招引顾客,每每这时,楼里就飞出几个快乐的小毛孩,攥着钱,拎着碗,领了大人之命,直奔那担而去……  到我记事时,豆花就设点摆摊了,来了客人,摊主就掀起瓷缸的木盖,拿一把铜勺,将浮在豆花表面的水珠
期刊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那么执著,  那么深情。  白的山,白的屋,  白的山间小路。  小树,我的小树,  让雪尽情拥抱。  堆雪人,干雪仗,  老游戏,代代玩。  忘了忧虑,忘了奇寒,  仰起头,笑迎雪花点点。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任雪花抚摸岁月,  悠长忆念,无限家山。
期刊
荧屏上为数不少的止于养眼、一味娱乐的节目,已经令不少观众不太习惯于剔除喧嚣浮躁、静下心来进行不仅养眼、更在养心的文化阅读了。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  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
期刊
活着  是一种存在  活着  是一种悲哀  活着  是一种无奈  活着  是一种安排  活着  是为把一些记忆埋汰  活着  是为让一些记忆醒来  活着  是为使一个现时无碍  活着  是为令一个现时躲开  活着  一切都不用见怪  活着  一切将会有交待  相信吧——  生命不是一场竞拍  灵魂不是一种体裁  白云总归要出境  花朵总是会绽开    献给您……    那浅浅的一笑  就像月牙淡漠
期刊
我开始学语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全家逃难到乡下。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我才五六岁,常常是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跑到了傍晚,还是被追上了:那是一个打谷场,我筋疲力尽,倚着个草垛软瘫着,望着平原上低垂的星空喘气。“和平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他们的口号是“和平反共建国”所以叫“和平军”)拿枪对着我们,厉声喊叫:“城里人,跪下来,把口袋翻过来”。人们跪成一排。妈妈、舅妈顾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