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年龄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很难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而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融入趣味性,生动性,连贯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将晦涩抽象的知识生动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打造 道德与法治 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性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因此,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观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巧用教材,看图讲故事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还是一本连环画册。教材中丰富的图画,简洁的文字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爱读、易读,也容易引发联想,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这些故事资源如果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恰当的利用,就能让课堂变得高效、有趣,学生也会获得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例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教育是“上学路上”,其中的一个板块叫“路上的温暖”。教材上有一幅下雨天姥姥接“我”放学的图画,配上了这样一句话,“姥姥,您也别淋着。”由此,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看图讲故事的环节,图画简单易懂,学生可以从故事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这样的教学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二) 善用生活化实例,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许多客观理论常识,然而小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很容易将这些抽象的理论概念理解模糊,即无法把平面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导致他们很难对此类知识加深印象。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本就是源于生活又应运用于生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鉴于此,教师应选取合适的生活素材与课本内容相整合,如此在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让其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道德法治常识,促使他们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让诚信伴随着我”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便在课堂伊始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故事中讲述了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从这个故事中学生可以看出诚信会为人生带来极大的惊喜,因此诚信这一品质应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他们也深刻地明白了诚信这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大家切实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三)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在过去的小学教育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老师仍然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完全没有得到体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尽管在短期内能够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储备,但是长期看来,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所以新课改下,老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搜寻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故事现象,并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好教材分析,注重课堂教学与故事内容的联系,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分析,老师应该正确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本质,保证素材的选取能够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最终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总之,小学生学生正处于好动性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此种背景之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开来,一是可以将枯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以故事叙述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增强学习的持续性效果;三是降低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本,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课文学习的梗概和重点;最后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渗透,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道德素养。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打造 道德与法治 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性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因此,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观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巧用教材,看图讲故事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还是一本连环画册。教材中丰富的图画,简洁的文字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爱读、易读,也容易引发联想,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这些故事资源如果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恰当的利用,就能让课堂变得高效、有趣,学生也会获得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例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教育是“上学路上”,其中的一个板块叫“路上的温暖”。教材上有一幅下雨天姥姥接“我”放学的图画,配上了这样一句话,“姥姥,您也别淋着。”由此,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看图讲故事的环节,图画简单易懂,学生可以从故事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这样的教学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二) 善用生活化实例,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许多客观理论常识,然而小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很容易将这些抽象的理论概念理解模糊,即无法把平面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导致他们很难对此类知识加深印象。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本就是源于生活又应运用于生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鉴于此,教师应选取合适的生活素材与课本内容相整合,如此在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让其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道德法治常识,促使他们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让诚信伴随着我”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便在课堂伊始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故事中讲述了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从这个故事中学生可以看出诚信会为人生带来极大的惊喜,因此诚信这一品质应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他们也深刻地明白了诚信这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大家切实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三)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在过去的小学教育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老师仍然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完全没有得到体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尽管在短期内能够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储备,但是长期看来,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所以新课改下,老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搜寻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故事现象,并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好教材分析,注重课堂教学与故事内容的联系,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分析,老师应该正确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本质,保证素材的选取能够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最终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总之,小学生学生正处于好动性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此种背景之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开来,一是可以将枯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以故事叙述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增强学习的持续性效果;三是降低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本,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课文学习的梗概和重点;最后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渗透,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