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认识世界,吸纳信息,发展语言,领悟学法,而且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熏陶情感,启迪思维,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起航,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需求的动力,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导火索和“兴奋剂”。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像花香招来蜂群,努力寻求阅读机会。
(1)兼容课堂内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課外。”在唤起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时,教师以课堂为依托,抓住要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优秀作品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而且每一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识面又相当广泛。在教学中如果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大量地收集有联系的内容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反而会有更浓厚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感悟。
(2)借助故事引导。有的学生虽然不太愿意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对所听故事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推荐相关书目,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善讲故事的心理,开故事会,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引导学生读书上。这样,并未作强制要求,由“听”到读,水到渠成,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创设氛围拓展。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人类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或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精选读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说话”。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
(1)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应视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对低年级学生,宜推荐童话读物;对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对高年级学生则可增加推荐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读到最适合自己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健康发展的读物。
(2)益于巩固课堂教学的读物。当今学生课外阅读背景广阔,内容多种多样。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的同时,还要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地域风光、人情世俗等材料或原著来阅读。
(3)益于指导现实生活的读物。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卫生保健知识、安全防范方法、自我服务技能以及日常礼仪、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的读物。包括介绍祖国概况、党史国史以及家乡地理、文史人物、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读物。
三、授之以法
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教师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朗读与默读。朗读与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起步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和正确读书的良好习惯。默读虽是无声的阅读,但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视阅读环境及读物内容,帮助学生界定好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下,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背诵与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其好处是能够促进记忆的发展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乃至背诵课外读物中的优美文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精典诗词等,但不能求全责备,提出过份的背诵要求。复述有助于提高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習惯,还可以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读过的一些重点作品,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机会,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3)摘录与随感。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过多地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对一些神来之笔、精彩段落没有作细细的品味,甚至读过忘过,没有对所读的作品留下一丝印象。这样,阅读效果就差了,也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和引导学生作好阅读摘录,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用卡片、读书笔记等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并且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要指导学生就最令人感动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以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加深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四、培养习惯
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
(1)定书目。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不稳定,以至读书时冷时热,有激情时能够挑灯苦读,一旦激情过去,则又懒得看书,有时一本书还未看完,受新鲜感的驱动,又忙着读下本书。结果书读了不少,但有可能都是一知半解,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一旦精心选定要看的书,一定要把它读完,千万不要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努力培养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
(2)定时间。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玩耍与学习的关系,除必要的锻炼及休息时间外,每天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假如规定了阅读时间,就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时读个“通宵达旦”,忘记时一连好几天不翻一页书。
(3)定计划。书海浩瀚,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才能读完更多的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认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按年订计划,也可以分阶段订计划,还可以确定一个倒计时阅读计划,尽量对一天或一段时间规定合适的阅读量,以逐步积累读书经验,提高阅读质量。
(4)定考查。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关键在于常抓不懈,加强考查。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抽取与课外读物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也可通过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考查情况,教师应视同课堂学习管理,按人建立课外阅读小档案,专门记载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等,并给予客观实际的综合评价。
课外阅读有着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得到丰富的语言积累,积淀的情感,读写能力就会大幅度地增强。只要我们的老师积极地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认真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读书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就会以全新的感受,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需求的动力,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导火索和“兴奋剂”。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像花香招来蜂群,努力寻求阅读机会。
(1)兼容课堂内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課外。”在唤起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时,教师以课堂为依托,抓住要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优秀作品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而且每一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识面又相当广泛。在教学中如果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大量地收集有联系的内容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反而会有更浓厚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感悟。
(2)借助故事引导。有的学生虽然不太愿意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对所听故事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推荐相关书目,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善讲故事的心理,开故事会,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引导学生读书上。这样,并未作强制要求,由“听”到读,水到渠成,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创设氛围拓展。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人类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或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精选读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说话”。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
(1)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应视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对低年级学生,宜推荐童话读物;对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对高年级学生则可增加推荐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读到最适合自己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健康发展的读物。
(2)益于巩固课堂教学的读物。当今学生课外阅读背景广阔,内容多种多样。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的同时,还要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地域风光、人情世俗等材料或原著来阅读。
(3)益于指导现实生活的读物。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卫生保健知识、安全防范方法、自我服务技能以及日常礼仪、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的读物。包括介绍祖国概况、党史国史以及家乡地理、文史人物、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读物。
三、授之以法
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教师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朗读与默读。朗读与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起步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和正确读书的良好习惯。默读虽是无声的阅读,但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视阅读环境及读物内容,帮助学生界定好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下,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背诵与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其好处是能够促进记忆的发展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乃至背诵课外读物中的优美文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精典诗词等,但不能求全责备,提出过份的背诵要求。复述有助于提高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習惯,还可以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读过的一些重点作品,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机会,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3)摘录与随感。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过多地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对一些神来之笔、精彩段落没有作细细的品味,甚至读过忘过,没有对所读的作品留下一丝印象。这样,阅读效果就差了,也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和引导学生作好阅读摘录,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用卡片、读书笔记等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并且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要指导学生就最令人感动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以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加深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四、培养习惯
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
(1)定书目。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不稳定,以至读书时冷时热,有激情时能够挑灯苦读,一旦激情过去,则又懒得看书,有时一本书还未看完,受新鲜感的驱动,又忙着读下本书。结果书读了不少,但有可能都是一知半解,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一旦精心选定要看的书,一定要把它读完,千万不要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努力培养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
(2)定时间。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玩耍与学习的关系,除必要的锻炼及休息时间外,每天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假如规定了阅读时间,就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时读个“通宵达旦”,忘记时一连好几天不翻一页书。
(3)定计划。书海浩瀚,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才能读完更多的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认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按年订计划,也可以分阶段订计划,还可以确定一个倒计时阅读计划,尽量对一天或一段时间规定合适的阅读量,以逐步积累读书经验,提高阅读质量。
(4)定考查。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关键在于常抓不懈,加强考查。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抽取与课外读物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也可通过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考查情况,教师应视同课堂学习管理,按人建立课外阅读小档案,专门记载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等,并给予客观实际的综合评价。
课外阅读有着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得到丰富的语言积累,积淀的情感,读写能力就会大幅度地增强。只要我们的老师积极地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认真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读书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就会以全新的感受,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