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可通过本科生阶段实施导师制、培养“双师型”教师、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策略来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策略导师制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国际上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本科教育早已存在。在我国,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当前,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应用性人才难以聘到,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高等教育可考虑把社会急需的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本文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策略作一探讨。
一、 本科生阶段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牛津大学以其独特的办学传统和模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银行家等。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年级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等政工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学分制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推广,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全国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制也引起了许多教育学家、教育机构的关注。2000年初,浙江大学费巩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四大特点: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并将中国的古代书院制与导师制进行对比,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引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浙江大学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当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在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文献,例如:导师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怎样保证导师与学生的全面接触?导师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对导师的考核办法是什么……一系列问题需要大家去实践和探讨。
但是,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比较敏感却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充满向往却又比较迷茫,本科生导师将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顾问和指导,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设计等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尽早进入研究室、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师资类型、师资结构的要求与传统本科教育的要求有所不同,它需要较高比例的既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同时又具备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资格,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不多,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每年应投入专项经费,积极引进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学术梯队,培育具有较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应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短期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转化科研成果;重组校办科技企业,创立学校科技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到校内外科技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兼职,让老师在实践中成长。此外,还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力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人员定编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力量。
三、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某种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实行“1+1+1”或“2+
0.5+0.5”学制模式(实践性教学、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的比列关系),这种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岗位某种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手段就是实践性教学。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实训基地,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实验室技术含量不高,实验室设备台位数不够;演示性、验证性实践项目偏多,而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较少,且条件不足,而和工作现场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明显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以松散型为主,而紧密型教学基地不足,基地的建设通过个人感情建立的多,而通过实质上有约束性的协议建设的基地少,这样既影响到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实质性问题,学校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1∶3,英国为1∶2。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实训练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总学时的2/3,理论课则为1/3。
要搞好实践教学,学校应加强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完善的校内实验场所。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拓宽学生的实训基地,学校和社会上有关单位可以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以达到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校企联合是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等资源优势,也可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企业愿意接受,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人才,有效地调动企业对办学的积极性,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莲英.能力培养是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不竭源泉[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赵建荣,马骏.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张晓鹏. 研究型大学不等于研究至上[J]. 上海教育,2005(5A)
【作者简介】 李纳璺(1972-),男,湖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系高级实验师,硕士。
(责编黎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策略导师制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国际上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本科教育早已存在。在我国,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当前,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应用性人才难以聘到,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高等教育可考虑把社会急需的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本文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策略作一探讨。
一、 本科生阶段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牛津大学以其独特的办学传统和模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银行家等。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年级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等政工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学分制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推广,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全国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制也引起了许多教育学家、教育机构的关注。2000年初,浙江大学费巩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四大特点: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并将中国的古代书院制与导师制进行对比,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引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浙江大学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当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在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文献,例如:导师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怎样保证导师与学生的全面接触?导师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对导师的考核办法是什么……一系列问题需要大家去实践和探讨。
但是,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比较敏感却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充满向往却又比较迷茫,本科生导师将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顾问和指导,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设计等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尽早进入研究室、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师资类型、师资结构的要求与传统本科教育的要求有所不同,它需要较高比例的既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同时又具备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资格,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不多,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每年应投入专项经费,积极引进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学术梯队,培育具有较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应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短期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转化科研成果;重组校办科技企业,创立学校科技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到校内外科技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兼职,让老师在实践中成长。此外,还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力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人员定编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力量。
三、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某种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实行“1+1+1”或“2+
0.5+0.5”学制模式(实践性教学、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的比列关系),这种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岗位某种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手段就是实践性教学。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实训基地,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实验室技术含量不高,实验室设备台位数不够;演示性、验证性实践项目偏多,而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较少,且条件不足,而和工作现场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明显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以松散型为主,而紧密型教学基地不足,基地的建设通过个人感情建立的多,而通过实质上有约束性的协议建设的基地少,这样既影响到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实质性问题,学校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1∶3,英国为1∶2。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实训练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总学时的2/3,理论课则为1/3。
要搞好实践教学,学校应加强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完善的校内实验场所。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拓宽学生的实训基地,学校和社会上有关单位可以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以达到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校企联合是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等资源优势,也可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企业愿意接受,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人才,有效地调动企业对办学的积极性,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莲英.能力培养是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不竭源泉[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赵建荣,马骏.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张晓鹏. 研究型大学不等于研究至上[J]. 上海教育,2005(5A)
【作者简介】 李纳璺(1972-),男,湖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系高级实验师,硕士。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