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界对“于”的省略及其相关格式已有颇多研究,但多数集中在对“于+NP”的探讨。本文对现代汉语“X+于+VP”格式中的谓词性宾语“VP”的构成成分及其语义指向做了考察分析,旨在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X+于+VP 构成成分 语义指向
一、引言
“于”最早产生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气出受阻而仍然越过,本义是“超过”。随着语言的发展,“于”在古代汉语中已经是一个很活跃的介词了,可以介绍多种对象,如处所、时间等。到了现代汉语中,“于”发展出了更多的介引功能。有关“于”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目前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如:龚娜(2006)《“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兼论“V+P+N”结构》,范宁(2012)《汉语“V双+于+NP”格式及其变异考察》等。这些文章大多集中在对“X+于+NP”的研究上,对“X+于+VP”关注甚少。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后的谓词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对“VP”的构成成分及其语义指向进行考察。
二、“VP”的构成分析
(一)“VP”为单个动词
(1)他赚了一笔钱,结婚,在家安于写作。
(2)学术期刊应严格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鼓励不畏权威,敢于创新。
例(1)和例(2)中“X+于”结构后的“VP”都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如“摆布”“创新”。
(二)“VP”为动词性短语
1.“VP”为动宾短语
(3)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津津乐道于引进了多少“三来一补”项目,而是把重点、精力投放于扶持发展自营工业。
在北京大学语料库(CCL)检索到的语料中,这一类“VP”也是最多的。
2.VP为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可分为名词性联合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这里指的是动词性联合短语。例如:
(4)袁盎敢于直言进谏,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怨恨,最后被赐死。
3.“VP”为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VP”主要是由有陈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例如:
(5)如果你用心审视宋庆龄的每一组照片,你会惊叹于她的优雅无处不在。
4.“VP”为连谓短语
连谓短语是指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的多项谓词性成分连用的结构关系[1]。例如:
(6)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灵魂观念产生以后,人类不再满足于用“神秘的存在”来解释自然。
5.“VP”为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定中结构,另一种是状中结构,前者属于名词性短语,后者则是谓词性短语。例如:
(7)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
6.“VP”为其他短语
“VP”用作格式“X+于+VP”的宾语,除了上述5种短语类型外,还有其他的类型。例如:
(8)改革反对一般地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反对去掌握那些繁琐的事实材料,而是倾向于使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
(9)他们都感叹于醒悟得太迟、动作得太慢,有了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
例(8)中的“VP”是一个兼语结构,带有使令性,例(9)中的“VP”则是一个中补短语。
(三)“VP”为带主语的小句
(10)我经常奇怪于大人们为什么总是急急忙忙去工作,这事看起来真是无趣,而且他们看上去也不快活,但好像总有些东西使他们不断地急着去工作。
(11)载博属虎,时年35岁。他显得很精干,也很有活力。我诧异于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关于“小句”的概念,最早是由刘复在《中国文法通论》中提出的,但是在刘先生的语法体系中,“小句”仅仅只是一个名称并无句法地位。随后,很多语言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邢福义(1997)提出了“小句中枢说”,并把“小句”定义为“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2]。近年来各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小句是一个动态的语言单位,它不同于静态的主谓短语。储泽祥、王文格(2009)提出了“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是语调”,而“判断一个结构是否有语调,可以在该结构的后面添加表示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语气词来进行检验”[3]。以上文(11)为例进行判别:
(11)a.我诧异于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啊!
(11)b.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啊,我诧异。
在结构后面添加语气词“啊”,句子仍是通顺的。“啊”黏附于宾语结构之上,因此是小句,而不是主谓短语。
三、“VP”的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刘宁生(1984)《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一文中,随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对“语义指向”的定义,各家持有不同的见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支配或说明”说,如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的支配和说明的方向”[4];二是“匹配可能性”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相匹配的可能性”[5];三是“语义联系”说,认同这一看法的学者最多,如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6]。我们采用第三种说法,并以税昌锡(2004)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的八组语义指向结构模式,即“前指与后指、顺指与逆指、邻指与隔指、专指与兼指、单指与多指、强指与弱指、显指与潜指、内指与外指”[7]为基础,将“VP”的语义指向分为如下几种:
(一)“VP”语义的前指与后指 语义前指是在一个句子(或语义结构)中,指向成分指向其前面的成分;而语义后指则是指向成分指向其后的成分。例如:
(12)你们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中安于享乐,对即将到来的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决战完全没有精神上的准备。
(13)只有勇于吃小亏的企业,才有以后的大便宜可占。
例(12)中的“VP”都指向前面的主语,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构成了“施事—动作”的语义模式,可见在格式“X+于+VP”中,谓词性宾语和句子主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例(13)中“吃小亏”的语义则指向其后面的施事“企业”,这是“VP”的语义后指。
(二)“VP”语义的邻指与隔指
所谓邻指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直接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中间不插入与该语义结构体无关的成分;隔指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之间插入了别的成分。如:
(14)您一定要相信,独树一帜永远胜于随波逐流。
(15)台湾人有钱,他乐于投资,我乐于重新开创一片新天地。
例(14)中的“VP”成分指向紧邻它的谓语“胜于”,而例(15)的“VP”则是指向其面前的主语“我”,中间插入了一个谓语成分,因此这是语义隔指。
(三)“VP”语义的内指与外指
一般而言,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中的,是这个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也称为“内指”。然而,客观世界的丰富多样和语言表达的多维性导致了语义指向有时并不明确,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句之间的语义和表述来确定某一成分的确切所指。换言之,外指的语义指向是隐含在上下文或语境之中的。例如:
(16)冯特还认为实验的方法只适宜于研究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联想之类的。
(17)对外面的人,也是开诚相待,乐于援助。(就说那浑河街上,谁不说小芳为人厚道?还送他一个“浑河街上第一好人”的雅号。)
例(16)的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因此是语义内指。例(17)中“VP”的语义在单句里是没有明确所指的,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援助”的语义指向。而这里的“VP”可以根据下文确定它的语义指向是“小芳”。
四、结语
本文对格式“X+于+VP”中的“VP”做了考察,分析了它的构成成分和语义指向情况。当“VP”作谓词性宾语时,可由单个动词、动词性短语和小句构成。其中,动词性短语又可分为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连谓短语等几类。当“VP”是小句时,不同于主谓短语,通过在小句后面添加语气词证明了在“X+于”结构后面带有主语的“VP”是小句。“VP”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与后指”“邻指与隔指”“内指与外指”。相比于格式“X+于+NP”,“VP”被关注得较少。通过研究,大致可以发现介词“于”后出现谓词性宾语“VP”在语义上、语用上以及对“于”的隐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值得再做深入探讨。
注释:
本文所有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语料库(www.ccl.pku.edu.cn)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储泽祥,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
[4]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4,(57).
[5]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27).
[6]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1997,(3).
[7]税昌锡.语义指向结构模式的多维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4,(3).
(吴婷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
关键词:X+于+VP 构成成分 语义指向
一、引言
“于”最早产生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气出受阻而仍然越过,本义是“超过”。随着语言的发展,“于”在古代汉语中已经是一个很活跃的介词了,可以介绍多种对象,如处所、时间等。到了现代汉语中,“于”发展出了更多的介引功能。有关“于”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目前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如:龚娜(2006)《“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兼论“V+P+N”结构》,范宁(2012)《汉语“V双+于+NP”格式及其变异考察》等。这些文章大多集中在对“X+于+NP”的研究上,对“X+于+VP”关注甚少。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后的谓词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对“VP”的构成成分及其语义指向进行考察。
二、“VP”的构成分析
(一)“VP”为单个动词
(1)他赚了一笔钱,结婚,在家安于写作。
(2)学术期刊应严格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鼓励不畏权威,敢于创新。
例(1)和例(2)中“X+于”结构后的“VP”都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如“摆布”“创新”。
(二)“VP”为动词性短语
1.“VP”为动宾短语
(3)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津津乐道于引进了多少“三来一补”项目,而是把重点、精力投放于扶持发展自营工业。
在北京大学语料库(CCL)检索到的语料中,这一类“VP”也是最多的。
2.VP为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可分为名词性联合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这里指的是动词性联合短语。例如:
(4)袁盎敢于直言进谏,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怨恨,最后被赐死。
3.“VP”为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VP”主要是由有陈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例如:
(5)如果你用心审视宋庆龄的每一组照片,你会惊叹于她的优雅无处不在。
4.“VP”为连谓短语
连谓短语是指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的多项谓词性成分连用的结构关系[1]。例如:
(6)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灵魂观念产生以后,人类不再满足于用“神秘的存在”来解释自然。
5.“VP”为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定中结构,另一种是状中结构,前者属于名词性短语,后者则是谓词性短语。例如:
(7)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
6.“VP”为其他短语
“VP”用作格式“X+于+VP”的宾语,除了上述5种短语类型外,还有其他的类型。例如:
(8)改革反对一般地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反对去掌握那些繁琐的事实材料,而是倾向于使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
(9)他们都感叹于醒悟得太迟、动作得太慢,有了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
例(8)中的“VP”是一个兼语结构,带有使令性,例(9)中的“VP”则是一个中补短语。
(三)“VP”为带主语的小句
(10)我经常奇怪于大人们为什么总是急急忙忙去工作,这事看起来真是无趣,而且他们看上去也不快活,但好像总有些东西使他们不断地急着去工作。
(11)载博属虎,时年35岁。他显得很精干,也很有活力。我诧异于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关于“小句”的概念,最早是由刘复在《中国文法通论》中提出的,但是在刘先生的语法体系中,“小句”仅仅只是一个名称并无句法地位。随后,很多语言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邢福义(1997)提出了“小句中枢说”,并把“小句”定义为“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2]。近年来各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小句是一个动态的语言单位,它不同于静态的主谓短语。储泽祥、王文格(2009)提出了“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是语调”,而“判断一个结构是否有语调,可以在该结构的后面添加表示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语气词来进行检验”[3]。以上文(11)为例进行判别:
(11)a.我诧异于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啊!
(11)b.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啊,我诧异。
在结构后面添加语气词“啊”,句子仍是通顺的。“啊”黏附于宾语结构之上,因此是小句,而不是主谓短语。
三、“VP”的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刘宁生(1984)《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一文中,随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对“语义指向”的定义,各家持有不同的见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支配或说明”说,如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的支配和说明的方向”[4];二是“匹配可能性”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相匹配的可能性”[5];三是“语义联系”说,认同这一看法的学者最多,如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6]。我们采用第三种说法,并以税昌锡(2004)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的八组语义指向结构模式,即“前指与后指、顺指与逆指、邻指与隔指、专指与兼指、单指与多指、强指与弱指、显指与潜指、内指与外指”[7]为基础,将“VP”的语义指向分为如下几种:
(一)“VP”语义的前指与后指 语义前指是在一个句子(或语义结构)中,指向成分指向其前面的成分;而语义后指则是指向成分指向其后的成分。例如:
(12)你们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中安于享乐,对即将到来的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决战完全没有精神上的准备。
(13)只有勇于吃小亏的企业,才有以后的大便宜可占。
例(12)中的“VP”都指向前面的主语,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构成了“施事—动作”的语义模式,可见在格式“X+于+VP”中,谓词性宾语和句子主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例(13)中“吃小亏”的语义则指向其后面的施事“企业”,这是“VP”的语义后指。
(二)“VP”语义的邻指与隔指
所谓邻指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直接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中间不插入与该语义结构体无关的成分;隔指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之间插入了别的成分。如:
(14)您一定要相信,独树一帜永远胜于随波逐流。
(15)台湾人有钱,他乐于投资,我乐于重新开创一片新天地。
例(14)中的“VP”成分指向紧邻它的谓语“胜于”,而例(15)的“VP”则是指向其面前的主语“我”,中间插入了一个谓语成分,因此这是语义隔指。
(三)“VP”语义的内指与外指
一般而言,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中的,是这个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也称为“内指”。然而,客观世界的丰富多样和语言表达的多维性导致了语义指向有时并不明确,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句之间的语义和表述来确定某一成分的确切所指。换言之,外指的语义指向是隐含在上下文或语境之中的。例如:
(16)冯特还认为实验的方法只适宜于研究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联想之类的。
(17)对外面的人,也是开诚相待,乐于援助。(就说那浑河街上,谁不说小芳为人厚道?还送他一个“浑河街上第一好人”的雅号。)
例(16)的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因此是语义内指。例(17)中“VP”的语义在单句里是没有明确所指的,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援助”的语义指向。而这里的“VP”可以根据下文确定它的语义指向是“小芳”。
四、结语
本文对格式“X+于+VP”中的“VP”做了考察,分析了它的构成成分和语义指向情况。当“VP”作谓词性宾语时,可由单个动词、动词性短语和小句构成。其中,动词性短语又可分为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连谓短语等几类。当“VP”是小句时,不同于主谓短语,通过在小句后面添加语气词证明了在“X+于”结构后面带有主语的“VP”是小句。“VP”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与后指”“邻指与隔指”“内指与外指”。相比于格式“X+于+NP”,“VP”被关注得较少。通过研究,大致可以发现介词“于”后出现谓词性宾语“VP”在语义上、语用上以及对“于”的隐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值得再做深入探讨。
注释:
本文所有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语料库(www.ccl.pku.edu.cn)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储泽祥,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
[4]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4,(57).
[5]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27).
[6]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1997,(3).
[7]税昌锡.语义指向结构模式的多维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4,(3).
(吴婷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