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蓝雨伞的姑娘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h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早上7点,我都到我家附近的公交车站乘车去上班。我的工作单位是个不大的旅游公司,位于我所在城市的另一端。我在公司负责为赴温带国家的富裕的克里米亚人办理各种旅游证件。
  半年间,每天我都看见对面的车站站着一位姑娘。这位姑娘好像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所以,很长时间我对她完全没有在意。我是个烟鬼,离了烟便活不了多久,于是我就一边吸烟一边仔细观察她。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早春的清晨灰蒙蒙的,天空飘着令人讨厌的毛毛细雨,我没有带雨伞(这种天气,我通常戴风帽)。我站在车站遮棚下,趁着等车的工夫,抽起这天清早的第一支香烟。不知为何,迟迟不见车开来。我百无聊赖,于是开始看对面车站,我看见这位奇怪的姑娘站在那里。记得当时我想的是“她的雨伞多别致呀”,因为姑娘身着深灰色大衣和黑色牛仔裤,脚蹬没膝深筒平底黑漆皮靴,她身上好像没什么使人特别感兴趣的地方。但我仔细打量她的面容,却又被什么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姑娘椭圆形的面庞端庄清秀、白皙如玉,两颊泛着红晕,很有“俄范儿”。她黑油油、直溜溜的秀发几乎垂至胸下,偏分的刘海稍稍遮盖了她的右眉,那副黑框眼镜,配她再合适不过了。然而,让我感到惊奇的并不是她的外貌,因为对我们俄罗斯的姑娘来说,像她这样的很常见。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她头顶上的那把雨伞——伞面由透明的蓝色胶布做成。自那天以后,我常常留意观察这位姑娘,越来越觉得她漂亮而撩人。下雨时,她总是躲在自己的蓝雨伞下面,因此我在心里叫她“打蓝雨伞的姑娘”。自此,每当这位姑娘出现在对面车站的時候,我总是一边抽我早上的第一支香烟,一边注意观察这位陌生的姑娘,猜她叫什么名字。不知为什么,我认定她叫斯维特(意为阳光、纯洁——译注),或者伊拉(意为平和、宁静——译注)——这两个名字与她的外表很契合。远望这位美丽的姑娘,令人心怡神悦,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很想去同她认识一下,却又一再拖延。我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姑娘,可怎么也下不了过街去见她的决心。当时我觉得只要能隔街看见这位黑发女郎,远远地欣赏她就够了。“打蓝雨伞的姑娘”好像全然没有注意到我,她常常戴着耳机专心地听音乐,偶尔从大衣、夹克或西服上衣兜里掏出米黄色手机(兴许是要找歌曲,或者发短信)。
  夏天,大约是7月中旬,我终于决定去认识一下这位姑娘。一个星期三的早上,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下,这位陌生姑娘显得格外漂亮。她身着及膝的黑裙子和简洁的白衬衫,脚穿矮跟黑鞋。姑娘的头发还像平时一样散披着,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电脑包。6月初我第一次看见她这身装扮时,当即猜想她很可能是位公司白领。我坐的这路车又一次来迟。这天清早,我抽完一支烟,正想要过街去认识这位“打蓝雨伞的姑娘”,但突然发现原以为已空的烟盒里面居然还有一支香烟。我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抽出这支烟,在手里搓了搓,心想,现在是放下这支烟赶快去认识这位美女呢,还是抽完烟后再走向街对面呢。我掏出打火机,点燃剩下的这支烟。我吞云吐雾,刚抽到半截,就见街对面的32路车进站了。这位陌生姑娘每天上班搭乘的正是这路车。车驶离车站之后,姑娘已不见踪影。我眼巴巴地望着那辆渐行渐远的32路车,狠狠地骂了一声。我打定主意,明天一定要过街去认识这位姑娘。
  可是,第二天当我满怀希望地来到车站时,这位姑娘却未出现在街对面。这使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据我观察,她从不缺勤。我断定,明天她一定会来的。然而令我大失所望的是,第二天、第三天,一周之后,乃至一个月之后,这位姑娘都没有露面。我深感不安。我想她肯定是把工作辞了,今后在街对面车站我再也看不到她了。我好一阵沮丧,但我并未失去再次见到她的希望。那段日子,这位“打蓝雨伞的姑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我依旧望眼欲穿地等着、盼着,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冀……


  姑娘消失的这段时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升任科长,结交了一些利于我日后升迁的新朋友,当了舅舅,去风光绮丽的意大利旅游了一趟。我一直在琢磨,等我再见到这位陌生姑娘时,我该怎样去同她套近乎,以赢得她的芳心。接下来就只是期待她再露面了。
  晚秋的一天早晨,我终于见到她了。当时大雨滂沱,我正在车站遮棚下站着抽烟,猛然看见这位陌生姑娘来到街对面的车站,打着蓝雨伞。我感到一阵狂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我想,这次再不能错过同她认识的机会了。我连忙掐灭烟,拔腿直奔街对面。在我没见她的这段时间里,她好像有了变化:头发染成了棕红色,剪短为齐肩发,摘掉了眼镜。我暗自思忖,可能是换成了隐形眼镜。
  我走近她——尽管她略有变化,我却一点也没有生分的感觉。
  “早上好!”我打着黑雨伞,面带微笑地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
  “早上好。您认识艾丽莎?”姑娘猛地问我。
  姑娘对我走近她显然感到很惊奇,而令我大为惊讶的则是她刚才的问话。
  “艾丽莎?谁是艾丽莎?”我开玩笑地说,试图以这句玩笑话博得这位姑娘的好感。
  “莫非您不知道艾丽莎出事了?”姑娘深深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原先她在这一带居住。嗯,她住在这边,也在这边工作。但7月中旬她不幸遇难了。雅尔塔市中心发生了一起可怕的车祸……难道您没听说过?当时一辆公交车撞上一辆卡车,车上乘客全部死亡……艾丽莎也在其中。”
  “等等……这就是说,您不是每天早上来这个车站乘车上班的那位姑娘?”我这样问道,对她刚才说的一些情况表示全然不知。
  是的,我知道那次可怕的车祸,当时国内各大报纸对此都有过报道。但都是什么人遇难了?艾丽莎是谁?这位打蓝雨伞的姑娘说什么了?
  “不,我不是艾丽莎,我是她姐姐,我叫雅娜……”姑娘眼含泪花说道,“我来这儿是卖她的房子的。现在我要去她的单位开证明……”
  这不啻是晴天霹雳!我没听雅娜把话说完,立时成了木雕泥塑。我转身沿街走去,绝望地想,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永远没了。原来,我的那位“打蓝雨伞的姑娘”早已死于那次车祸,而眼前这位棕红色头发的姑娘只是长相与她相像而已。天哪,我的貌美如花的陌生姑娘死了……我沿街独行,脑子里一片空白。一种宝贵的、神圣的东西自此从我的生活中永远消失了。我边走边想,假如当时我不吝惜那支该死的香烟,而是毫不迟疑地将它扔进垃圾筒里,然后疾步走近那位姑娘,同她认识、攀谈,那又会怎样……可以肯定地说,那必将会是另一种结果——姑娘会错过那趟车,得以死里逃生。也许我们会两情相悦,同结百年之好,共度幸福人生。
  一支烟,一支烟毁了一切。我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后悔不迭……
  自那时起,我永远戒烟了。
  (若 子摘自《译林》2017年第3期,沈 璐图)
其他文献
如果有关伊索的传闻是真实可靠的,那么他将是希腊最为靠得住的好参谋。以他一人的智慧,胜过整个雅典法庭。  下面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相信您会听得津津有味。  有位富人养了三个女儿,彼此各有所好。一个爱喝酒,一个好打扮,第三个则非常小气。富人根据城里的法律写下遗嘱,把自己的家产分成相等的三份,并规定每个女儿在把自己所得的财产出售后,要各自给她们的母亲一笔现金。  父亲撒手归西了,这三个女儿急不可耐地跑去
期刊
美籍日裔学者福山认为,传统中国属于低信任社会,人们彼此间的信任程度很低,社交范围非常有限,不容易建立家族与政府之外的社团。但福山的这个论断,完全不符合宋代社会。看看宋人的笔记就清楚了。  宋人王明清的《摭青杂说》中记载,汴京(今开封)最著名的大酒楼樊楼旁边有间茶肆,“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生意很好。更难得的是,这间茶肆特别讲诚信,专门设了一个小棚楼,收放客人在茶肆的遗失
期刊
长期以来,许多人存有一个深刻的误解:艺术是一种用来表现真善美的东西,如果背离了这些要素,就不是好的艺术。于是,这些人愤懑地发现,现当代的艺术越来越不像样,越来越乖张,越来越粗糙。  他们觉得,现在的画家不好好画画,都是在胡闹,在诈骗——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画家是为谁而创作,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当然,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议题,我们不可能一次将它说透。但是我们要提醒每一个人
期刊
饮食文化学者邢渤涛曾经在相关文章中讲述过一个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说香港有位富翁来到广州某酒家,甩出一万元钱,要吃一顿饭。厨师采购数千斤鲤鱼,只取用鲤鱼的须,做成一盘“龙须菜”,让数千斤的鲤鱼成了下脚料。富翁吃了之后,自诩这种龙须菜是御膳的档次,只有清代皇帝方才吃得到,满意而归。其实,就算是在清代的宫廷,御膳也绝对不会是这种吃噱头的东西。那么清代皇帝的三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具体看看清代皇
期刊
南朝梁吴均是著名文學家、史学家,深受梁武帝赏识。其边塞诗中有“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等句,写得慷慨激昂。但据《隋唐嘉话》记载,“侯景之乱”中,梁武帝被围台城,局势危殆,向吴均问御敌之策。吴均却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只说,投降才是上计。  (宋正怀摘自《今晚报》2018年1月4日)
期刊
Maxwell Tilse是一名插画家,2015年,他从澳大利亚搬到伦敦,成了一名自由插画家,主要涂绘伦敦及周边城市著名的历史建筑。在两年的时间里,Maxwell足不出户,将伦敦及欧洲其他地区的一些著名建筑搬上了自己的画稿。随后,他便带着自己笔下的地标出门,让它们与原版建筑来了一场遇见对比之旅。图片中,Maxwell或者将画稿与原建筑合影,或者将插画从畫稿中剪出来,恰似著名地标被他从画面中拉了出来
期刊
善恶不能以外形判断,否则,善也会因形受罚……  一天,东方的一位国王带着他的儿子——一位还很小的王子,到王宫花园的池塘边散步。  王子将脚伸到池塘中,一条蛇缠住了他的腿。  国王杀死蛇,并命令他的手下:“將池塘里的蛇全部杀死,你们做完后再来告诉我。”  随从在匆忙中分不清哪些是蛇,哪些是鳗鱼。于是,他们将蛇和鳗鱼全都杀死,然后拿给国王看。  国王看了之后说:“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善者之死,竟因他们外
期刊
饮酒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无孔不入。忧愁要它,欢乐也要它;孤独要它,热闹也要它;天气好了要它,风霜雨雪也要它;爱情要它,失恋也要它;诞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恶人要它,善人也要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要它。  喝不喝酒是人和野兽最大的区别……我和一部分人都不喝酒,但我们欣赏喝酒,与喝酒的人为友。我们这帮人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是不喝酒的拥酒派,算不得是野兽派。  酒,我很欣赏,可惜喝一口
期刊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但是,想要接受自己与万物没有本质区别的观点,对人类而言却没那么容易。  作为这个星球上的统治者,人类往往自视甚高,把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然而,我们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高高在上吗?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区别。  然而,此书自问世以来就一直饱受争
期刊
在一所被围困的房子里,住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和女人在厨房里蜷缩着,听到了轻微的爆炸声。“是风。”女人说。“是猎人。”男人说。“是雨。”女人说。“是军队。”男人说。女人想要回家,但她已經在家里了,在这乡下的深处,一所被围困的房子里。  (横塘客摘自中信出版社《几乎没有记忆》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