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聚焦
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不久前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给全民健身行动提出了一系列亮眼的硬指标,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施工图”。
随着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到来,这份沉甸甸的行动方案为民众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建议。从政府规划引导到全民广泛参与,多元化健身热潮在各地兴起,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創造性正在推动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经过水体治理和休闲健身场地建设的深入开展,河畔公园拔地而起,沿河健身步道渐渐铺展。每到傍晚时分,不少市民在河畔步道上健步如飞。河水清凉,微风习习,柳枝摇曳,令人心情畅快。如今,“健身在身边”成为朋友圈里的热词。在许多城市,绿道、城市公园、公共体育馆都成为群众健身的主场地,一大批比赛项目也成为吸引群众参加运动的“吸铁石”。
时评选粹
全民健身需要你我同行
◎绿 箫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也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以后,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向民众开放,全民健身运动在各地开展。
但是,也需要看到,整体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体育上的差距还相当明显:体育人口偏低,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与全民健身上升势头迅猛相对应,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宅文化”大行其道也让人担忧,青少年肥胖率上升、运动能力趋弱、视力不良检出率攀升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现在很多人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多坐少动,以运动会、体育比赛的方式引导他们参加体育运动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引导需要形成长期的制度,而不能只是一阵风。
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健身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强健的体魄不仅让我们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工作和学习,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期待你我——每一个普通人都投身于体育锻炼,使之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8日)
让体育成为美好生活的刚需
◎薛 原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离不开体育元素,体育为美好生活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衣食住行之外,中国人的生活内容、生活品质需要体育的光彩。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美好生活的刚需,这是未来的愿景,也是眼下的行动。
健康中国,人人有责。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运动是良药”,将健康的关口前移,让运动进入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中去,这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推动更多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等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是推广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实实在在的举措。
当下,最主动、最活跃的健身人群是老年人,增长最快的人群是中青年白领,最大的短板是青少年。从源头做起,青少年是普及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最重要的群体。另一方面,青少年近视高发,肥胖率增长等问题挥之不去。落实好体育课内、课外活动,让孩子们从运动中收获快乐健康,愉悦成长,这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不容忽视的内容。
(选自“人民网”2019年8月2日)
青年观点1
健康中国,体育先行
◎冯 蕾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一根跳绳、一个沙包、一块炭渣操场,就足以调动人们的运动热情。而时下,越来越多的小众项目、健身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到跳绳、啦啦操乃至冰球,越来越多项目的世界赛场上出现了中国孩子的身影,彰显着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多元选择,丰富着体育课的形式,打开了健身经济的新蓝海,但客观上也对体育教学提出挑战。面对那些上体育课提不起精神的孩子,如何唤起学生的运动热情?能否引进新鲜的运动项目?能否从跑步、跳绳、广播体操等看似乏味的运动中挖掘出趣味?成为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课题。
在新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为校园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项目,是课程创新的一大趋势。就体育课而言,没有无聊的项目,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肯用心,广袤大地都是运动的天堂。
(选自《中国体育报》2019年8月8日)
青年观点2
守好健康关口
◎吴俊宽 王浩宇
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能有效预防疾病,对慢性病的防治也大有裨益。未来,在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大健康”工作思路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体医融合试点将在全国各地呈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接受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科学指导,享受健康中国行动带来的红利。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明确要求,要广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铺开,便于操作、便于参与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业已成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积极投身全民健身事业,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通往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选自“新华社”2019年8月8日)
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不久前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给全民健身行动提出了一系列亮眼的硬指标,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施工图”。
随着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到来,这份沉甸甸的行动方案为民众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建议。从政府规划引导到全民广泛参与,多元化健身热潮在各地兴起,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創造性正在推动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经过水体治理和休闲健身场地建设的深入开展,河畔公园拔地而起,沿河健身步道渐渐铺展。每到傍晚时分,不少市民在河畔步道上健步如飞。河水清凉,微风习习,柳枝摇曳,令人心情畅快。如今,“健身在身边”成为朋友圈里的热词。在许多城市,绿道、城市公园、公共体育馆都成为群众健身的主场地,一大批比赛项目也成为吸引群众参加运动的“吸铁石”。
时评选粹
全民健身需要你我同行
◎绿 箫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也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以后,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向民众开放,全民健身运动在各地开展。
但是,也需要看到,整体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体育上的差距还相当明显:体育人口偏低,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与全民健身上升势头迅猛相对应,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宅文化”大行其道也让人担忧,青少年肥胖率上升、运动能力趋弱、视力不良检出率攀升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现在很多人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多坐少动,以运动会、体育比赛的方式引导他们参加体育运动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引导需要形成长期的制度,而不能只是一阵风。
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健身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强健的体魄不仅让我们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工作和学习,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期待你我——每一个普通人都投身于体育锻炼,使之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8日)
让体育成为美好生活的刚需
◎薛 原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离不开体育元素,体育为美好生活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衣食住行之外,中国人的生活内容、生活品质需要体育的光彩。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美好生活的刚需,这是未来的愿景,也是眼下的行动。
健康中国,人人有责。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运动是良药”,将健康的关口前移,让运动进入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中去,这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推动更多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等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是推广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实实在在的举措。
当下,最主动、最活跃的健身人群是老年人,增长最快的人群是中青年白领,最大的短板是青少年。从源头做起,青少年是普及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最重要的群体。另一方面,青少年近视高发,肥胖率增长等问题挥之不去。落实好体育课内、课外活动,让孩子们从运动中收获快乐健康,愉悦成长,这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不容忽视的内容。
(选自“人民网”2019年8月2日)
青年观点1
健康中国,体育先行
◎冯 蕾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一根跳绳、一个沙包、一块炭渣操场,就足以调动人们的运动热情。而时下,越来越多的小众项目、健身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到跳绳、啦啦操乃至冰球,越来越多项目的世界赛场上出现了中国孩子的身影,彰显着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多元选择,丰富着体育课的形式,打开了健身经济的新蓝海,但客观上也对体育教学提出挑战。面对那些上体育课提不起精神的孩子,如何唤起学生的运动热情?能否引进新鲜的运动项目?能否从跑步、跳绳、广播体操等看似乏味的运动中挖掘出趣味?成为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课题。
在新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为校园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项目,是课程创新的一大趋势。就体育课而言,没有无聊的项目,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肯用心,广袤大地都是运动的天堂。
(选自《中国体育报》2019年8月8日)
青年观点2
守好健康关口
◎吴俊宽 王浩宇
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能有效预防疾病,对慢性病的防治也大有裨益。未来,在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大健康”工作思路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体医融合试点将在全国各地呈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接受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科学指导,享受健康中国行动带来的红利。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明确要求,要广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铺开,便于操作、便于参与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业已成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积极投身全民健身事业,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通往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选自“新华社”201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