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与观察组(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每组分别为31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疼痛评分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各个阶段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而言,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且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更轻,预后更为理想。
[关键词]:肺部小结节;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3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157-02
医学技术与影像学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在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面得以更为深入的应用,肺部小结节检出率得以明显提升,为肺部小结节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对于肺部小结节患者而言,由于其存在恶变或者恶性的几率,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尽可能将恶变或者恶性的几率降到最低[1]。胸腔镜下肺部小结节切除术作为临床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主要方案,其主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以及疗效理想等优势。而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无疑为肺部小结节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2]。上述背景下,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单孔与传统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效果,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与观察组(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每组分别为31例。对照组当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31~73岁(46.5±9.7)岁;肺部小结节直径0.71~2.95cm(1.93±0.85)em。观察组当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30~74岁(46.8±9.5)岁;肺部小结节直径0.72~2.98cm(1.95±0.82)cm。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帮助患者选取侧卧位,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模式。综合参考患者肺部小结节病变位置、胸腔情况,选择腋中或者腋后线第七肋间位置,行胸腔镜观察孔,并将胸腔镜置人。选择腋前线第三、四肋间位置,行2cm的操作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变位置,同时结合手术操作难易度,选择在腋后线第九肋间位置,行1.5cm的副操作孔[3]。参考CT扫描资料,基于胸腔镜直视,针对患者病灶实施系统的观察、评估,并开展解剖性肺段切除方案。
观察组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帮助患者选取侧卧位,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模式。综合参考患者肺部小结节病变位置、胸腔情况,选择在第四或者第五肋的腋中线位置,行3cm的切口,并在切口位置设置保护套,根据切口端放置观察镜,选择超声刀或者电凝刀,针对胸腔内部粘连情况进行分离,选择无齿卵圆钳针对胸腔内部进行探查,基于胸腔镜选择直线切割缝合器,在距离肺部小结节边缘1~2cm位置,将肺部小结节完全切除。
1.3临床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各项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感、肺功能指标。手术指标主要涉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感选择VAS进行评价,分别选择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进行评价。肺功能指标包含ls用力呼吸容积(FEVI)、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实施数据处理,手术指标、疼痛评分、肺功能指标均选择(x±s)表示,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指标情况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术后疼痛评分
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各个阶段,观察组疼痛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肺功能指标对比
3讨论
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通过多年的推广应用以后,其在肺部小结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4]。本组研究数据中,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优于三孔,而两种手术方案在手术时间、肺功能指标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疗效理想,可以达到与传统三孔方案相同的手术效果,同时因为单孔手术方案造成的创伤更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患者耐受性更高,对患者顺利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
对临床医师来说,从传统三孔到单孔模式的适应,由于器械投射到胸腔当中的操作平面存在一定幅度的减小,同时全部器械均通过一个孔道,极为容易产生干扰现象,医师通常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适应期、调整期,在适应以后手术时间并不会明显长于三孔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围手术期指标理想,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勇洪,高龙胸腔镜分区定位法手术治疗肺小结节的临床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02):279-280.
[2]孙静,黄涛.探讨不同胸腔镜手术切除方式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0,48(02):131-133.
[3]孔祥瑞.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8):41-42.
[4]张杨,杨文红,熊盾,杨海涛,李轰,张新志,夏绍才,赵远.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钢丝爪钩定位技术在肺部小结节电视胸腔镜手术前的应用[J].中华介人放射学电子杂志,2019,7(01):55-58.
[5]孙发适,何满裕,孙早喜.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05):1421.
[关键词]:肺部小结节;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3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157-02
医学技术与影像学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在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面得以更为深入的应用,肺部小结节检出率得以明显提升,为肺部小结节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对于肺部小结节患者而言,由于其存在恶变或者恶性的几率,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尽可能将恶变或者恶性的几率降到最低[1]。胸腔镜下肺部小结节切除术作为临床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主要方案,其主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以及疗效理想等优势。而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无疑为肺部小结节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2]。上述背景下,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单孔与传统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效果,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与观察组(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每组分别为31例。对照组当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31~73岁(46.5±9.7)岁;肺部小结节直径0.71~2.95cm(1.93±0.85)em。观察组当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30~74岁(46.8±9.5)岁;肺部小结节直径0.72~2.98cm(1.95±0.82)cm。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三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帮助患者选取侧卧位,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模式。综合参考患者肺部小结节病变位置、胸腔情况,选择腋中或者腋后线第七肋间位置,行胸腔镜观察孔,并将胸腔镜置人。选择腋前线第三、四肋间位置,行2cm的操作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变位置,同时结合手术操作难易度,选择在腋后线第九肋间位置,行1.5cm的副操作孔[3]。参考CT扫描资料,基于胸腔镜直视,针对患者病灶实施系统的观察、评估,并开展解剖性肺段切除方案。
观察组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帮助患者选取侧卧位,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模式。综合参考患者肺部小结节病变位置、胸腔情况,选择在第四或者第五肋的腋中线位置,行3cm的切口,并在切口位置设置保护套,根据切口端放置观察镜,选择超声刀或者电凝刀,针对胸腔内部粘连情况进行分离,选择无齿卵圆钳针对胸腔内部进行探查,基于胸腔镜选择直线切割缝合器,在距离肺部小结节边缘1~2cm位置,将肺部小结节完全切除。
1.3临床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各项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感、肺功能指标。手术指标主要涉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感选择VAS进行评价,分别选择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进行评价。肺功能指标包含ls用力呼吸容积(FEVI)、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实施数据处理,手术指标、疼痛评分、肺功能指标均选择(x±s)表示,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指标情况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术后疼痛评分
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各个阶段,观察组疼痛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肺功能指标对比
3讨论
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通过多年的推广应用以后,其在肺部小结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4]。本组研究数据中,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优于三孔,而两种手术方案在手术时间、肺功能指标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疗效理想,可以达到与传统三孔方案相同的手术效果,同时因为单孔手术方案造成的创伤更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患者耐受性更高,对患者顺利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
对临床医师来说,从传统三孔到单孔模式的适应,由于器械投射到胸腔当中的操作平面存在一定幅度的减小,同时全部器械均通过一个孔道,极为容易产生干扰现象,医师通常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适应期、调整期,在适应以后手术时间并不会明显长于三孔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单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围手术期指标理想,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勇洪,高龙胸腔镜分区定位法手术治疗肺小结节的临床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02):279-280.
[2]孙静,黄涛.探讨不同胸腔镜手术切除方式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0,48(02):131-133.
[3]孔祥瑞.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8):41-42.
[4]张杨,杨文红,熊盾,杨海涛,李轰,张新志,夏绍才,赵远.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钢丝爪钩定位技术在肺部小结节电视胸腔镜手术前的应用[J].中华介人放射学电子杂志,2019,7(01):55-58.
[5]孙发适,何满裕,孙早喜.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0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