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学科特点,转变角色,师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了品社课生活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模拟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储备。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关注学生在课堂生的表现,既是调控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 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而是一位能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好朋友、好伙伴。
二、尊重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 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在课堂上,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其自行感受“看、摸、闻、尝”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在全方位观察中达成教学目标,开阔了学生思路,拓展了学生思维, 挖掘了学生潜能。此获得,非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体验中主动获取,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老师教得轻松有效。同时也让我觉得,这种“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 过程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探索兴趣,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四、注重合作、学生做课堂上的探究者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课堂上實实在在地得到了锻炼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发言,因此教师非常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讲求课堂的效率、追求品德的和谐;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
五、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是以单纯的知识学习为主,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还通过对貂皮、对黑土地流失的讨论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中还注重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落实。
六、个人发展和今后努力方向
从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个人专业发展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就是本人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本人本来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搜集各方面信息投身运用。首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书本,其次,争取每个学期读几本好的专业书,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力求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再次,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在课前能做到有备而战,课中能因材施教,课后能反思设计,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和目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不仅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了品社课生活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模拟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储备。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关注学生在课堂生的表现,既是调控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 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而是一位能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好朋友、好伙伴。
二、尊重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 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在课堂上,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其自行感受“看、摸、闻、尝”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在全方位观察中达成教学目标,开阔了学生思路,拓展了学生思维, 挖掘了学生潜能。此获得,非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体验中主动获取,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老师教得轻松有效。同时也让我觉得,这种“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 过程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探索兴趣,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四、注重合作、学生做课堂上的探究者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课堂上實实在在地得到了锻炼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发言,因此教师非常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讲求课堂的效率、追求品德的和谐;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
五、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是以单纯的知识学习为主,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还通过对貂皮、对黑土地流失的讨论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中还注重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落实。
六、个人发展和今后努力方向
从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个人专业发展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就是本人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本人本来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搜集各方面信息投身运用。首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书本,其次,争取每个学期读几本好的专业书,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力求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再次,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在课前能做到有备而战,课中能因材施教,课后能反思设计,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和目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不仅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