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整体而言,教師教育惩戒的关键在于适度。适度的教育惩戒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红线,促使教育惩戒目的达成,并能得到多方面接受。教育惩戒的适度主要表现为语言、行为和情绪适度,因此从语言、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提出教师教育惩戒适度的对策:慎用惩戒语言,把握惩戒力度,控制惩戒情绪。
关键字:教育惩戒;适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教育惩戒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然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惩戒很容易导致各方的非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因此,从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到2021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颁布与实施,该政策在确保教育惩戒合理性的同时,也规范着教育惩戒的运用,为教师惩戒行为的实施提供保障,然而在政策规范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把握教育惩戒的度,教师只要能适度运用教育惩戒,便能够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育惩戒的“适度”何以关键
(一)适度的教育惩戒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红线
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也明确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线,将教育惩戒界定为“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而体罚则更侧重于皮肉之苦,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往往会过度,如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变相的体罚而不是教育惩戒,当教育惩戒不能适度运用时,教育惩戒就会触碰体罚的红线。因此,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一定要适度,只有适度的教育惩戒才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的红线。
(二)适度的教育惩戒能促使教师达成惩戒目的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育人,进而促进学生发展,而适度的教育惩戒能促使惩戒目的达成。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唤醒学生内在良知, 让学生受到启发,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愿加以改正,比如,学生上课捣乱,扰乱了课堂秩序,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能回答准确,这时教师可以相应的给出评价并提醒学生上课要注意认真听讲;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站两分钟,以此提醒学生上课应该注意听讲,而且也能让该生理解教师的用意,并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相反,如果教师教育惩戒过度,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抵触的情绪下,学生不可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和老师形成对立关系,不仅不能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而且还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适度的教育惩戒能确保多方面接受
适度的教育惩戒能确保学生、学校、家长和公众接受。首先,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学生身心接受。学生不仅是教育惩戒的对象,同时也是其后果的承担者。因此,教育惩戒必须要适度,即这种惩戒必须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承受。其次,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要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保持一致,对学生的教育惩戒需要在学校可接受的范畴内,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才能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再次,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家长接受。教师的教育惩戒必须要考虑家长的心理接受程度,适度惩戒能够使家长看到教师的教育作为,也能够使其从思想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惩戒行为。最后,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公众接受。教育惩戒行为过分与否往往会被社会公众从法理和情理上进行探讨,过度的教育惩戒必然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一致反对,从而使教师和学校都处于被动的局面,不利于教师及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惩戒学生时把握分寸,适度惩戒,以便于公众心理接受。
二、教育惩戒的“适度”如何表现
(一)语言适度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惩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度的语言有利于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拉近彼此内心的距离。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在惩戒时用平和话语进行善意的提醒,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最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做出改变。当然,这并不代表学生犯了错不能加以斥责,而是我们要注意语言适度,通过语言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内心接受教育。总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不能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通过适度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行为适度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除了语言往往还伴有行为,比如,罚跑、罚站、鞭打是教师教育惩戒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教育惩戒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教师把握好度,因为一旦过度就会成为变相的体罚,一旦成为体罚就会削弱教师权威,助长学生顽劣之气,将教师好不容易举起的“教鞭”视若无物,无关痛痒,甚至还会遭到家长和公众的一致反对。总之,教师教育惩戒的行为要适度,让高举的“教鞭”必须适时的落下,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
(三)情绪适度
情绪适度是语言和行为适度的前提。教师只有在适度的情绪下,才会进行理性的思考,达到语言和行为的适度。在教育惩戒上,更容易在情绪不佳或情绪失控时,过度惩戒,甚至发生教学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控制惩戒情绪,即使遇到了十分气愤的、棘手的问题,也不能冲动,要冷静思考,控制情绪,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如果教师在情绪激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惩戒,就很可能会导致惩戒过度,不仅没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激化矛盾。情绪会控制人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教师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情绪适度,否则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三、教育惩戒的“适度”如何达成
(一)教师应慎用惩戒语言 好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听起来愿意接受,甚至感动流泪,深受教育;反之,刺耳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心声厌倦,效果甚微,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怨恨。比如,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家喻户晓,当面对犯错的孩子时,他并没有用粗暴的语言辱骂孩子,而是平心静气,换位思考,用平和的语言进行疏导和启发,最终孩子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还受到了启发。相反,有些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发牢骚、说气话,甚至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初三女生丁某因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还不漂亮,你将来能干什么,你活着有什么意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种教育惩戒语言不仅不能让学生接受和改正错误,而且还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别说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总之,教育惩戒语言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需要教师慎用惩戒语言,不能用辱骂或者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和教育惩戒的育人目标相结合。
(二)教师应把握惩戒力度
惩戒力度的把握是教育惩戒的高超艺术。如果惩戒力度不到位,则会导致教育惩戒流于形式,反成学生笑谈,但如果惩戒力度过大,不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会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曾有媒体报道某教师因学生作业未完成,多次抽打学生脸部,直到学生脸部红肿才罢手,而在整个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伤害。比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偷懒不跑早操,于是罚跑两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从内心自愿改正。因此,教师需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使教育惩戒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把握惩戒的力度,惩戒的力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极有可能酿成悲剧。因此,教师实行教育惩戒时,必须把握教育惩戒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教育惩戒发挥最大的效力。
(三)教师应控制惩戒情绪
情绪往往会对人的语言和行为产生某种驱动力,并且情绪会先于理智产生。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有时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但完全有可能由于情绪的失控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然而,在许多过度惩戒的新闻报道中,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并不是教师故意过度惩戒,而是因为教师情绪失控而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位任课老师来到班上检查作业,当他发现学生张某及另外两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便将三名学生叫到黑板前罚站,好动的张某与坐在第二排的一名同学用粉笔头互相打闹,这位老师一怒之下连扇张某几巴掌,张某被扇倒在地,当场口吐白沫,昏迷不醒,该老师认定张某有意装死,火气更大,抓着头发,将张某拎起又狠狠扇了他两个耳光,张某又一次栽倒在地,从此无法起来,经抢救无效死亡,多么让人痛心啊!试想如果老师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许结局会改写。总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要控制惩戒情绪,只有控制惩戒情绪,才能保证教育惩戒的实施不会出现差错,进而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
參考文献
[1]胡金木,吉永桃.教育惩戒的正义属性及其实现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4):57-65.
[2]田晶.教师把握教育惩戒权的关键:规范和适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0):22-24.
[3]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27-28+32.
[4]王琳琳.论教育惩戒的边界与限度[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40-44.
作者简介:李军晶(1997-),女,汉族,宁夏中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字:教育惩戒;适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教育惩戒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然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惩戒很容易导致各方的非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因此,从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到2021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颁布与实施,该政策在确保教育惩戒合理性的同时,也规范着教育惩戒的运用,为教师惩戒行为的实施提供保障,然而在政策规范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把握教育惩戒的度,教师只要能适度运用教育惩戒,便能够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育惩戒的“适度”何以关键
(一)适度的教育惩戒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红线
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也明确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线,将教育惩戒界定为“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而体罚则更侧重于皮肉之苦,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往往会过度,如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变相的体罚而不是教育惩戒,当教育惩戒不能适度运用时,教育惩戒就会触碰体罚的红线。因此,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一定要适度,只有适度的教育惩戒才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的红线。
(二)适度的教育惩戒能促使教师达成惩戒目的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育人,进而促进学生发展,而适度的教育惩戒能促使惩戒目的达成。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唤醒学生内在良知, 让学生受到启发,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愿加以改正,比如,学生上课捣乱,扰乱了课堂秩序,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能回答准确,这时教师可以相应的给出评价并提醒学生上课要注意认真听讲;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站两分钟,以此提醒学生上课应该注意听讲,而且也能让该生理解教师的用意,并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相反,如果教师教育惩戒过度,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抵触的情绪下,学生不可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和老师形成对立关系,不仅不能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而且还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适度的教育惩戒能确保多方面接受
适度的教育惩戒能确保学生、学校、家长和公众接受。首先,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学生身心接受。学生不仅是教育惩戒的对象,同时也是其后果的承担者。因此,教育惩戒必须要适度,即这种惩戒必须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承受。其次,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要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保持一致,对学生的教育惩戒需要在学校可接受的范畴内,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才能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再次,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家长接受。教师的教育惩戒必须要考虑家长的心理接受程度,适度惩戒能够使家长看到教师的教育作为,也能够使其从思想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惩戒行为。最后,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公众接受。教育惩戒行为过分与否往往会被社会公众从法理和情理上进行探讨,过度的教育惩戒必然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一致反对,从而使教师和学校都处于被动的局面,不利于教师及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惩戒学生时把握分寸,适度惩戒,以便于公众心理接受。
二、教育惩戒的“适度”如何表现
(一)语言适度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惩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度的语言有利于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拉近彼此内心的距离。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在惩戒时用平和话语进行善意的提醒,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最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做出改变。当然,这并不代表学生犯了错不能加以斥责,而是我们要注意语言适度,通过语言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内心接受教育。总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不能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通过适度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行为适度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除了语言往往还伴有行为,比如,罚跑、罚站、鞭打是教师教育惩戒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教育惩戒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教师把握好度,因为一旦过度就会成为变相的体罚,一旦成为体罚就会削弱教师权威,助长学生顽劣之气,将教师好不容易举起的“教鞭”视若无物,无关痛痒,甚至还会遭到家长和公众的一致反对。总之,教师教育惩戒的行为要适度,让高举的“教鞭”必须适时的落下,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
(三)情绪适度
情绪适度是语言和行为适度的前提。教师只有在适度的情绪下,才会进行理性的思考,达到语言和行为的适度。在教育惩戒上,更容易在情绪不佳或情绪失控时,过度惩戒,甚至发生教学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控制惩戒情绪,即使遇到了十分气愤的、棘手的问题,也不能冲动,要冷静思考,控制情绪,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如果教师在情绪激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惩戒,就很可能会导致惩戒过度,不仅没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激化矛盾。情绪会控制人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教师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情绪适度,否则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三、教育惩戒的“适度”如何达成
(一)教师应慎用惩戒语言 好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听起来愿意接受,甚至感动流泪,深受教育;反之,刺耳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心声厌倦,效果甚微,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怨恨。比如,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家喻户晓,当面对犯错的孩子时,他并没有用粗暴的语言辱骂孩子,而是平心静气,换位思考,用平和的语言进行疏导和启发,最终孩子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还受到了启发。相反,有些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发牢骚、说气话,甚至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初三女生丁某因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还不漂亮,你将来能干什么,你活着有什么意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种教育惩戒语言不仅不能让学生接受和改正错误,而且还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别说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总之,教育惩戒语言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需要教师慎用惩戒语言,不能用辱骂或者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和教育惩戒的育人目标相结合。
(二)教师应把握惩戒力度
惩戒力度的把握是教育惩戒的高超艺术。如果惩戒力度不到位,则会导致教育惩戒流于形式,反成学生笑谈,但如果惩戒力度过大,不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会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曾有媒体报道某教师因学生作业未完成,多次抽打学生脸部,直到学生脸部红肿才罢手,而在整个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伤害。比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偷懒不跑早操,于是罚跑两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从内心自愿改正。因此,教师需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使教育惩戒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把握惩戒的力度,惩戒的力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极有可能酿成悲剧。因此,教师实行教育惩戒时,必须把握教育惩戒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教育惩戒发挥最大的效力。
(三)教师应控制惩戒情绪
情绪往往会对人的语言和行为产生某种驱动力,并且情绪会先于理智产生。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有时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但完全有可能由于情绪的失控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然而,在许多过度惩戒的新闻报道中,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并不是教师故意过度惩戒,而是因为教师情绪失控而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位任课老师来到班上检查作业,当他发现学生张某及另外两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便将三名学生叫到黑板前罚站,好动的张某与坐在第二排的一名同学用粉笔头互相打闹,这位老师一怒之下连扇张某几巴掌,张某被扇倒在地,当场口吐白沫,昏迷不醒,该老师认定张某有意装死,火气更大,抓着头发,将张某拎起又狠狠扇了他两个耳光,张某又一次栽倒在地,从此无法起来,经抢救无效死亡,多么让人痛心啊!试想如果老师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许结局会改写。总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要控制惩戒情绪,只有控制惩戒情绪,才能保证教育惩戒的实施不会出现差错,进而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
參考文献
[1]胡金木,吉永桃.教育惩戒的正义属性及其实现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4):57-65.
[2]田晶.教师把握教育惩戒权的关键:规范和适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0):22-24.
[3]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27-28+32.
[4]王琳琳.论教育惩戒的边界与限度[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40-44.
作者简介:李军晶(1997-),女,汉族,宁夏中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