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教育惩戒的关键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整体而言,教師教育惩戒的关键在于适度。适度的教育惩戒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红线,促使教育惩戒目的达成,并能得到多方面接受。教育惩戒的适度主要表现为语言、行为和情绪适度,因此从语言、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提出教师教育惩戒适度的对策:慎用惩戒语言,把握惩戒力度,控制惩戒情绪。
  关键字:教育惩戒;适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教育惩戒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然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惩戒很容易导致各方的非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因此,从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到2021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颁布与实施,该政策在确保教育惩戒合理性的同时,也规范着教育惩戒的运用,为教师惩戒行为的实施提供保障,然而在政策规范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把握教育惩戒的度,教师只要能适度运用教育惩戒,便能够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育惩戒的“适度”何以关键
  (一)适度的教育惩戒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红线
  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也明确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线,将教育惩戒界定为“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而体罚则更侧重于皮肉之苦,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往往会过度,如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变相的体罚而不是教育惩戒,当教育惩戒不能适度运用时,教育惩戒就会触碰体罚的红线。因此,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一定要适度,只有适度的教育惩戒才能防止教师触碰体罚的红线。
  (二)适度的教育惩戒能促使教师达成惩戒目的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育人,进而促进学生发展,而适度的教育惩戒能促使惩戒目的达成。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唤醒学生内在良知, 让学生受到启发,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愿加以改正,比如,学生上课捣乱,扰乱了课堂秩序,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能回答准确,这时教师可以相应的给出评价并提醒学生上课要注意认真听讲;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站两分钟,以此提醒学生上课应该注意听讲,而且也能让该生理解教师的用意,并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相反,如果教师教育惩戒过度,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抵触的情绪下,学生不可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和老师形成对立关系,不仅不能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而且还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适度的教育惩戒能确保多方面接受
  适度的教育惩戒能确保学生、学校、家长和公众接受。首先,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学生身心接受。学生不仅是教育惩戒的对象,同时也是其后果的承担者。因此,教育惩戒必须要适度,即这种惩戒必须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承受。其次,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要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保持一致,对学生的教育惩戒需要在学校可接受的范畴内,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才能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再次,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家长接受。教师的教育惩戒必须要考虑家长的心理接受程度,适度惩戒能够使家长看到教师的教育作为,也能够使其从思想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惩戒行为。最后,适度的教育惩戒能够使公众接受。教育惩戒行为过分与否往往会被社会公众从法理和情理上进行探讨,过度的教育惩戒必然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一致反对,从而使教师和学校都处于被动的局面,不利于教师及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惩戒学生时把握分寸,适度惩戒,以便于公众心理接受。
  二、教育惩戒的“适度”如何表现
  (一)语言适度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惩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度的语言有利于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拉近彼此内心的距离。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在惩戒时用平和话语进行善意的提醒,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最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做出改变。当然,这并不代表学生犯了错不能加以斥责,而是我们要注意语言适度,通过语言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内心接受教育。总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不能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通过适度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行为适度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除了语言往往还伴有行为,比如,罚跑、罚站、鞭打是教师教育惩戒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教育惩戒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教师把握好度,因为一旦过度就会成为变相的体罚,一旦成为体罚就会削弱教师权威,助长学生顽劣之气,将教师好不容易举起的“教鞭”视若无物,无关痛痒,甚至还会遭到家长和公众的一致反对。总之,教师教育惩戒的行为要适度,让高举的“教鞭”必须适时的落下,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
  (三)情绪适度
  情绪适度是语言和行为适度的前提。教师只有在适度的情绪下,才会进行理性的思考,达到语言和行为的适度。在教育惩戒上,更容易在情绪不佳或情绪失控时,过度惩戒,甚至发生教学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控制惩戒情绪,即使遇到了十分气愤的、棘手的问题,也不能冲动,要冷静思考,控制情绪,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如果教师在情绪激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惩戒,就很可能会导致惩戒过度,不仅没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激化矛盾。情绪会控制人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教师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情绪适度,否则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三、教育惩戒的“适度”如何达成
  (一)教师应慎用惩戒语言   好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听起来愿意接受,甚至感动流泪,深受教育;反之,刺耳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心声厌倦,效果甚微,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怨恨。比如,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家喻户晓,当面对犯错的孩子时,他并没有用粗暴的语言辱骂孩子,而是平心静气,换位思考,用平和的语言进行疏导和启发,最终孩子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还受到了启发。相反,有些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发牢骚、说气话,甚至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初三女生丁某因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还不漂亮,你将来能干什么,你活着有什么意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种教育惩戒语言不仅不能让学生接受和改正错误,而且还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别说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总之,教育惩戒语言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需要教师慎用惩戒语言,不能用辱骂或者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和教育惩戒的育人目标相结合。
  (二)教师应把握惩戒力度
  惩戒力度的把握是教育惩戒的高超艺术。如果惩戒力度不到位,则会导致教育惩戒流于形式,反成学生笑谈,但如果惩戒力度过大,不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会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曾有媒体报道某教师因学生作业未完成,多次抽打学生脸部,直到学生脸部红肿才罢手,而在整个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伤害。比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偷懒不跑早操,于是罚跑两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从内心自愿改正。因此,教师需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使教育惩戒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把握惩戒的力度,惩戒的力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极有可能酿成悲剧。因此,教师实行教育惩戒时,必须把握教育惩戒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教育惩戒发挥最大的效力。
  (三)教师应控制惩戒情绪
  情绪往往会对人的语言和行为产生某种驱动力,并且情绪会先于理智产生。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有时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但完全有可能由于情绪的失控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然而,在许多过度惩戒的新闻报道中,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并不是教师故意过度惩戒,而是因为教师情绪失控而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位任课老师来到班上检查作业,当他发现学生张某及另外两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便将三名学生叫到黑板前罚站,好动的张某与坐在第二排的一名同学用粉笔头互相打闹,这位老师一怒之下连扇张某几巴掌,张某被扇倒在地,当场口吐白沫,昏迷不醒,该老师认定张某有意装死,火气更大,抓着头发,将张某拎起又狠狠扇了他两个耳光,张某又一次栽倒在地,从此无法起来,经抢救无效死亡,多么让人痛心啊!试想如果老师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许结局会改写。总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要控制惩戒情绪,只有控制惩戒情绪,才能保证教育惩戒的实施不会出现差错,进而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
  參考文献
  [1]胡金木,吉永桃.教育惩戒的正义属性及其实现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4):57-65.
  [2]田晶.教师把握教育惩戒权的关键:规范和适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0):22-24.
  [3]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27-28+32.
  [4]王琳琳.论教育惩戒的边界与限度[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40-44.
  作者简介:李军晶(1997-),女,汉族,宁夏中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现阶段,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同诸多西方国家相比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素质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因为基本国情的差异,各国间的中学物理教育“合而不同”,当前,怎样将国外更多更先进的物理教学经验与方法引入到国内中学物理教学中,成为了国内教育界最重视的课题之一。该作笔者在对中外中学物理教育间作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加强我国中学物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校越来越推出“光盘行动”的活动。但是在高校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积极性不够高、学校宣传不够广等等。本文通过对杭州某高校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人物访谈、数据分析等等,为当下高校光盘行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光盘行动;食堂;奖惩制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
期刊
摘要:德与法作为现代社会的规范基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规划与秩序,生活也因为德法结合的治理而变得更具条理性,人们的素质也更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概述。在教学方面,陶先生总结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为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陶行知先生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因此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因素,促进教与学共同的进步,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是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对英美文学课程出路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思政的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专业课要与思想政
期刊
摘要:,政治课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政治课教学应围绕四大核心素养展开。如今,“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微课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喜爱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微课的相关概述、高中政治课堂引入微课的原因以及围绕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微课的创新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为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可行建议。 
期刊
摘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观念——“能量守恒”,更体现了人类对守恒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在物理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与力关系的分析不仅体现了物理学另一基本观念——“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更体现了牛顿力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牛顿第二定律”。临界条件的分析是物理学习中永恒的难点,是高考试题增加难度、利于选拔人才的高频考点。圆周运动是高中学生学习曲线运动的 “唯二”两个曲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其中批判性思维占据着重要地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利时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有其特殊的价值。本文将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对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建议和可能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读写和表达能力,趣味教学法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趣味教学法的概念,认为趣味教学法可以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帮助小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阅读习惯,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进行适当导入、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正确运用游戏教学法来提高小学生的语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这对于主持传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主持传播来说,新兴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信息传播。本文就人工智能时代下主持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为当代传播业开辟新的传播空间。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持传播;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期刊
摘要:所谓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主要指的是将体育运动和舞蹈艺术融合于一体的艺术运动形式,其在我国已经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分支,强化了与中国特色的融合机制,有助于深化中国体育舞蹈体系。文章从多个视角出发,对基于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元素;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基于人类命运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