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阅读模式出现了趣味性的大众阅读、以及不求甚解的浅阅读,这些严重影响了解读文本的目的和意义。学会解读文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趣味或者一些信息,文学是提高思想修养和培养正确“三观”的工具,这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提高解读文学文本的能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
一、文本解读的概念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由语言文字的组成的一句话、一篇文章等。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文本指的是作品,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本,不仅有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还兼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责任。它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介质。也是作者向读者传达信息和思想的工具。文本解读包括学生解读和教师解读,教师解读对于学生解读起着指导的作用。通过解读文本获得阅读信息和技巧,同时提升思想深度和情感体现、塑造健康“三观”是解读文本的意义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
1.不求甚解、过于表面
对文本的解读过于主观。教师没有深入解析,就得出一个阅读的观点。比如对于课本中的《游褒禅山记》的作品解析,有部分读者会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单纯的一篇游记,表达作者对这次历险的惊险和懊晦的感受。但是这些理解过于表面,从文章的点睛之笔:“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以得出深层次的意义:有志者事竟成和美好的东西不容易得到。再如鲁迅的《祝福》这篇课文,不能只根据文章题目就主观地判断这篇文章的大意。即使通读了全篇文章之后,也不能按照历来对鲁迅作品主题的解读,作大而化之的表面理解。
2.忽视了文本的模糊性和多向性
出现这种问题,一是忽视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缺乏对作者的了解。二是思想过于片面,不能以发散性的思维做文本解读。比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在理解这首诗时不要单纯理解为作者在描写一个想象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认识到当时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内心状态。另外文学作品具有多向性和模糊性,明白了这两点就不难理解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3.给出唯一性的文本解读答案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科学类学科,有很多问题,尤其是文本解读方面,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授课和阅卷中表现得过于专制,这样十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击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老师作为学生文学解读的指导者,只能给出参考答案,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不应该以先入为主的狭隘予以否定。
三、改善文本解读的方法
1.留给学生适量的预习时间
在高中繁重的学习中,尽管时间紧迫,但是必须要给予学生适量的预习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预习时间。
2.锻炼发散性思维
思考過于单一,给出的答案就会片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每读一遍都会形成不一样的见解。《红楼梦》成为了一种学说,就充分表明了文本的意义深远而多向。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除了受自身已有的情感体验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练习来培养。老师要在教学中给予指导,让学生多做练习,鼓励他们认真细致地去思考问题。
3.找出文本解读的一般规律
所有文本都有一个确切的身份,有体裁、文风、抒情方式等身份标志。将文本分门别类后,可以套用一定的规律去做解读。比如,苏轼属于豪放派,其诗词文章表达的思想大都乐观向上、豪放洒脱。所以遇见苏轼的文章一般可以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物外貌描写分白描和工笔,这种分法也是需要掌握的一种规律。抒情方式亦然,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类,在说明抒情方式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规律。
在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性格的差异性,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一、文本解读的概念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由语言文字的组成的一句话、一篇文章等。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文本指的是作品,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本,不仅有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还兼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责任。它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介质。也是作者向读者传达信息和思想的工具。文本解读包括学生解读和教师解读,教师解读对于学生解读起着指导的作用。通过解读文本获得阅读信息和技巧,同时提升思想深度和情感体现、塑造健康“三观”是解读文本的意义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
1.不求甚解、过于表面
对文本的解读过于主观。教师没有深入解析,就得出一个阅读的观点。比如对于课本中的《游褒禅山记》的作品解析,有部分读者会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单纯的一篇游记,表达作者对这次历险的惊险和懊晦的感受。但是这些理解过于表面,从文章的点睛之笔:“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以得出深层次的意义:有志者事竟成和美好的东西不容易得到。再如鲁迅的《祝福》这篇课文,不能只根据文章题目就主观地判断这篇文章的大意。即使通读了全篇文章之后,也不能按照历来对鲁迅作品主题的解读,作大而化之的表面理解。
2.忽视了文本的模糊性和多向性
出现这种问题,一是忽视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缺乏对作者的了解。二是思想过于片面,不能以发散性的思维做文本解读。比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在理解这首诗时不要单纯理解为作者在描写一个想象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认识到当时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内心状态。另外文学作品具有多向性和模糊性,明白了这两点就不难理解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3.给出唯一性的文本解读答案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科学类学科,有很多问题,尤其是文本解读方面,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授课和阅卷中表现得过于专制,这样十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击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老师作为学生文学解读的指导者,只能给出参考答案,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不应该以先入为主的狭隘予以否定。
三、改善文本解读的方法
1.留给学生适量的预习时间
在高中繁重的学习中,尽管时间紧迫,但是必须要给予学生适量的预习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预习时间。
2.锻炼发散性思维
思考過于单一,给出的答案就会片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每读一遍都会形成不一样的见解。《红楼梦》成为了一种学说,就充分表明了文本的意义深远而多向。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除了受自身已有的情感体验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练习来培养。老师要在教学中给予指导,让学生多做练习,鼓励他们认真细致地去思考问题。
3.找出文本解读的一般规律
所有文本都有一个确切的身份,有体裁、文风、抒情方式等身份标志。将文本分门别类后,可以套用一定的规律去做解读。比如,苏轼属于豪放派,其诗词文章表达的思想大都乐观向上、豪放洒脱。所以遇见苏轼的文章一般可以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物外貌描写分白描和工笔,这种分法也是需要掌握的一种规律。抒情方式亦然,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类,在说明抒情方式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规律。
在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性格的差异性,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