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场不可能一马平川,有上坡路就会有下坡路。当你意气风发、一路上坡的时候,一心想的是怎么才能得到更多:加薪、升职或者提升业绩。而在下坡路上,你看到的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工作内容,职位上方的天花板,原地踏步的薪水,跟自己性格不合的新领导,诸如此类的外部因素都会内化为对工作状态的认知,你会觉得焦躁、疲倦、迷惘甚至绝望。
在全球职业规划师杨开看来,薪水、职位往往都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上进的外部指标。但是,每个人的职场追求不尽相同。因此,衡量一个人的下坡状态主要是看自我感受,而不是那些量化的外部指标。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自我感受,不妨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杨开说,允许自己失落、沮丧、委屈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些情绪不是全部,“更为重要的是,积极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捕捉下坡状态的信号
王薇正在一个被打击的泥淖中挣扎。
作为一个已经干了四五年的策划者,王薇对安排展会早已驾轻就熟。或许就是因为大意,她竟然把好几个公司的展会位置搞混了。
当几个公司代表挤在办公室里嚷嚷的时候,王薇的脸烧得跟什么似的,一边狠狠地骂自己,一边手忙脚乱地重新调整。事情处理起来并不费劲,但影响很不好,小组长总结时说,这个事故值得所有人引以为戒,“关起门来犯错不要紧,别在外人面前丢人。”
这个错犯得太低级,王薇每每想起,都禁不住皱眉摇头,好似这样就能把事儿忘了。可是,有人会安慰你,“别往心里去”;有人会力挺你,说小组长“小题大做”;更多人只会刻意友善地一笑,问一句,“没事了吧?”对王薇来说,如此种种无一不是在提醒她,别忘记那个错。
上班成了一种负担。坐在工位上吧,怕同事来慰问;不坐在工位上吧,到处溜达也不像话。煎熬的日子磨掉了王薇对工作的热情,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至于工作,随便它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工作中失误、犯错,谁都无法避免。”杨开说,错误严重与否可能无法掌握,但当事人都会因此有不开心、委屈、压抑等负面情绪的反应。很多时候,这可能就是工作状态从好到坏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要么就此被绊倒,再也不翻不了身,没人会处于中间状态。因此,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应该有捕捉自己下坡状态的敏感性,如果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反应,那可能就失去了应对的先机,没准就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比如,换工作的念头、听之任之的态度、疲惫不堪的状态,这些可能都是下坡状态的信号。杨开表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处理情绪的方法不同,低迷状态的持续时间也有长有短,但要想重新站起来,就不能回避问题,只有直接面对才能真正迈过心里的那道坎。
自我调整之后再行突破
自从新领导上任后,赵启觉得有些压抑。在这个单位里,学会站队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可是,哪个领导会一来就重用上一任的“心腹”?没错,赵启的标签就是上任张总的“自己人”。那个时候,赵启更像是张总的贴身秘书,安排出差行程、联系接待,或者陪张总应酬、替他挡酒,甚或安顿张总的乡下亲戚、陪吃陪喝陪玩。这些分外工作拉近了他跟张总的距离,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原本只能跟其他工程师一样享受定额的电话补贴,却能实报实销。原本是公司配给张总的车,使用权却归了赵启。谁要是找不到张总,只消问问赵启,就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才方便。
尽管他常常以“最近张总的应酬有点多,没顾上”为借口拖延本职工作,但站好队的赵启一度被认为是部门副职或者经理助理的不二人选。
可惜,张总突然被调走,赵启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首先,新领导对他不冷不热,不仅昔日的“隐形福利”消失不见,那些见风使舵的人也不再殷勤地招呼他“赵哥”。再说工作,赵启想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现有的工程上,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说难听点,别的同事习惯了把他当“摆设”,现有的团队分工中,自然也就没了他的位置。
什么事都怕对比,一起一落,赵启郁闷难当。他现在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上网、聊天,别人开项目会也不通知他,别人加班他可以走人。看似莫大的自由,但赵启知道,放任自流意味着一事无成,提拔无望。
“如果能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这是人之常情。”杨开说,谁也不能保证总会碰到赏识自己的上司,当外部环境不再如意,每个人适应的弹性范围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比如,有的人会心生抱怨,总觉得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一直消沉下去;有的人却会在经历一个适应期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再行突破。杨开表示,不管是决定换个新环境,还是留下来重新适应,都应该是慎重考虑之后主动选择的结果。
“主动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杨开说,被迫、不得已的决定,并不是反思之后找到的解决之道,因此,也无法真正结束你的下坡状态,“问题只是被藏起来了,下次再碰上,可能还会有放大效应。”
学会和正向资源链接
杨开表示,职业倦怠也是下坡状态的一种表现。工作模式一再重复,最容易消磨掉一个人的热情。
刘雯的头衔4年来已经换了3次,从助理到秘书又重新回到助理,每一任领导都想跟前任不一样,但对刘雯来说,工作性质一点没变,还是公司领导的“勤务兵”。
这份工作是刘雯自己选的。当初,另一家公司看中了她英语八级的“硬件”,要录取到业务部门。在那里,刘雯需要有百折不挠的突破精神,需要和陌生人像朋友一样谈项目,需要在不同的城市出差。
光是想想这些刘雯就觉得头疼。工作只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如果你所做的工作不是兴趣所在,那就太难受了。权衡之后,刘雯选了目前的办公室工作。
可是,稳定的另一面就是枯燥。
刘雯觉得,每天8个小时里有5个小时的工作,只要按下了复印机启动键,就可以完成。打卡报到之后,洗杯子,接水;开电脑,收邮件;把各种文件逐级上报,领导签完字,再发邮件给相关部门的经理,或者打印、盖章,贴到公告栏。剩下的时间,就是应付领导们突然提出的要求,找个档案、写个讲话稿,或者安排一下来拜访的客户。
日复一日,刘雯突然觉得很没劲,波澜不惊跟死气沉沉有什么差别?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就真的进入了下坡状态。”杨开说,相同的工作如果换个视角来看,结果或许就会不同。工作内容越是枯燥,越是需要“自己找乐子”,不断在过程中给自己小激励。这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先设定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标,一步一步慢慢就会接近终点。
“自我怀疑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做点什么可以改变目前的状态?”杨开说,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要学会与正向资源链接,才能让自己的职场状态变得更好。
杨开讲了一个例子。有个公司每年招来的新人都要做两个月的“管培生”,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大家定午餐,直到下一个管培生接手。很多人都是做到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但一个姑娘却申请做了半年之久。
“她后来总结了一份攻略,包括公司周围有哪些饭馆,它们都有哪些特色菜,各家订餐到送餐的时间,怎么统计部门人数和份数等。”杨开说,等她离开了,这些内容成为后来管培生的订餐指南。
杨开说,要在某个领域有所长,必然是要经历一个量变过程中的疲倦期、寂寞期。这个阶段然后才能到达质变的那一刻,只是,很多人等不到质变就中途离场了。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有的人逛街买新衣服可以让心情变好,有的人运动一场可以扫除烦闷。杨开认为,这个时候,再反思为什么做这些可以让我开心?这个答案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碰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全球职业规划师杨开看来,薪水、职位往往都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上进的外部指标。但是,每个人的职场追求不尽相同。因此,衡量一个人的下坡状态主要是看自我感受,而不是那些量化的外部指标。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自我感受,不妨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杨开说,允许自己失落、沮丧、委屈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些情绪不是全部,“更为重要的是,积极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捕捉下坡状态的信号
王薇正在一个被打击的泥淖中挣扎。
作为一个已经干了四五年的策划者,王薇对安排展会早已驾轻就熟。或许就是因为大意,她竟然把好几个公司的展会位置搞混了。
当几个公司代表挤在办公室里嚷嚷的时候,王薇的脸烧得跟什么似的,一边狠狠地骂自己,一边手忙脚乱地重新调整。事情处理起来并不费劲,但影响很不好,小组长总结时说,这个事故值得所有人引以为戒,“关起门来犯错不要紧,别在外人面前丢人。”
这个错犯得太低级,王薇每每想起,都禁不住皱眉摇头,好似这样就能把事儿忘了。可是,有人会安慰你,“别往心里去”;有人会力挺你,说小组长“小题大做”;更多人只会刻意友善地一笑,问一句,“没事了吧?”对王薇来说,如此种种无一不是在提醒她,别忘记那个错。
上班成了一种负担。坐在工位上吧,怕同事来慰问;不坐在工位上吧,到处溜达也不像话。煎熬的日子磨掉了王薇对工作的热情,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至于工作,随便它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工作中失误、犯错,谁都无法避免。”杨开说,错误严重与否可能无法掌握,但当事人都会因此有不开心、委屈、压抑等负面情绪的反应。很多时候,这可能就是工作状态从好到坏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要么就此被绊倒,再也不翻不了身,没人会处于中间状态。因此,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应该有捕捉自己下坡状态的敏感性,如果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反应,那可能就失去了应对的先机,没准就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比如,换工作的念头、听之任之的态度、疲惫不堪的状态,这些可能都是下坡状态的信号。杨开表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处理情绪的方法不同,低迷状态的持续时间也有长有短,但要想重新站起来,就不能回避问题,只有直接面对才能真正迈过心里的那道坎。
自我调整之后再行突破
自从新领导上任后,赵启觉得有些压抑。在这个单位里,学会站队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可是,哪个领导会一来就重用上一任的“心腹”?没错,赵启的标签就是上任张总的“自己人”。那个时候,赵启更像是张总的贴身秘书,安排出差行程、联系接待,或者陪张总应酬、替他挡酒,甚或安顿张总的乡下亲戚、陪吃陪喝陪玩。这些分外工作拉近了他跟张总的距离,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原本只能跟其他工程师一样享受定额的电话补贴,却能实报实销。原本是公司配给张总的车,使用权却归了赵启。谁要是找不到张总,只消问问赵启,就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才方便。
尽管他常常以“最近张总的应酬有点多,没顾上”为借口拖延本职工作,但站好队的赵启一度被认为是部门副职或者经理助理的不二人选。
可惜,张总突然被调走,赵启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首先,新领导对他不冷不热,不仅昔日的“隐形福利”消失不见,那些见风使舵的人也不再殷勤地招呼他“赵哥”。再说工作,赵启想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现有的工程上,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说难听点,别的同事习惯了把他当“摆设”,现有的团队分工中,自然也就没了他的位置。
什么事都怕对比,一起一落,赵启郁闷难当。他现在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上网、聊天,别人开项目会也不通知他,别人加班他可以走人。看似莫大的自由,但赵启知道,放任自流意味着一事无成,提拔无望。
“如果能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这是人之常情。”杨开说,谁也不能保证总会碰到赏识自己的上司,当外部环境不再如意,每个人适应的弹性范围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比如,有的人会心生抱怨,总觉得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一直消沉下去;有的人却会在经历一个适应期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再行突破。杨开表示,不管是决定换个新环境,还是留下来重新适应,都应该是慎重考虑之后主动选择的结果。
“主动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杨开说,被迫、不得已的决定,并不是反思之后找到的解决之道,因此,也无法真正结束你的下坡状态,“问题只是被藏起来了,下次再碰上,可能还会有放大效应。”
学会和正向资源链接
杨开表示,职业倦怠也是下坡状态的一种表现。工作模式一再重复,最容易消磨掉一个人的热情。
刘雯的头衔4年来已经换了3次,从助理到秘书又重新回到助理,每一任领导都想跟前任不一样,但对刘雯来说,工作性质一点没变,还是公司领导的“勤务兵”。
这份工作是刘雯自己选的。当初,另一家公司看中了她英语八级的“硬件”,要录取到业务部门。在那里,刘雯需要有百折不挠的突破精神,需要和陌生人像朋友一样谈项目,需要在不同的城市出差。
光是想想这些刘雯就觉得头疼。工作只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如果你所做的工作不是兴趣所在,那就太难受了。权衡之后,刘雯选了目前的办公室工作。
可是,稳定的另一面就是枯燥。
刘雯觉得,每天8个小时里有5个小时的工作,只要按下了复印机启动键,就可以完成。打卡报到之后,洗杯子,接水;开电脑,收邮件;把各种文件逐级上报,领导签完字,再发邮件给相关部门的经理,或者打印、盖章,贴到公告栏。剩下的时间,就是应付领导们突然提出的要求,找个档案、写个讲话稿,或者安排一下来拜访的客户。
日复一日,刘雯突然觉得很没劲,波澜不惊跟死气沉沉有什么差别?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就真的进入了下坡状态。”杨开说,相同的工作如果换个视角来看,结果或许就会不同。工作内容越是枯燥,越是需要“自己找乐子”,不断在过程中给自己小激励。这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先设定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标,一步一步慢慢就会接近终点。
“自我怀疑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做点什么可以改变目前的状态?”杨开说,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要学会与正向资源链接,才能让自己的职场状态变得更好。
杨开讲了一个例子。有个公司每年招来的新人都要做两个月的“管培生”,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大家定午餐,直到下一个管培生接手。很多人都是做到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但一个姑娘却申请做了半年之久。
“她后来总结了一份攻略,包括公司周围有哪些饭馆,它们都有哪些特色菜,各家订餐到送餐的时间,怎么统计部门人数和份数等。”杨开说,等她离开了,这些内容成为后来管培生的订餐指南。
杨开说,要在某个领域有所长,必然是要经历一个量变过程中的疲倦期、寂寞期。这个阶段然后才能到达质变的那一刻,只是,很多人等不到质变就中途离场了。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有的人逛街买新衣服可以让心情变好,有的人运动一场可以扫除烦闷。杨开认为,这个时候,再反思为什么做这些可以让我开心?这个答案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碰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