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各项制度在不断完善,很多企业尽管建立了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只有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企业才能留住人才,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最大的热情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这已成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很多企业的激励机制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员工的积极性被打击,从而演变为对企业的不满意,人才流失严重。纵观企业激励机制,主要特点如下:
一、考核机制不科学、有待完善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任用和奖惩员工的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质是对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在检查衡量的基础上作出阶段性的综合评价。很多企业,由于生产车间多、工种多、岗位多,在员工考核上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具体的考核标准,仅以简单的、定性的考核方法对员工进行评价,较为宏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进行整体的综合评价。同时,考核体系被分解为多个考核系统,出现了同一指标被多次考核、同一事件被多次考核的现象,员工可能会被同一指标进行重复的考核,严重影响了情绪。同时企业现行绩效考核方法缺乏及时性,在各企业内部,主要运用考勤制、评分制、主管部门检查制等办法进行考核,次月月底兑现本月的结果,这样无论奖罚,都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有些企业的某些部门在考核过程中掺杂的主观因素过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目的认识模糊,而员工很少能对考核结果作出评价,考核结果完全由管理者决定,这样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使员工丧失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的正反面容易出现偏差
激励机制可以从正反两个层面去理解,正面的激励体制是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而负面激励是对违背组织目的的行为进行的惩罚,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过多的负激励还使员工产生挫折感和对立情绪,最终难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来激发更多正面的行为。因此,在管理中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但是在企业各级各层的考核细则与条款中可以发现,在正负激励的应用中,虽然也运用正激励的手段,但更加注重负激励,往往都是规定了行为准则或工作定量,用以约束员工的行为,在不能达到时会被扣分或减发奖金等,与此同时奖励条款少之又少,表面来看是管理的规范化,但制度的不断强化无形中忽视了包括凝聚力在内的众多精神层面需要,特别是一些严厉的惩罚措施更加容易使员工产生消极和对立的情绪,丧失了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更无法发挥自我思考与创造的能力,消极怠工,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三、物质激励形式单一,精神激励无针对性
在企业现有的物质激励手段中,提高奖金是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尽管可以直观的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成效,但是这种激励的时效性非常短暂,员工从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不高,成效不高。精神激励是无形的,包括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在精神激励方面,可以实现的形式常有晋升、提供培训深造机会、培训及被领导表扬等,但是企业在运用精神激励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员工的情感、员工的需要、员工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等,常常对员工进行不分层次、不分时期,缺少有效的且具人性化的精神激励,导致精神激励忽视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基本原则。并且很多高级管理者管理意识陈旧,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企业员工经培训后掌握的技术水平越高,会流失的越快,因此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相关精神激励手段的方式非常不完善。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员工的需要,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企业费事费财,效果也不尽如人意。[1]而晋升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手段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发挥其主要功效涉及到人群相对狭窄,且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制度化管理,资历主义、论资排辈、裙带关系等的现象广泛存在,挫伤了有才能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虽然晋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实绩,但工作实绩表现优秀的员工并不都能晋升自己期望的职务,而晋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职位空缺,这种职务设置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形成矛盾,导致级别晋升受阻,导致员工的期望大于现实,影响晋升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晋升专业较单一,很多技术型企业,历年得以晋升的管理者绝大多数为本企业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员,另外一些非专业的管理者几乎没有通道晋升,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无法被认可,工作热情难以得到长久保持。
四、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较低,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作为自己发展壮大的首要目标,往往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这种价值观的缺失,表现在实际管理中缺少对员工进行价值观、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的教育。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缺失和不足,使得员工和企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理念的严重错位,不能形成为企业贡献的持久动力,使各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这种工作的氛围成为阻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使得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正常的运行。[2]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迎接挑战,就必须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一支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员工队伍,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运用得当的激励体制,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勇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最大的热情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这已成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很多企业的激励机制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员工的积极性被打击,从而演变为对企业的不满意,人才流失严重。纵观企业激励机制,主要特点如下:
一、考核机制不科学、有待完善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任用和奖惩员工的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质是对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在检查衡量的基础上作出阶段性的综合评价。很多企业,由于生产车间多、工种多、岗位多,在员工考核上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具体的考核标准,仅以简单的、定性的考核方法对员工进行评价,较为宏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进行整体的综合评价。同时,考核体系被分解为多个考核系统,出现了同一指标被多次考核、同一事件被多次考核的现象,员工可能会被同一指标进行重复的考核,严重影响了情绪。同时企业现行绩效考核方法缺乏及时性,在各企业内部,主要运用考勤制、评分制、主管部门检查制等办法进行考核,次月月底兑现本月的结果,这样无论奖罚,都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有些企业的某些部门在考核过程中掺杂的主观因素过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目的认识模糊,而员工很少能对考核结果作出评价,考核结果完全由管理者决定,这样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使员工丧失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的正反面容易出现偏差
激励机制可以从正反两个层面去理解,正面的激励体制是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而负面激励是对违背组织目的的行为进行的惩罚,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过多的负激励还使员工产生挫折感和对立情绪,最终难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来激发更多正面的行为。因此,在管理中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但是在企业各级各层的考核细则与条款中可以发现,在正负激励的应用中,虽然也运用正激励的手段,但更加注重负激励,往往都是规定了行为准则或工作定量,用以约束员工的行为,在不能达到时会被扣分或减发奖金等,与此同时奖励条款少之又少,表面来看是管理的规范化,但制度的不断强化无形中忽视了包括凝聚力在内的众多精神层面需要,特别是一些严厉的惩罚措施更加容易使员工产生消极和对立的情绪,丧失了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更无法发挥自我思考与创造的能力,消极怠工,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三、物质激励形式单一,精神激励无针对性
在企业现有的物质激励手段中,提高奖金是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尽管可以直观的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成效,但是这种激励的时效性非常短暂,员工从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不高,成效不高。精神激励是无形的,包括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在精神激励方面,可以实现的形式常有晋升、提供培训深造机会、培训及被领导表扬等,但是企业在运用精神激励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员工的情感、员工的需要、员工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等,常常对员工进行不分层次、不分时期,缺少有效的且具人性化的精神激励,导致精神激励忽视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基本原则。并且很多高级管理者管理意识陈旧,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企业员工经培训后掌握的技术水平越高,会流失的越快,因此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相关精神激励手段的方式非常不完善。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员工的需要,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企业费事费财,效果也不尽如人意。[1]而晋升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手段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发挥其主要功效涉及到人群相对狭窄,且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制度化管理,资历主义、论资排辈、裙带关系等的现象广泛存在,挫伤了有才能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虽然晋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实绩,但工作实绩表现优秀的员工并不都能晋升自己期望的职务,而晋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职位空缺,这种职务设置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形成矛盾,导致级别晋升受阻,导致员工的期望大于现实,影响晋升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晋升专业较单一,很多技术型企业,历年得以晋升的管理者绝大多数为本企业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员,另外一些非专业的管理者几乎没有通道晋升,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无法被认可,工作热情难以得到长久保持。
四、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较低,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作为自己发展壮大的首要目标,往往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这种价值观的缺失,表现在实际管理中缺少对员工进行价值观、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的教育。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缺失和不足,使得员工和企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理念的严重错位,不能形成为企业贡献的持久动力,使各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这种工作的氛围成为阻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使得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正常的运行。[2]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迎接挑战,就必须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一支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员工队伍,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运用得当的激励体制,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勇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