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隐性管理概念及特征的分析,在分析实施隐性管理面临阻力的基础上,提出隐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辅导员 隐性管理 实施途径
2000年7月,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任务。2006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传统的制度、批评惩罚等显性管理手段已不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探索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全新模式,融入隐性管理的工作理念势必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一、隐性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首次提出“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概念,指出“附带学习”比课堂内的系统学习意义深远,更具根本价值。[1]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意义,注意到隐性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2]。隐性管理以此为依据,将隐性教育的理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成效。
所谓隐性管理,是区别于显性管理的心理学概念,即通过内隐的、非显性的手段间接地对被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及动机产生影响,使被管理者在轻松的气氛中自愿、主动地坚定个人信念,规范行为,从而达到和谐管理的目标。和显性管理相比,隐性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潜意识渗透。隐性管理是通过内隐的手段作用于被管理者的潜意识,靠自我约束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这种手段的执行是渗透性,并非显而易见的,要靠学生自觉意识到潜在的真理,并指导实践。
2.多角度管理。隐性管理通过不外显的方式潜藏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教学楼、校园雕塑、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等一切和大学生活相关的场所,以及校园文化、网络传播等无形领域。[3]
3.轻松式运行。隐性管理减轻了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压力和强制力,通过营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体会到参与过程的快乐感。相对显性管理而言,隐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富有一定的趣味性。
4.自愿性参与。隐性管理以学生自愿参与为目标,以学生主动、自觉规范自我思想和言行为宗旨。结合以上特点,隐性管理最终期待学生主动积极地做事,抛弃与管理者彼此对立,处处抵制管理者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人人管理的和谐局面。
5.稳定性作用。隐性管理的措施一旦见效,其对学生的影响就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为隐性管理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配合起作用的,大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取得一系列附带效果。
二、实施隐性管理的阻力
1.辅导员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管理经验。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年轻化的结构特点,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学生管理的经验,导致隐性管理的措施无法实施。辅导员业务能力不强,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各种管理措施就贯彻不下去。
2.学生心理浮躁,团队配合能力差。“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自由,厌恶约束。自小受家庭宠爱的,当代大学生言行不拘,凭个性生活。这种性格的养成使得他们误以为空间上的独立即为人格独立,把享受独我当做成熟。在处理问题上,大学生表现得极不成熟,言行欠思考,不顾后果。此外,“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导致他们团队配合意识淡薄,自我意愿强烈,对于辅导员的管理极其不配合,阻碍隐性管理工作的开展。
3.教育体制改革尚不彻底,落实力度欠佳。目前教育体制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但长期形成的教育思维定势的转变是一项艰巨工程。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对教育现状的转变效果并不明显。细观教育事实不难发现,部分大学仍然以应试为培养模式,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课,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手段单一,缺乏趣味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更使学生难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三、辅导员实施隐性管理的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4]正如上述阻力分析中提到的一样,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落实力度欠佳,辅导员并没有彻底学习和领会先进管理思想,更谈不上将这些思想和精神落到实处。一方面,辅导员必须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硬性管理的思想,全方位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辅导员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群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隐性管理中,辅导员并不实际现身,其管理思想是通过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因此,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及发挥。只有辅导员将爱融入到工作理念中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和配合管理。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求辅导员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者和知心人。“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敏感度极高,自我维权意识十分强烈,每位学生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正如常言道,有爱才有家,只有理解才有管理。辅导员通过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及兴趣爱好等方式建立与学生和谐的关系,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促进管理思想的灌输和管理措施的落实。由此看来,“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航标,将管理工作的帆船引向成功的彼岸。
2.培养得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他们以主力军的身份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换言之,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主要通过学生骨干传递给普通大学生,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管理的结果。学生干部的思想必须与辅导员高度统一,这是辅导员实施隐性管理的关键。诸多措施的实行虽不见辅导员本人的身影,其实根深在第一执行者——学生干部的思想中。只有学生干部真正领会辅导员的用意,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
学生党员队伍及积极分子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部分人在思想上比普通大学生更成熟,发挥其带头作用是实施隐性管理的有效途径。学生党员具有普通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只要他们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身边一大批学生。因此,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对于实施隐性管理大有裨益。
3.发挥网络媒体的导向作用。21世纪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途径。这一现状无疑为辅导员实施隐性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也日渐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和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聊天,更应该是思想、观念的渗透。例如,当今盛行的人人网,QQ空间,微薄及各大论坛等阵地,辅导员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开辟隐性管理的新途径。[5]定期将个人的管理思想,以及想要传达的教育理念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在网上,大学生通过阅读、分享等个人隐藏的方式接受管理。
报纸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之一。[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认为报纸阅读已经失去了影响力,其实不然。报纸和网络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重视报纸的导向作用并不过时。例如,辅导员可以号召各学生班级筹办本班的班报,一方面让大学生体验发表文章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寄语、专栏等方式将管理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
4.通过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的管理氛围。适当引导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实施隐性管理的又一途径。上述阻力分析中提到大学生心理浮躁,团队配合能力差的影响因素。鉴于此,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显得尤为必要。辅导员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创新性和系统性,不成体系、缺乏创新的课外活动只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而且他们可能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入到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辅导员要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时代热点,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第二课堂活动。
综上所述,隐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即使存在各种阻力,有效实施隐性管理对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最贴近大学生,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辅导员应该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快乐工作,不断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新途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波,范叶静.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张林英.试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研究,2010,(26).
[3]刘鹏飞.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虞强.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5]董怀宏.略谈高校隐性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琼州大学学报,2007,(1).
[6]李广平.高校校报的隐性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关键词: 辅导员 隐性管理 实施途径
2000年7月,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任务。2006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传统的制度、批评惩罚等显性管理手段已不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探索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全新模式,融入隐性管理的工作理念势必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一、隐性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首次提出“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概念,指出“附带学习”比课堂内的系统学习意义深远,更具根本价值。[1]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意义,注意到隐性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2]。隐性管理以此为依据,将隐性教育的理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成效。
所谓隐性管理,是区别于显性管理的心理学概念,即通过内隐的、非显性的手段间接地对被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及动机产生影响,使被管理者在轻松的气氛中自愿、主动地坚定个人信念,规范行为,从而达到和谐管理的目标。和显性管理相比,隐性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潜意识渗透。隐性管理是通过内隐的手段作用于被管理者的潜意识,靠自我约束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这种手段的执行是渗透性,并非显而易见的,要靠学生自觉意识到潜在的真理,并指导实践。
2.多角度管理。隐性管理通过不外显的方式潜藏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教学楼、校园雕塑、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等一切和大学生活相关的场所,以及校园文化、网络传播等无形领域。[3]
3.轻松式运行。隐性管理减轻了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压力和强制力,通过营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体会到参与过程的快乐感。相对显性管理而言,隐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富有一定的趣味性。
4.自愿性参与。隐性管理以学生自愿参与为目标,以学生主动、自觉规范自我思想和言行为宗旨。结合以上特点,隐性管理最终期待学生主动积极地做事,抛弃与管理者彼此对立,处处抵制管理者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人人管理的和谐局面。
5.稳定性作用。隐性管理的措施一旦见效,其对学生的影响就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为隐性管理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配合起作用的,大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取得一系列附带效果。
二、实施隐性管理的阻力
1.辅导员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管理经验。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年轻化的结构特点,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学生管理的经验,导致隐性管理的措施无法实施。辅导员业务能力不强,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各种管理措施就贯彻不下去。
2.学生心理浮躁,团队配合能力差。“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自由,厌恶约束。自小受家庭宠爱的,当代大学生言行不拘,凭个性生活。这种性格的养成使得他们误以为空间上的独立即为人格独立,把享受独我当做成熟。在处理问题上,大学生表现得极不成熟,言行欠思考,不顾后果。此外,“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导致他们团队配合意识淡薄,自我意愿强烈,对于辅导员的管理极其不配合,阻碍隐性管理工作的开展。
3.教育体制改革尚不彻底,落实力度欠佳。目前教育体制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但长期形成的教育思维定势的转变是一项艰巨工程。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对教育现状的转变效果并不明显。细观教育事实不难发现,部分大学仍然以应试为培养模式,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课,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手段单一,缺乏趣味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更使学生难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三、辅导员实施隐性管理的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4]正如上述阻力分析中提到的一样,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落实力度欠佳,辅导员并没有彻底学习和领会先进管理思想,更谈不上将这些思想和精神落到实处。一方面,辅导员必须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硬性管理的思想,全方位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辅导员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群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隐性管理中,辅导员并不实际现身,其管理思想是通过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因此,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及发挥。只有辅导员将爱融入到工作理念中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和配合管理。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求辅导员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者和知心人。“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敏感度极高,自我维权意识十分强烈,每位学生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正如常言道,有爱才有家,只有理解才有管理。辅导员通过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及兴趣爱好等方式建立与学生和谐的关系,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促进管理思想的灌输和管理措施的落实。由此看来,“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航标,将管理工作的帆船引向成功的彼岸。
2.培养得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他们以主力军的身份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换言之,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主要通过学生骨干传递给普通大学生,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管理的结果。学生干部的思想必须与辅导员高度统一,这是辅导员实施隐性管理的关键。诸多措施的实行虽不见辅导员本人的身影,其实根深在第一执行者——学生干部的思想中。只有学生干部真正领会辅导员的用意,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
学生党员队伍及积极分子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部分人在思想上比普通大学生更成熟,发挥其带头作用是实施隐性管理的有效途径。学生党员具有普通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只要他们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身边一大批学生。因此,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对于实施隐性管理大有裨益。
3.发挥网络媒体的导向作用。21世纪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途径。这一现状无疑为辅导员实施隐性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也日渐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和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聊天,更应该是思想、观念的渗透。例如,当今盛行的人人网,QQ空间,微薄及各大论坛等阵地,辅导员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开辟隐性管理的新途径。[5]定期将个人的管理思想,以及想要传达的教育理念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在网上,大学生通过阅读、分享等个人隐藏的方式接受管理。
报纸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之一。[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认为报纸阅读已经失去了影响力,其实不然。报纸和网络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重视报纸的导向作用并不过时。例如,辅导员可以号召各学生班级筹办本班的班报,一方面让大学生体验发表文章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寄语、专栏等方式将管理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
4.通过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的管理氛围。适当引导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实施隐性管理的又一途径。上述阻力分析中提到大学生心理浮躁,团队配合能力差的影响因素。鉴于此,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显得尤为必要。辅导员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创新性和系统性,不成体系、缺乏创新的课外活动只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而且他们可能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入到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辅导员要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时代热点,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第二课堂活动。
综上所述,隐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即使存在各种阻力,有效实施隐性管理对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最贴近大学生,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辅导员应该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快乐工作,不断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新途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波,范叶静.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张林英.试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研究,2010,(26).
[3]刘鹏飞.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虞强.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5]董怀宏.略谈高校隐性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琼州大学学报,2007,(1).
[6]李广平.高校校报的隐性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