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批判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so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这两种传播模式均存在对第三世界文化的侵入,只有对各文化形态以宽容态度审视,才能促进人类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媒介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跨文化传播;文化安全
  
  (一)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批判:媒介帝国主义
  媒介帝国主义是在殖民统治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由经济霸权导引的一种文化霸权。与殖民主义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对殖民地文化的压制和对自身文化的强制灌输不同,媒介帝国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萌生发展的具体语境肇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倾向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在西方殖民主义的霸权地位下,作为第一世界的欧美大国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做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各种途径传播到第三世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在西方学术界掀起批判思潮,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反对文化传播霸权和文化侵略的阐释组成“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的初生形态。而70年代以后,信息垄断和文化入侵现象的深入使得对这一新的帝国主义形式称霸全球的批判思想更加明晰。总体来看,关于媒介帝国主义的阐释多是“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探讨如何利用媒介以导致发展中国家扩张并更换既有模式,使之整编进资本主义体系的现代化过程”[1]。该种理论体现了二战以后西方学者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更揭示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特征的思考与认识。全球文化在今天所衍生出的复杂、重叠和离散的秩序,决定以往的中心—边缘模式不再适用,而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广泛互学、互动、互渗、互补,之于传播学领域即是跨文化传播。
  (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思维: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思维的扩散、普及和延伸是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先导的。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交往的全球化,接踵而来的即是精神、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全球性扩张,并在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互动中产生对全球化本质意义的深度开掘。从跨文化传播的既有经验来看,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
  1.跨文化传播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异质文化,反思本土文化
  每一种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里成长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惰性和盲点,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已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介质,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之外的个体的“自我欣赏”和“故步自封”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2]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要跨越异质文化间的感性偏见。对待异质文化要采取理性的态度与内向的思维,以本土文化为参照,真正站在文化发展的立场上,慎重考虑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以及民族情绪的介入;对本土文化我们则应采取外向的思维,进行自我优化,适应现实的需要。
  2.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词是“平等”“自由”
  与媒介帝国主义将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关系作为批判对象不同,跨文化传播是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平等和自由发展的文化战略。这一文化战略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生存问题。《世界文化报告1998》第一次就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文化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其中就主张各文化要和平、容忍、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们拥有享受自己文化的自由,拥有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的自由。
  (三)媒介帝国主义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安全危机:以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韩国情感剧为例
  我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向来带有暧昧性和矛盾性,对物质与科技层面的文明较乐于接受,并时常主动吸取,而一旦涉及精神文化层面就显得踌躇,甚至强烈抵制。这是因为人文文化带有特殊的民族性和情感与意识形态的因素。实际上“跨文化传播并非是单向的全球一体化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与异质两种力量的对峙与互动”[3]。就现状来看,各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传播出现同质化或者单一全球化的局面。对于信息相对贫弱的国家来说,强国很可能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帝国主义”,弱国将失去在世界上的声音,甚至其原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极有可能被加以改造。因此,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事实。
  1.好莱坞电影。好莱坞大片的传播承载着鲜明的美国文化烙印,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是好莱坞同化亚洲最初的触角。而20世纪末,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也开始放弃曾经长期坚守的民族文化阵地,向好莱坞舶来品看齐,印度更是大张旗鼓地树起好莱坞的山寨体:宝莱坞。尽管电影是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产物,但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已具备传播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霸王别姬》(1993)、《卧虎藏龙》(2000)等影片证明了对这种舶来品的利用挖掘。跨文化传播经过较长的交流以后,很难再区分什么是外来的或是本土的,是“帝国主义”的还是地方的,而成为一种异常突出而在经济上又极有可为的文化杂交物。
  2.日本动漫。当中国迈开步伐走向世界的时候,日本动漫伴随着青少年一代逐渐在中国成长起来。《黑猫警长》《恐龙克塞号》《机器猫》直到后来的《千与千寻》《死亡笔记》,其渗透出的大和民族积极、容忍的价值观和武士道精神极易影响青少年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形成。反观国产动漫,尽管也曾有过诸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等的辉煌,但在IT时代扑面而来时,国产动画很快因技术、理念、思维的滞后而失去竞争力,甚至连我们的国宝熊猫也沦落到让西方肆意恶搞的境遇。从动漫文本的文化内核层面分析,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奠定了动漫艺术的基础,而亟待努力的是将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最大化结合。
  3.韩国音乐、情感剧。2000年以后当一部名为《爱情是什么》的韓国情感剧在我国大陆播出后,“韩流”开始登上各大娱乐媒体。伴随着文化产品的输入,化妆品、服饰、数码产品等生活商品也以方兴未艾之势登陆中国,甚至有韩国经济学家预言“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突袭的潜台词是我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其原因在于:其一,韩国和我国都有着儒家文化传统,因此韩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所认同;其二,韩国政府重视发展民族文化,支持本土文化的输出。需要警惕的是近年韩剧中出现的民族主义倾向,有些甚至直抵中国观众的接受底线。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是文化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面向未来的文化才有前途。我国社会的文化现实是复杂与特异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元并存,各种文化话语在当前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不平衡阶段,均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或现实性。传统文化的重振是以创新作为继承传统的形式,并将之延续到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建设中。这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释:
  [1]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王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2] 参见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3] 匡长福:《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环球视野》2009年第6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差距,人口逐渐大规模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这种人口大规模迁移集聚的现象对中国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发展和战略制定的影响极大。与此同时,这些大都市圈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区域内的持续快速发展,于是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区域性的金融集聚区作为其发展定位。因此,探究金融集聚现象中人力资源作为要素集聚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
摘要:《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探讨女性心理的女性题材电影。它将女性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以男女观念、家庭伦理和妇女地位等古老命题为据点,探讨了女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心理,即失去者心痛,拥有者心忧。  关键词:女性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心痛;心忧    与其说《唐山大地震》(2010)是一部关于地震的灾难片,还不如说它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探讨女性心理的女性题材电影。因为一方面,影
期刊
夜已经很深沉了。老宅的堂屋里那盏瞌睡似的油灯,有气无力地燃着。我蜷曲在母亲的怀里,闪着迷糊的眼睛,看着母亲和父亲忧伤的面容。  内屋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空……空……空……”声音似断欲连。在寂静的夜里,让人听得怆然。那是久病在床的祖父喉咙里挤出的咳嗽声。这声音已在老屋回响了大半年光景。  堂屋的饭桌上,摆着“杂乱无章”的饭菜。其中有一碗饭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早已凉透了。那是给祖父准备的晚饭,
期刊
随着信息化与绿色化加入形成“五化同步”发展战略,“互联网+”与“生态+”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紧接着“旅游+”、全域旅游也写入了国家政策布局之中,旅游业大发展业将逐渐向“旅游化”转变,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性强的产业将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与绿色化、信息化一齐引领多规合一,促进资源在区域内有方向、有规则的高效整合利用。
  中国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取得卓越成绩,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和环境禀赋又有着或大或小的不同,虽然在新发展理念的加持下总体趋势向好,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需失衡、环境破
摘要:世博会历来被世界公认为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融是整个世博传播中的基本理念,其贯穿于世博传播中的各个环节。文艺晚会便是集中展示中国元素的平台。在世博传播中,不同的文艺晚会对“中国元素”的呈现各有侧重,而“以我为主”传播中国元素是国家馆日文艺晚会的突出特点。  关键词:世博;中国元素;文艺晚会;文化吸引力    中国元素是近年很火热一个词,其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文化,
期刊
《白银帝国》于2006年底开机,2007年2月杀青,2009年上映,是一部拍摄制作周期历时很长的影片。影片在清末民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讲述着主人公在历史变迁中对命运对未来的抉择。无论从片名、剧情安排还是内容形式以及视听效果上看,《白银帝国》都是一部充满东方韵味的史诗片。    一、充满韵味的剧情    《白银帝国》改编自小说《白银谷》,相对小说原著的丰富内容,影片1小时45分钟所展现的只是小说的一
期刊
摘要:《风声》是近年来谍战片的一个高峰,在很多以谍战为噱头的商业片中,《风声》不得不说是一朵奇葩。无论是剧情、悬疑点的设计、内容还是拍摄手法等,比之一般的谍战片,《风声》都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风声》;民族大义;暴力美学;谍战    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谍战片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宠儿,而在很多以谍战为噱头的商业片中,《风声》(2009)不得不说是一朵奇葩。  它很美,美在它的跌宕,美在它的大义,甚
期刊
摘要:舞台艺术片是中国电影“十七年”期间横空出世的一朵奇葩,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电影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这些影片在音乐、民族风俗、时代性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舞台艺术片;《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    十七年”的电影,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即
期刊
摘要:历史史实追求客观性、真实性、严谨性,力图以史实的真相示人,例如注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考证法;而主观记忆与认同则掺和了许多想象的、猜测的、缺乏历史考证的等许多主观的成分,这不应当做历史本身而被后人记忆,这种书写历史的方式是不可靠的。  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在大陆出版以来,得到了很大的關注,甚至成为羌族地震赈灾的必读之物。他的华夏边缘的观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羌在汉藏之间由王明珂先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羌族在自身的发展和历史变革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并探究对其进行文化重建的措施。    “5·12”汶川地震使羌族处于一场浩劫之中,羌族的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无不遭受重创。其中,羌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