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后,班主任和家长往往会发现初中生越来越难教育了。以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孩子,现在越来越不听话,反抗心理越来越强。确实,在初中阶段,他们对父母和教师之间不再“惟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要教育好他们必须注意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理解和对待他们的逆反心理,讲究教育方法,以防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抓住了这点,教育工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对症
中学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随着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学生精力更加充沛,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这样容易让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与成人平等相处。独立自主的要求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所以想独立自主,一时还做不到,认识上就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教育、批评当作是“管、卡、压”,也看成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他们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教师和家长挑“刺”,给学校挑“毛病”; 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和家长为荣。
二、下药
1、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客观性。让学生知道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和规律,但不能放纵自己,更不过分责怪自己,要想方设法积极和家长及老师配合战胜这一生命局限。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爱心来感染学生,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种种好,给他们一种信任感。这样,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就很融洽了,他们就不太可能与老师对立了,有什么事或想法都会与老师来沟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正确的疏导。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往往以反抗来对待。要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姿态,,应当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挖掘优点少讽刺其缺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优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途。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让这些“特殊”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3、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容、善意、友好的教育氛围。环境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了解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4、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许多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有可能是家长不科学的教育形成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因此,教师应教育好孩子的家长,让家长知道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期望很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以利于子女的成长。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对子女的教育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五、对已出现逆反心理和行动的学生,教师的应对。教师不能以高压手段处理学生的逆反行为,如果用高压手段,即使勉强压服了,学生的怨气并没有消除,只是像一颗地雷埋下了,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被什么引发而再次爆炸。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所以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合理、不恰当、不公正、不正确的地方。要努力平息自己的愤怒,冷静处理,这样的好处是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疏漏,如果确有不妥之处,教师要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害怕破坏自己的形象,要宽容的开诚布公的分析各自的问题,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解决中学生逆反问题,需要教师要有耐心、细致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者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要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这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对症
中学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随着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学生精力更加充沛,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这样容易让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与成人平等相处。独立自主的要求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所以想独立自主,一时还做不到,认识上就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教育、批评当作是“管、卡、压”,也看成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他们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教师和家长挑“刺”,给学校挑“毛病”; 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和家长为荣。
二、下药
1、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客观性。让学生知道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和规律,但不能放纵自己,更不过分责怪自己,要想方设法积极和家长及老师配合战胜这一生命局限。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爱心来感染学生,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种种好,给他们一种信任感。这样,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就很融洽了,他们就不太可能与老师对立了,有什么事或想法都会与老师来沟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正确的疏导。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往往以反抗来对待。要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姿态,,应当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挖掘优点少讽刺其缺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优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途。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让这些“特殊”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3、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容、善意、友好的教育氛围。环境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了解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4、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许多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有可能是家长不科学的教育形成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因此,教师应教育好孩子的家长,让家长知道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期望很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以利于子女的成长。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对子女的教育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五、对已出现逆反心理和行动的学生,教师的应对。教师不能以高压手段处理学生的逆反行为,如果用高压手段,即使勉强压服了,学生的怨气并没有消除,只是像一颗地雷埋下了,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被什么引发而再次爆炸。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所以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合理、不恰当、不公正、不正确的地方。要努力平息自己的愤怒,冷静处理,这样的好处是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疏漏,如果确有不妥之处,教师要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害怕破坏自己的形象,要宽容的开诚布公的分析各自的问题,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解决中学生逆反问题,需要教师要有耐心、细致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者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要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这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