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就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作一些探讨。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不是不能有而是不能过多,过多的话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这样,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育教学的效果。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如何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能呢?
1. 提问要有目的
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在教学中,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活动指出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那种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问就在哪问的做法应当摒弃。我们应以问促思,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为教学环节服务,只有做到有的放矢的提问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预先设计好问题也很关键,设计不要太死板,因为有时候学生的提问或讨论会引出未曾预料到的,但是有教学价值的知识点。实际上,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即时提出的问题大部分与所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有时令人感到迷惑,所以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语句、按照教师的思维去回答问题,这种浅、散、窄且缺乏目的性的提问都是无效的,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对提高课堂质量起阻碍作用。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教《声音的产生》这一节课时,首先我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中的?这就告诉同学们,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学习《电阻》时,课堂训练时我提问:“铜导线比铁导线电阻小,”错在哪里?这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也是一个信息反馈获取。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时为了把学生作以引导,也需要发问,切记不能什么都要问,要避免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提问绝对不能多而琐碎,串讲串问;以问代罚,为难学生。上述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压强概念。这样,对此处的教学环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2. 提问要有重、难点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站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当你落下时,是落在原地还是落在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人朝上跳起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人仍保持随汽车一起做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要分层进行提问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 提问要切合实际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人把它喻为“篮球架的高度”。篮球架的高度非常科学,过低谁都能“入樽”,便失去了竞争的意义;过高,谁也不能把球投进去,使人丧失信心。同样,课堂中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把球投入篮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收稿日期:2013-01-26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不是不能有而是不能过多,过多的话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这样,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育教学的效果。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如何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能呢?
1. 提问要有目的
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在教学中,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活动指出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那种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问就在哪问的做法应当摒弃。我们应以问促思,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为教学环节服务,只有做到有的放矢的提问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预先设计好问题也很关键,设计不要太死板,因为有时候学生的提问或讨论会引出未曾预料到的,但是有教学价值的知识点。实际上,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即时提出的问题大部分与所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有时令人感到迷惑,所以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语句、按照教师的思维去回答问题,这种浅、散、窄且缺乏目的性的提问都是无效的,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对提高课堂质量起阻碍作用。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教《声音的产生》这一节课时,首先我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中的?这就告诉同学们,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学习《电阻》时,课堂训练时我提问:“铜导线比铁导线电阻小,”错在哪里?这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也是一个信息反馈获取。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时为了把学生作以引导,也需要发问,切记不能什么都要问,要避免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提问绝对不能多而琐碎,串讲串问;以问代罚,为难学生。上述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压强概念。这样,对此处的教学环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2. 提问要有重、难点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站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当你落下时,是落在原地还是落在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人朝上跳起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人仍保持随汽车一起做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要分层进行提问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 提问要切合实际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人把它喻为“篮球架的高度”。篮球架的高度非常科学,过低谁都能“入樽”,便失去了竞争的意义;过高,谁也不能把球投进去,使人丧失信心。同样,课堂中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把球投入篮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收稿日期:201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