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教师难指导,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多数是望题兴叹,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我认为,教师要想真正落实作文教学这一环节,有效而简洁的途径是充分利用现有语文教材的优势,立足课内,及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能力进行训练。
1. 熟读课文攫取写作素材
大多学生怕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写什么,只得胡编乱造。其实,课文是一个巨大的写作素材聚宝盆,其中蕴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只要善于去淘,就能做成巧妇之炊。从课文中怎样淘米呢?
(1)挖掘课文的空白点。
所谓空白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略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隐写、略写的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胆战心惊时,好朋友杰利也离开了我,可是后来又是他带着爸爸来到悬崖边的。其中的空白点就有:杰利当时离开是怎样想的,他是怎么告诉爸爸的,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爸爸在家,看到孩子天黑了还没回家,他有怎样的表现,他是怎么找到悬崖边的……文中隐藏了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细致地补写出来。
(2)改写课文的故事情节。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一次旅行中,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夫妇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接连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地讨论,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
(3)转变课文的叙述角度。
课文是以一定的角度叙述故事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对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事物进行角色转变的写作训练,求得不变中有变。比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小说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将军哥哥的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警察形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从文中寻找关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罢这部经典有趣的小说后,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换个人物角度来改写故事的情节。
(4)变换课文的写作文体。
变换文体写作是学生依托课文资源,以新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教学诗歌、戏剧、寓言、小说、书信、散文等文体时,笔者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文体交叉的作文训练,巧用课内资源,达到作文的高效。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都是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散文,而何其芳的《秋天》却是一篇诗歌。教学了本单元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也用诗歌的文体来描写,学生的创作欲望很高;教学了九年级的戏剧单元后,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课文内的素材资源,改编剧本,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5)借用课文的触发点、闪光点。
课文表现的内容,可以触发学生的思绪,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维;课文表达的思想,可以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启迪学生心灵的智慧。杨绛的《老王》一文,表现的主旨是“关爱弱者”。学生根据主旨,去了解、体察身边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困境,体会他们的善良。不少学生写出了真实感人的人和事,既给予弱势群体以温暖,又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2. 在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呢?王尚文说:“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它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尖。”
(1)写人,细腻真实。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写人不具体也不生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写人物。学《曹刿论战》,突出曹刿的远谋,不写战斗过程而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2)记事,曲折深刻。
大部分学生能够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平淡乏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和《心声》是学习的典范。两文都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插叙手法写作,文章内容丰富了,情节转换自然了。
(3)写景,有序、有情。
学生不善于描写景物,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观察,观察无序。如何写景呢?可以学朱自清的《春》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体上:要善于观察,抓住特征,包括时令特点、景物特点,然后景物之间要注意层次,或由高到低,或从远到近,或由实到虚,或由物及人。有了整体把握后才能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或充分调动视、听、嗅、味感官,或联想想象。
(4)语言,模仿、创新。
好的作文还必须要靠准确、生动的语言点缀。但学生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模仿,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推陈出新,使作文文采斐然。
模仿优美句子。《故乡》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巧用比喻,富有哲理。学生写:“友情,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就像种树:其他人看你种树,也会下车跟着你种。只是真正的友情是和你合伙种树,假的友情只是把你停的车开跑了。”
创造句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诚信坚守到底。”写尽了对自己诚信心灵空间的守护……
实践证明,从教材课文入手,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写作中,提高作文实效,切实推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13-01-06
1. 熟读课文攫取写作素材
大多学生怕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写什么,只得胡编乱造。其实,课文是一个巨大的写作素材聚宝盆,其中蕴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只要善于去淘,就能做成巧妇之炊。从课文中怎样淘米呢?
(1)挖掘课文的空白点。
所谓空白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略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隐写、略写的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胆战心惊时,好朋友杰利也离开了我,可是后来又是他带着爸爸来到悬崖边的。其中的空白点就有:杰利当时离开是怎样想的,他是怎么告诉爸爸的,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爸爸在家,看到孩子天黑了还没回家,他有怎样的表现,他是怎么找到悬崖边的……文中隐藏了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细致地补写出来。
(2)改写课文的故事情节。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一次旅行中,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夫妇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接连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地讨论,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
(3)转变课文的叙述角度。
课文是以一定的角度叙述故事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对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事物进行角色转变的写作训练,求得不变中有变。比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小说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将军哥哥的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警察形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从文中寻找关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罢这部经典有趣的小说后,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换个人物角度来改写故事的情节。
(4)变换课文的写作文体。
变换文体写作是学生依托课文资源,以新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教学诗歌、戏剧、寓言、小说、书信、散文等文体时,笔者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文体交叉的作文训练,巧用课内资源,达到作文的高效。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都是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散文,而何其芳的《秋天》却是一篇诗歌。教学了本单元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也用诗歌的文体来描写,学生的创作欲望很高;教学了九年级的戏剧单元后,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课文内的素材资源,改编剧本,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5)借用课文的触发点、闪光点。
课文表现的内容,可以触发学生的思绪,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维;课文表达的思想,可以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启迪学生心灵的智慧。杨绛的《老王》一文,表现的主旨是“关爱弱者”。学生根据主旨,去了解、体察身边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困境,体会他们的善良。不少学生写出了真实感人的人和事,既给予弱势群体以温暖,又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2. 在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呢?王尚文说:“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它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尖。”
(1)写人,细腻真实。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写人不具体也不生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写人物。学《曹刿论战》,突出曹刿的远谋,不写战斗过程而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2)记事,曲折深刻。
大部分学生能够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平淡乏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和《心声》是学习的典范。两文都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插叙手法写作,文章内容丰富了,情节转换自然了。
(3)写景,有序、有情。
学生不善于描写景物,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观察,观察无序。如何写景呢?可以学朱自清的《春》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体上:要善于观察,抓住特征,包括时令特点、景物特点,然后景物之间要注意层次,或由高到低,或从远到近,或由实到虚,或由物及人。有了整体把握后才能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或充分调动视、听、嗅、味感官,或联想想象。
(4)语言,模仿、创新。
好的作文还必须要靠准确、生动的语言点缀。但学生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模仿,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推陈出新,使作文文采斐然。
模仿优美句子。《故乡》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巧用比喻,富有哲理。学生写:“友情,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就像种树:其他人看你种树,也会下车跟着你种。只是真正的友情是和你合伙种树,假的友情只是把你停的车开跑了。”
创造句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诚信坚守到底。”写尽了对自己诚信心灵空间的守护……
实践证明,从教材课文入手,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写作中,提高作文实效,切实推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