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奖学金制度是我国对评学兼优的青年大学生进行奖励的一项重要制度,但随着我国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的奖学金在评定依据及其发挥作用方面逐渐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受奖励者中有一部分学生政治与道德素质较低,因此,加强高校奖学金评选中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政治;道德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奖学金形式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等。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广大大学对奖学金制度的认识高度仍然不够,致使奖学金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一、目前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并非我国首创,它在国外许多国家早已实行多年,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受到我国到广大师生的拥护和欢迎。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试行奖学金制度,是加强和改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重要环节。高校奖学金是中央政府、全国各高校和社会资助机构设立、评定并发放给品学兼优学生的奖金。高校奖学金制度是指高校中奖学金从设置到评定、发放以及后期管理而形成的一整套工作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评价为基础,通过授予荣誉和发放奖金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和资助,以实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诱导行为之功能,使学生充分激发其内在潜力,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开始于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发文在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始"奖学金制度"试点。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发出通知,规定在 1987 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中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专科学校是否自 1987 年起实施奖学金制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学校主管部门决定。1991 年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试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2002 年国家正式出台的《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开学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明确加大对品学兼优的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奖学金制度的构成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是本、专科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二是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三是国家奖学金。目前实施的是奖学金是与助学金同时并存的状态。
二、奖学金获得者政治与道德的缺失
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激励理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施和应用。激励的含义是指激励者针对激励对象的需要,设置外部诱因进行刺激,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并使其按照激励者的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相对应的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机制其实就是把奖学金和荣誉称号作为一种外部诱因,对学生进行刺激,调动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和培养目标不断进步。奖学金制度的基本行为过程是"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教育者的价值观和导向性。
德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奖学金与德育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在我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次奖学金德育互为载体,互相促进。奖学金有着明显的德育功能,也是德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载体和工作环节,而德育对奖学金制度有着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两者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交互性。各高校的奖学金制度都把道德品质的水准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在综合测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到20%一 40%。[1]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不断向校园渗透。部分师生对于奖学金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胜出,不惜降低道德标准,作假制假,不择手段。而在具体实施测评中,对道德水准的评定往往难以操控和量化,因此测评程序容易走形式,而结果也容易造成一种简单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测评成绩非常均衡,相互之间分数没有差距,甚至"老好人"型的同学得到高分,日常敢于管理,"得罪"了同学的得到了低分。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同学认为道德测评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部分获奖学生通常不去思考奖学金提供者的苦心、学校、国家的导向价值,而只把获奖归因于个人努力,认为是"应该的",从而使奖学金对获奖学生的导向功能大打折扣。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奖学金的使用没有行之有效的督察办法,致使有些获奖学生把奖学金用来大肆挥霍,而未获奖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会被这种情形误导,从而失去对奖学金"神圣"性的追求,也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功利性,为此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为获得奖学金,而做出许多与高校德育要求相悖的行为,如搞不正当竞争,为得到德育分,应付政治学习和学团活动,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恰恰与德育的培养要求相反。[2]这显然是不足取的,不易调动各方面、各类学生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既不利于鼓励学生顶尖、创新,也不利于引导导学"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高校奖学金评选中应加强政治与道德教育
面对目前的现状,高校奖学金评选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奖学金制度,促进德育功能发挥,一方面增设德育单项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的设定一定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必须是当代弘扬和鼓励的精神与行为在德育教育中应功能起到典范的作用,如见义勇为奖学金,道德模范奖学金等。设置德育单项奖学金,目的就是为学生在德育方面设置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种导向,这样会极大促进德育工作教育。另一方面。完善奖学金评定中,对德育的考核机制。既要有定性评价,又要有定量的评价。定性评价不能简单化,笼统化,要结合日常表现,多方位的给予评价,评价要客观真实,要有差异。定量评价要准确、全面,要针对德育的内容要求,结合德育实践要认真科学的进行量化,这样又能丰富的促进德育内容与实践,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最后加大的宣传力度和正正面引导。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奖学金制度。充分了解奖学金评对学生"德"的考核要求,增强奖学金对德育的导向功能和培育功能。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公开透明。要加强对奖学金评定的全程管理,考核内容与量化结果要进行张贴,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自觉按照德育目标要求进步。
参考文献:
[1]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西北政法大学学生手册o学生自助规章制度[Z].2011-08.
[2]张玲.奖学金,另一种名利场的角逐游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1).
作者简介:吕强,男,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辅导员。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政治;道德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奖学金形式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等。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广大大学对奖学金制度的认识高度仍然不够,致使奖学金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一、目前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并非我国首创,它在国外许多国家早已实行多年,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受到我国到广大师生的拥护和欢迎。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试行奖学金制度,是加强和改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重要环节。高校奖学金是中央政府、全国各高校和社会资助机构设立、评定并发放给品学兼优学生的奖金。高校奖学金制度是指高校中奖学金从设置到评定、发放以及后期管理而形成的一整套工作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评价为基础,通过授予荣誉和发放奖金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和资助,以实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诱导行为之功能,使学生充分激发其内在潜力,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开始于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发文在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始"奖学金制度"试点。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发出通知,规定在 1987 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中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专科学校是否自 1987 年起实施奖学金制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学校主管部门决定。1991 年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试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2002 年国家正式出台的《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开学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明确加大对品学兼优的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奖学金制度的构成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是本、专科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二是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三是国家奖学金。目前实施的是奖学金是与助学金同时并存的状态。
二、奖学金获得者政治与道德的缺失
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激励理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施和应用。激励的含义是指激励者针对激励对象的需要,设置外部诱因进行刺激,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并使其按照激励者的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相对应的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机制其实就是把奖学金和荣誉称号作为一种外部诱因,对学生进行刺激,调动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和培养目标不断进步。奖学金制度的基本行为过程是"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教育者的价值观和导向性。
德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奖学金与德育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在我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次奖学金德育互为载体,互相促进。奖学金有着明显的德育功能,也是德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载体和工作环节,而德育对奖学金制度有着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两者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交互性。各高校的奖学金制度都把道德品质的水准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在综合测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到20%一 40%。[1]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不断向校园渗透。部分师生对于奖学金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胜出,不惜降低道德标准,作假制假,不择手段。而在具体实施测评中,对道德水准的评定往往难以操控和量化,因此测评程序容易走形式,而结果也容易造成一种简单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测评成绩非常均衡,相互之间分数没有差距,甚至"老好人"型的同学得到高分,日常敢于管理,"得罪"了同学的得到了低分。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同学认为道德测评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部分获奖学生通常不去思考奖学金提供者的苦心、学校、国家的导向价值,而只把获奖归因于个人努力,认为是"应该的",从而使奖学金对获奖学生的导向功能大打折扣。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奖学金的使用没有行之有效的督察办法,致使有些获奖学生把奖学金用来大肆挥霍,而未获奖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会被这种情形误导,从而失去对奖学金"神圣"性的追求,也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功利性,为此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为获得奖学金,而做出许多与高校德育要求相悖的行为,如搞不正当竞争,为得到德育分,应付政治学习和学团活动,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恰恰与德育的培养要求相反。[2]这显然是不足取的,不易调动各方面、各类学生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既不利于鼓励学生顶尖、创新,也不利于引导导学"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高校奖学金评选中应加强政治与道德教育
面对目前的现状,高校奖学金评选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奖学金制度,促进德育功能发挥,一方面增设德育单项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的设定一定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必须是当代弘扬和鼓励的精神与行为在德育教育中应功能起到典范的作用,如见义勇为奖学金,道德模范奖学金等。设置德育单项奖学金,目的就是为学生在德育方面设置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种导向,这样会极大促进德育工作教育。另一方面。完善奖学金评定中,对德育的考核机制。既要有定性评价,又要有定量的评价。定性评价不能简单化,笼统化,要结合日常表现,多方位的给予评价,评价要客观真实,要有差异。定量评价要准确、全面,要针对德育的内容要求,结合德育实践要认真科学的进行量化,这样又能丰富的促进德育内容与实践,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最后加大的宣传力度和正正面引导。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奖学金制度。充分了解奖学金评对学生"德"的考核要求,增强奖学金对德育的导向功能和培育功能。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公开透明。要加强对奖学金评定的全程管理,考核内容与量化结果要进行张贴,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自觉按照德育目标要求进步。
参考文献:
[1]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西北政法大学学生手册o学生自助规章制度[Z].2011-08.
[2]张玲.奖学金,另一种名利场的角逐游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1).
作者简介:吕强,男,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