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xiaoliyan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及根除Hp在GER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56例GERD患者及1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Hp检测,并对Hp阳性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抗Hp治疗,6周后行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结果:156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Hp阳性的30例治疗组及28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相比较。治疗组症状级别改善不理想,而对照组症状改善程度较治疗组好(P<0.05)。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关,且Hp可能在GERD发生中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酸性或碱性的胃内容物非生理性反流至食管等处,造成食管组织的化学炎症性改变,并引起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其中患者食管黏膜有组织学改变者即反流性食管炎。
  
  资料和方法
  
  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因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就诊患者,经Olym-pus GIF—XQ240电子胃镜检查确诊GERD患者,并除外有肝胆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贲门失驰缓症、冠心病、腹部手术史等。按照1999年8月烟台会议的诊断标准进行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级。0级为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I级为轻度,Ⅱ级为中度,Ⅲ级为重度。对经胃镜诊断为GERD患者在距幽门2—5cm取胃黏膜组织进行Hp检测。其中治疗组156例,男87例,女69例。对照组160例,为经胃镜诊断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两者之间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对Hp阳性的58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用Hp检测试纸进行快速尿素酶及组织学Gimesa染色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
  治疗方法:奥美拉唑20mg,2次/日;阿莫西林0.5g,2次/日;甲硝唑0.2g,2次/日;吗丁啉10mg,3次/日。对照组为奥美拉唑20mg,2次/日;吗丁啉10mg,3次/日。服用7天后,两组均继续服用奥美拉唑20mg,2次/日;吗丁啉10mg,3次/日。治疗6周后为实验终点。进行随访观察,并再次进行Hp检测。
  评价:两者均阳性为Hp阳性,两者均阴性为Hp阴性,一阳一阴被剔除。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反酸、烧心、暖气、腹胀、胸闷等。分级如下:0级元症状;Ⅰ级,偶尔出现症状或程度轻,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Ⅱ级介于Ⅰ~Ⅲ级之间;Ⅲ级:症状频繁,明显影响工作生活;Ⅳ级症状严重,感觉异常痛苦。
  统计学分析:经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GERD患者Hp感染率(37.18%)明显的低于慢性胃炎患者(62.8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GERD患者各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Hp根除情况:治疗6周后采用快速尿素酶测定Hp,其中治疗组Hp成功根除率为95.74%(28/30),对照组Hp均为阳性。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经秩和检验,症状级别改善不理想,对照组症状改善程度较治疗组大(P<0.05)。见表2。
  
  讨论
  
  GERD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为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组织损伤或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与胃食管连接处抗反流屏障异常。食管清除功能异常,食管上皮防御功能减弱以及胃内压力升高和胃排空障碍因素有关。我们的研究显示,GERD患者中Hp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Hp的感染可能与GERD的发病有关。目前Hp的感染对GERD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我们认为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Hp的感染可能影响LES的张力,引起轻度的高胃泌素血症,可使LES张力增加,改变了胃食管的屏障功能。Hp的感染可能影响了胃食管反流物的性质,Hp的感染可能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
  为进一步探讨Hp在GERD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进行了多项临床试验,其结论小。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Hp阳性患者给予抗Hp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同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均小,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根除Hp会加重GERD反流症状,不利于GERD症状的改善,提示Hp可能在GERD的发生中起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解剖钢板 内骨折固定式    资料与方法    2003年7月~2008年4月收治胫骨下1/3骨折患者37例,男30例,女7例;年龄19-63岁。骨折按A、B、C分型,A型19例,B型12例,C型6例。  治疗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以骨折点为中心,去前外侧弧形切口,尽量减少骨膜的剥离,于踝关节上方胫骨外侧放置解剖钢板和骨折处骨弧度相贴,螺丝固定。根据小腿肿胀情况做小减张口,置引
期刊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目前应用包括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大大地改善了病人生存质量。但最有效且有根治可能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现就目前国内外肝癌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癌 外科治疗 进展    肝脏切除    手术切除至今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案,肝切除的可行性必须从解剖学上评估,指标包括肿瘤的大小与数目及位于肝脏何处、与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价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奋乃静,治疗50周。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血清催乳素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8周奎硫平组PANSS总分减分率45.9%,有效率93.3%;奋乃静组分别为43.9%及90%;两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50周后,组问疗效比
期刊
我院2001—2008年治疗低钠血症并肺心病42余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2例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50~85岁,平均69岁;均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史,并有反复住院及院外门诊治疗史。所有患者均有食欲不振,其中昏迷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者12例,伴低钾者6例,二氧化碳降低者12例,高黏滞血症者5例。血生化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血钠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及低渗血症
期刊
摘要 低温等离子系统治疗小儿扁桃体炎及(或)腺样体肥大是1种新的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出血少。低温等离子具有较强的融切及凝血功能。②腺样体残留复发率低。③副损伤小,70°鼻内镜下视野清楚,保护圆枕及咽鼓管咽口,准确切除病变组织。④手术年龄无绝对限制,一般1周岁以上即可。不失为1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10月采用低温等离子系统治疗小儿
期刊
使用产钳分娩可更加迅速,因此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使用更好。此外,产钳也可用在胎位异常时,譬如臀位和面先露。一些有经验的医生也可使用它来作旋转。在美国阴道助产的使用率在10%~15%,所有的产科工作人员须熟悉吸引器和产钳的使用,包括其指征、并发症以及如果适当地记录阴道手术助产的操作。  我院2006年8月~2008年7月试用单叶产钳助产,发现其操作简单,助娩快捷,对母儿损伤小。现我院已用单叶产钳取代了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产道血肿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血肿发生的部位、时间、主要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主要症状为会阴部疼痛、坠胀,见于阴道两侧沟、会阴侧切处及其深部。多见于初产妇。以产后4小时特别是产后2小时即可发现并有明显症状。结论:为预防产道血肿的形成,要加强产后观察,认真细致地进行阴道缝合。  关键词 产道血肿 会阴侧切 软产道裂伤    产道血肿是产时和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因其隐性出血易被忽略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胸腔PICC置管引流后注入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胸腔PICC置管引流全部积液后注入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对照组34例常规胸腔穿刺引流部分积液后注入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采用WHO制定的胸腔积液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55.9%),具有显著性差异(X2/=4.62,P<0.05)。治疗组Karnolksy评分改
期刊
摘要 目的:促进妊娠期胎盘早剥的预防,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近10年妊娠早剥病例,分析其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结果:妊娠期胎盘早剥手术率高,产后出血、死胎、死产、新生儿室息发病率高。结论:胎盘早剥对母儿生命威胁很大。  关键词 胎盘早剥 早期诊断 危险性    胎盘早剥是妊娠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可引起子宫胎盘卒中、失血性休克、DIE、肾功
期刊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常并发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常见的有智力低下,继发性癫痫,脑性瘫痪,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已普遍开展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中重度HIE合并有颅内出血者是高压氧治疗的禁忌证,单纯等待高压氧往往丧失治疗最佳治疗时机。我科从2005年12月~2008年1月,对我科经临床及CT证实为HIE的患者30例,采用高压氧、脑活素联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