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必须报道事实,新闻必须真实。但是新闻仅仅报道事实或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讲究新闻报道的艺术,要求所报道的新闻是美的。新闻要不要美,新闻美在何方,这往往是人们所忽略的问题。我以为新闻之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繁盛之美、简约之美、对比之美、过程之美、图文之美和人性之美,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性之美,即新闻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创新无疆;策划;解读《晶报》
所谓人性,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共同的本性,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包容等。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是由人所从事的反映人本身并且为人提供服务的。因此,新闻或新闻传播必须彰显人性美,必须追求和体现人文关怀。窃以为,新闻的人性之美可以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生命现象的敬畏感。生命为天地精华,人类为万物之灵。对这种精巧而完美、神圣而庄严的生命现象,新闻媒介不要轻举妄动地去解构、去展示、去亵渎。只有这样新闻媒介才能引导人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美好的事物。
第二,对生命个体的主体和客体的平等感和尊重感。任何生命一经降临,他们相互之间就必然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是无往而不在的,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必将更加普遍的表现出来。因此,新闻媒介应该面向全社会服务,不必刻意追求为某些特定的个人或某些特殊的利益团体谋利益,更不能以便谋私。
第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切之情和助益之心。由于生命个体的先天主观条件和后天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代必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新闻媒介应当时刻关注他们,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心声,并呼吁社会各界满腔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他们。
第四,对漠视生命和欺压他人者凛然正气。由于后天习得特别是社会环境熏染的结果,极少数个人或利益团体往往自私自利,巧取豪夺,甚至破坏公共环境。对此等人物和此类现象,新闻媒介应该从社会正义出发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指斥,并号召全社会起来抵制他们的不义之举,促使他们回到正确的轨道。
第五,对动物界、植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爱感。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特别是人类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生物链。正是这种生物链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人类的非理智行动,这种生物链证日趋脆弱,大量的植被遭破坏,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大量的物种在消亡,大量的疾病在产生,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危险。面对此情此景,新闻媒介应该"以天地万物为心",启发人们进行反思和觉悟,促成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闻的人性美是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是新闻美的最高境界,死新闻的本质有无人性美和能否体现人文关怀,是衡量一家新闻媒介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一切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都应该重视新闻的人文关怀,都应该利用新闻彰显人性美。事实上,强调新闻的人性美和中国共产党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以人为本,和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晶报》之所以能够在强手如林的深圳乃至广东报业市场中异军突起,表现出非凡的魅力,除了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持清新淡雅的风格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性之美。
很少有人能想象,阳关下的地狱是什么样子,但在2001年9月11日,全世界都看到了。随着两家民航客机接连撞进纽约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恐怖与反恐怖时代。通过这件新闻的报道能够让我们更加具体的了解《晶报》。在那时《晶报》刚刚创刊42天。
具体篇章在这里就不祥谈了,归纳起来,这辑《美利坚被炸》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快。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在美国当地时间上午9时至10时半即北京时间9时后,接二连三的恐怖主义袭击,使美国遭到了晴天霹雳式的劫难。事件来的如此突然和不可思议。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深圳,《晶报》编辑们以最神速的反应,回答读者一连串"为什么"的疑问,报道又快又新,质量又高,确实难能可贵。
二、版面组合的震撼性。这一专辑共24个整版。每个版面都冠以黑底反白的"美利坚被炸"通栏大标题,十分醒目。每个版面都配用了灾难现场的大幅照片,凸现了灾难的现场感和真实感。24个整版由12"篇"组合而成,反映了恐怖事件的全景、现场、目击、反应、评价及元凶,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式的观照,梳理出整个事件的脉络,形成了一个专题报道的方阵。
三、具备了专题报道的全面性、生动性、深刻性
这一特辑的推出,开创了《晶报》编辑部大规模集群作战的范例,体现了晶报这支年轻的新闻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政策业务水平,也奠定了《晶报》以专题宣传报道见长的品牌特色。其后《晶报》推出了许多深刻反映社会民生的专题特辑,产生了重大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在读者中树立了"阳光媒体"的良好和权威的宣传形象。这也就是《美利坚被炸》新闻特辑的意义所在吧。
但对于《晶报》这个年轻的新闻队伍来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2002年11月6日的报道:对于水电工程的通俗化解析也是值得借鉴的。
三峡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三峡承载的人文情感罄竹难书。区区八个版面在没有记者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做出特色?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读者最关注的是什么?专题的策划由此展开。
作为普通读者,最希望了解的恐怕就是:怎么截流;在万里长江被截断之后,滔滔江水流往何处;长江被截断了,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航运怎么解决;热衷旅游的人们会关心三峡下闸蓄水后旅游景点有哪些变化;凝聚着千载人文历史的三峡文物在三峡工程即将蓄水时做了哪些保护工作。
以此思路作为引导,专题确定了七大内容来回答读者关注的问题:锁龙一刻、截流难度、导流明渠、江水引入、水陆联运、无尽风光、曾经岁月。
由于该专题特殊的水利背景,策划者将水利工程上的拗口名词如:"翻坝"、"龙口"、"导流明渠"、"围堰"等根据专业的解释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让读者通过弄明白利用导流明渠的全过程,然后通过看当天的电视直播产生直观印象。
【关键词】创新无疆;策划;解读《晶报》
所谓人性,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共同的本性,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包容等。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是由人所从事的反映人本身并且为人提供服务的。因此,新闻或新闻传播必须彰显人性美,必须追求和体现人文关怀。窃以为,新闻的人性之美可以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生命现象的敬畏感。生命为天地精华,人类为万物之灵。对这种精巧而完美、神圣而庄严的生命现象,新闻媒介不要轻举妄动地去解构、去展示、去亵渎。只有这样新闻媒介才能引导人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美好的事物。
第二,对生命个体的主体和客体的平等感和尊重感。任何生命一经降临,他们相互之间就必然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是无往而不在的,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必将更加普遍的表现出来。因此,新闻媒介应该面向全社会服务,不必刻意追求为某些特定的个人或某些特殊的利益团体谋利益,更不能以便谋私。
第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切之情和助益之心。由于生命个体的先天主观条件和后天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代必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新闻媒介应当时刻关注他们,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心声,并呼吁社会各界满腔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他们。
第四,对漠视生命和欺压他人者凛然正气。由于后天习得特别是社会环境熏染的结果,极少数个人或利益团体往往自私自利,巧取豪夺,甚至破坏公共环境。对此等人物和此类现象,新闻媒介应该从社会正义出发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指斥,并号召全社会起来抵制他们的不义之举,促使他们回到正确的轨道。
第五,对动物界、植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爱感。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特别是人类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生物链。正是这种生物链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人类的非理智行动,这种生物链证日趋脆弱,大量的植被遭破坏,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大量的物种在消亡,大量的疾病在产生,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危险。面对此情此景,新闻媒介应该"以天地万物为心",启发人们进行反思和觉悟,促成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闻的人性美是对人的关怀和爱护,是新闻美的最高境界,死新闻的本质有无人性美和能否体现人文关怀,是衡量一家新闻媒介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一切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都应该重视新闻的人文关怀,都应该利用新闻彰显人性美。事实上,强调新闻的人性美和中国共产党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以人为本,和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晶报》之所以能够在强手如林的深圳乃至广东报业市场中异军突起,表现出非凡的魅力,除了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持清新淡雅的风格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性之美。
很少有人能想象,阳关下的地狱是什么样子,但在2001年9月11日,全世界都看到了。随着两家民航客机接连撞进纽约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恐怖与反恐怖时代。通过这件新闻的报道能够让我们更加具体的了解《晶报》。在那时《晶报》刚刚创刊42天。
具体篇章在这里就不祥谈了,归纳起来,这辑《美利坚被炸》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快。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在美国当地时间上午9时至10时半即北京时间9时后,接二连三的恐怖主义袭击,使美国遭到了晴天霹雳式的劫难。事件来的如此突然和不可思议。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深圳,《晶报》编辑们以最神速的反应,回答读者一连串"为什么"的疑问,报道又快又新,质量又高,确实难能可贵。
二、版面组合的震撼性。这一专辑共24个整版。每个版面都冠以黑底反白的"美利坚被炸"通栏大标题,十分醒目。每个版面都配用了灾难现场的大幅照片,凸现了灾难的现场感和真实感。24个整版由12"篇"组合而成,反映了恐怖事件的全景、现场、目击、反应、评价及元凶,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式的观照,梳理出整个事件的脉络,形成了一个专题报道的方阵。
三、具备了专题报道的全面性、生动性、深刻性
这一特辑的推出,开创了《晶报》编辑部大规模集群作战的范例,体现了晶报这支年轻的新闻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政策业务水平,也奠定了《晶报》以专题宣传报道见长的品牌特色。其后《晶报》推出了许多深刻反映社会民生的专题特辑,产生了重大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在读者中树立了"阳光媒体"的良好和权威的宣传形象。这也就是《美利坚被炸》新闻特辑的意义所在吧。
但对于《晶报》这个年轻的新闻队伍来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2002年11月6日的报道:对于水电工程的通俗化解析也是值得借鉴的。
三峡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三峡承载的人文情感罄竹难书。区区八个版面在没有记者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做出特色?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读者最关注的是什么?专题的策划由此展开。
作为普通读者,最希望了解的恐怕就是:怎么截流;在万里长江被截断之后,滔滔江水流往何处;长江被截断了,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航运怎么解决;热衷旅游的人们会关心三峡下闸蓄水后旅游景点有哪些变化;凝聚着千载人文历史的三峡文物在三峡工程即将蓄水时做了哪些保护工作。
以此思路作为引导,专题确定了七大内容来回答读者关注的问题:锁龙一刻、截流难度、导流明渠、江水引入、水陆联运、无尽风光、曾经岁月。
由于该专题特殊的水利背景,策划者将水利工程上的拗口名词如:"翻坝"、"龙口"、"导流明渠"、"围堰"等根据专业的解释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让读者通过弄明白利用导流明渠的全过程,然后通过看当天的电视直播产生直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