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植根民族 探索创新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xiaop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莱切卡组曲》是里盖蒂早期创新意识极强的一部钢琴作品,由11个不同段落组成。整个作品以音乐创意的探索性和音高材料的有序化体现出自身的风格特征,清晰地展示出作曲家所追求的一种“超越”精神,通过对音材料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显示了娴熟的作曲技巧以及对音乐结构的控制能力。在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Ricercata这一古老的音乐体裁中,独特的创意、新颖的音响,构建起作品的结构形式关系,展现出音乐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里盖蒂;音级;音色;对位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57-04
  
  《莱切卡组曲》(Musica ricercata)是里盖蒂在匈牙利时期一部重要的实验性钢琴作品,创作于1951-1953年,全曲共11个段落。Ricercata是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以对位技术为主要的写作方法。里盖蒂在《莱切卡组曲》的整体构思中,不仅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技术特点,同时,还显示出一种更深刻的创作理念:即“音乐创意的探索性”。借用传统的“莱切卡”体裁样式,从音乐语言、结构原则以及技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种种探寻与实验,既实现了对传统模式的“解构”和“重组”,也映射出作曲家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为里盖蒂自身在创作理念和作曲技法上的演进变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莱切卡组曲》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结构原则与技法特征是:
  1、各段落的音级数量,预先进行了设定。由段落I的两个音级开始,直到段落XI的12个音级。依次叠加,体现出一种有序化的结构逻辑。
  2、各段落的音元素,都在特定的音程或音列模式上,构建起各具特色的音乐形态,结合节奏、音区、速度等诸多表现元素,在显示结构形式与音乐形态完美统一的同时,展现出富于变化、音响新颖的技术特点。
  各段落具体的音材料结构关系,详见以下图表。
  段落音级材料及其结构形态图表
  图表所示,音材料从两个音元素开始,逐渐扩展至12个音,当所有12个音级完整出现时,进入第11个段落并结束全曲。各段落音材料的设定,或是一种单一性的结构样式,或形成复合性的结构样式,在有序的音级模式中,以期构建音乐形态的多种可能性。
  本文将对《莱切卡组曲》各段落进行简略剖析,通过归纳概述对作品整体写作原则进行小结,从中就笔者对《莱切卡组曲》这部作品的理解与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分析描述
  
  (一) 持续地
  段落I建立在A、D两个音级上。音级A贯穿段落始终,最后在音级D上结束。两个音级所构成的五度音程,暗示着一种典型的传统功能逻辑。
  音级A以八度震音雷鸣般地开始,随后,不断转换的音区,逐渐演变的力度和速度,用复合节奏构成的多层形态关系,配合力度和音响的变化展现了单一音级在音乐表现上的多种可能。起“属功能”作用的A音,在整个段落的持续演变中,巧妙地运用速度、音区、节奏等表现手段,形成音乐的惯性发展和音响张力,为“主功能”音级D 的最终呈现,提供了充分地准备,以“属-主”进行显示出传统调性的思维印记。
  段落I在有限的音材料基础上,借助多种非音高技术手段作为音乐的发展要素,清楚地显示出作曲家的奇妙构想和独具匠心,从中亦可窥见里盖蒂个性化的创意理念和娴熟的写作技法。
  (二)忧郁地
  段落II的音材料是一个半音化的三音列,通过#E、F和G的记谱形式,突出其半音化特点。主题a虽然只有#E、F两个音,却蕴藏着多种写作技术:在主题构造上,用原型、逆行、重组和点描等技法,加上音区变化、踏板应用及力度对比等手段,以叹息似的音调描绘出忧郁的情绪;在结构方法上,用“分而合”原则,形成自然的呼吸关系和流畅的音乐形态。G音的出现,进入主题b,与a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自由、随意的同音反复,为整体音乐构思注入新的表现因素,增添了忧郁的色彩。这一因素,在音乐发展中,与主题a形成对位,二者协调而融合,随着个性化的随意性单音律动和主题材料的不断分裂,两个主题因素逐渐消失在相互的交融中。
  段落II所彰显的独特魅力在于:
  非常规调号的应用(在段落IV、V中,亦如此);
  传统结构原则的显示(局部结构的分而合和整体结构的三部性);
  材料有限、形式特定的音列关系及其形态发展。
  这些特点,为音乐的整体布局,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急速地
  段落III的音材料由4个音构成,四音元素在固定的五度音程框架内形成大、小三和弦模式,通过不同的三和弦的陈述与并置,显示出潜在的大小调性因素。
  以分解和弦为特征的音乐主题,活泼而轻快,不同的音响形态或分别陈述、或并置叠合融为一个流畅自然的音乐整体,运用卡农、分裂等手段进行发展和延伸,通过音区、力度的变化对比使统一的音乐形态表现愈加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具有双重三音的三和弦结构”,正好利用bE和E间的对斜差异,形成音乐发展的动力因素。对比明显的大、小三和弦音响模式,在流畅的旋律演变中之所以能够保持协调一致,完全基于以下原因:由于二者构建在同一个五度框架内,以原型和倒影两种形式构成自身的和弦架构,必然使bE和E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并最终“合为一体”。这一结构形式关系,对单一调性的延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轻快活泼地
  段落IV以典型的圆舞曲风格,建立在三部性结构基础上,显示出轻松愉悦的舞蹈性音乐特质。圆舞曲风格的三拍子律动偶尔被二拍子的节奏阻断,正像里盖蒂在乐谱上标注的那样:“这个段落的演奏较为自由,可以演奏得慢些,也可采用突慢、自由、渐快等不同的速度,尤如一个街头手风琴师在自如地演奏他的手摇风琴”①。因此,段落IV中出现的好几处突然停顿,使这一节奏律动特点得以贯穿,打破了单一的律动规律。
  三乐句构成的A部分,主题形态类似肖邦的《一分钟圆舞曲》,第三乐句采用一些旋律片段形成补充性音乐写作特点,避免了方整的句式结构。B部分由A的第三乐句材料演变而成,沿袭原来的旋律因素形成音乐的展开,在结束处突然闯入新的音材料#G/bA,使音乐产生进一步扩展的意外效果,也在该片段中完全呈现出段落IV预先设定的半音化五音列。A’部分是A的原样再现,只是在结尾处,用B开始的旋律形态作为呼应,为段落的结束增添一些意犹未尽的情趣。
  段落IV虽然建立在5个音元素基础上,但绝大部分的音乐材料却只用了4个音,整个段落精炼而统一,音乐形态的展衍简约亦不失自身应有的变化。
  (五)悲哀地
  段落V的音材料是由两个同构关系(小二度+小三度)组合而成的六音音列,这一结构亦是匈牙利小调音阶的一种变形。纵横两方面对小二度和三全音音程的强调,成为该段落最重要的音响因素。段落V建立在以中心音G为核心的单三部曲式基础上。
  呈示部分,以半音化的主题音调揭示了音乐的悲剧性色彩,由单声呈示开始,逐渐引入含三全音的和弦,使音响属性的不确定性得以强调。中段,应用较自由的卡农模仿发展主题,通过反向卡农推向高潮。动力化的音乐主题直接闯入段落的高潮中,含三全音的和弦层与主题音调的卡农式模仿此起彼伏,对原来的音乐结构再次扩充形成新的发展,并逐渐将横向材料纵合化,在“钟鸣”般的小二度音响中,进一步展示音乐的悲剧特点。随后,“钟鸣”音响则成为主题形态再现的分割因素,主题材料以间歇性片段延伸方式回到单一的核心音级G上。
  在段落V中,里盖蒂精湛的对位技巧得以充分展露,卡农模仿、对比复调等技术方法,与音色、音区以及力度的变化联系紧密,相得益彰。
  (六)急速地
  极富动感的段落VI,在7个音元素基础上构成特征明确的降七级大调音阶,整个段落由对比鲜明的两个主题材料构成,在三部性结构形式中体现出音乐写作的回旋原则。
  该段落在音乐写作技法上显示出以下特点:
  1、材料a 的几种处理手法:
  a. 不同音区中同构材料的轮回;
  b. 卡农技法的运用;
  c.材料的变形发展;
  2、在材料b中“固定低音”技法的应用。
  3、材料a与b的综合重组构成新的形态关系。
  整个段落流畅自然,个性突出的旋律音调及其发展,显现出充满活力的音乐形态。降七级音的出现,使音材料结构模式产生一种不确定性,而更具多重意义。
  (七)如歌地
  段落VII非常独特而又十分有趣。左手的固定低音(Ostinato)衬托着悠扬而富于歌唱的主题旋律贯穿始终。歌唱性的音乐主题,具有较明显的多利亚调式特征,应用对位技术,在变奏原则中构建起音乐的结构形式关系。写作构思上,通过单声陈述、支声复调、卡农模仿以及支声复调与自由模仿相结合等手段形成音乐形态的演进变化,给人留下一种清新的印象;结构方式上,通过等长关系、缩减变化等方式形成音乐的整体合力,体现出作曲家游刃有余的结构控制。
  “静态”的左手与“动态”的右手相互配合,共同演绎出富于变化的多声形态,在简练的织体模式和流畅的主题音调的融合中,创造出一种新颖而丰满的音响。需要指出的是:以固定低音方式贯穿段落始终的左手音型,不仅显示了里盖蒂独创的“静态音响”的雏形,也预示着他本人所提出的“想象空间化” 的某些思维特征。
  (八)活泼地
  段落VIII是一首充满生气的民间舞曲,以7/8拍子形成基本的节奏律动。固定不变的主题材料始终位于内声部,通过不同的多声配置,十分自然地形成调式间的游移关系,运用音响分层结构原理,显示出一种多调因素。
  贯穿始终的持续E音,空五度音程的连续进行,显然受到民间乐器演奏的影响;卡农式的多声构思,在“支声形态”关系上进一步体现出音乐自身的个性特点;利用2/8、3/8等节拍对基本节奏律动的“阻碍”,为音乐表现增添了一定的趣味,使之律动变化更为丰富。
  整个段落,构建在三部性原则基础上。整体构思虽然较简单,但仍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主题陈述、发展和回归的逻辑关系。通过具体的写作技法,亦可看到里盖蒂“微复调”技法思维的一些雏形。
  (九)缓慢地——纪念巴托克
  段落IX严肃而忧伤,里盖蒂借这段音乐来表达他对一代大师巴托克的哀思。
  音乐从左手低沉的#C音开始,里盖蒂对此标注为:“低吟般的钟声”②。在 “钟声”背景上,随即出现以小三度为特征的主导动机。动机用固定的节奏音型,延绵不断、连续发展,贯穿于整个段落,仿佛是在咏叹一曲哀怨的悲歌……随后,动机音调以突强方式变化发展,在速度、力度等表现因素的配合下,通过强烈的音响构思,形成段落高潮。最后,以一种“叹息”的颤音音响为背景,再次出现动机材料因素,在“低吟般钟声”的鸣响中,静静地结束。
  整个段落,在统一的音响背景烘托下,以灵动的音乐构想,刻画出对故人的敬仰与思念之情。
  (十)活泼地
  段落X堪称全曲最具炫技性的一个段落。托卡塔式的律动,通过频繁的节拍变换,使不间断发展的音乐材料显得无拘无束而更具有灵性。
  整个段落包含两个特点鲜明的主题材料。第一主题以级进式的半音阶构成,第二主题由分解和弦音型构成。不同的主题,包裹在各种不谐和音响中,此起彼伏不断扩展,通过双调性(D和#C)因素和连续的小二度音程叠置,以十分尖锐的多声结构形式,彰显出该段落独有的音响特点。充满活力的音乐形态,使整个段落在一气呵成的运动过程中,运用模进分裂技法进入音乐的高潮。近似疯狂的高潮段,采用音程聚集的技法手段,通过和弦形态逐渐形成除中心音D以外由10个音元素组成的音簇结构,造成十分强烈的音响气氛。随后,再次引入第二主题因素作为呼应,回到中心音D上结束。
  (十一)安静地行板
  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弗雷斯科巴尔迪,一直被认为是Ricercata 领域重要的改革者。在他的音乐中,总是以多样的对位及赋格技巧,来显示其技法特点。在段落XI中,里盖蒂同样选择变形的赋格技术,体现出这一风格特征。
  赋格主题包含所有的12个音元素,形成从“属音”到“主音”的音乐形态;如同传统赋格那样,答题以五度关系依次进入;对题则是一个简单的下行半音阶,整个段落可视为二部结构。A部分,音乐的陈述,由主题加上10次答题构成,严格的五度音程依次对主题形态不断扩张,使之产生多重调性的游移关系。答题最后一次出现时,进入段落B,即音乐的发展部分,通过密接合应、主题的扩大与缩小、平行和弦构成的多重主题形态以及对主题材料的细化分割等技术,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以分散变形方式再现音乐主题,回到“主音”上结束,与整个作品的初始音级A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完满的逻辑构思。
  
  二、归纳概述
  
  完成于1951-1953年间的《莱切卡组曲》,是里盖蒂创作思维转型期的一部力作。严谨的结构形式,娴熟的写作技术,新颖的音响关系使作品显示出较为突出的音乐性,成为20世纪经典钢琴文献之一。毫无疑问,通过对《莱切卡组曲》写作构思的分析描述,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个性风格与时代特征,可归纳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对传统原则的继承与变革,对民族元素的提炼与拓展,对现代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建立在对位原则基础上的Ricercata音乐,必然要包含与传统相关联的各种对位技术。在具体写作方式上,里盖蒂也不例外,在《莱切卡组曲》所有段落中,应用了大量的对位手法。但这些技术手段,并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原则的局限,而是在体现其继承性的同时进行各种变革和延伸,在新的音乐写作理念中,使之更富于变化。这一特点,通过段落VII,固定低音与旋律的分层写作,段落XI,赋格主题不间断连续的五度移动,展现得尤为充分。
  《莱切卡组曲》的音材料组织,虽然形成严密地布局安排,但透过其中的音乐形态,仍能够感受到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元素之所在。这些元素或通过主题音调来表现,如段落V;或结合节奏、多声等手法来显示,如段落III、VI和VIII;或利用某些“乐外因素”进行“附会”,如段落IX。诚然,在现代音乐写作中,民族性元素的镶嵌应用是显示音乐特色,张扬作品个性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但对于具有民族特性的音乐元素,绝不仅限于原样“复制”,应从中进行提炼与拓展,才能使之充满活力更具时代特征。里盖蒂《莱切卡组曲》中的创意构想,正是以其聪颖的智慧,彰显出作品所应具有的艺术魅力。
  《莱切卡组曲》段落构思中特有的音列结构样式,以及以此为基础对诸多非音高元素表现力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里盖蒂在音乐写作思维上,综合应用各种技法原则,力求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验来构建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调性原则解体后,音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标准”的写作规范。在《莱切卡组曲》中,里盖蒂将不同的音元素依次叠加,形成有序化的结构关系,并有机地运用不同的音列形式,创造出特征鲜明的各种音乐形态。这一构思,拓宽了音列结构的“空间想象”,使之能够产生更为广袤的形态外延。
  非音高元素的运用,同样也是20世纪音乐写作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在《莱切卡组曲》中,里盖蒂利用大量的非音高元素,促成音乐的变化与发展,为具体的写作技法增添了新的内容,以常态钢琴演奏为载体,通过充满活力的形态变化和音响张力,展现出更加丰满的表象空间。
  综上所述,从钢琴作品《莱切卡组曲》的整体构思上,不难看到里盖蒂在音乐创意方面所追求的那种“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探索创新精神,透过各种具体的技术细节,从作曲家娴熟的写作技巧中,我们亦能够领悟到他所创建的“静态思维”、“空间想象”等新的技法理念。正因为如此,使得这部作品在20世纪音乐文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其独特而完美的音乐表现性,成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典范佳作。
  责任编辑:马林
  
  注释:
  ① 详见Musica ricercata 乐谱,段落IV速度标注。
  ②详见Musica ricercata 乐谱,段落IX开头的标注。
  
  参考文献:
  [1] 童师柳.利盖蒂的音乐创作谈[J].艺术教育,2008(5).
  [2] 张有川.里盖蒂木管五重奏和声研究[J].天籁,2008(1).
  [3] 陈鸿铎.里盖蒂的结构思维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中国音乐,2005(4).
  [4] 王茜.论里盖蒂的微复调思维规律[J].黄钟,2006,(2).
  [5]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Gyorgy LegetiMusica ricercata.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巴托克和声思维研究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巴托克和声思维的基本特征,探寻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整合于个性化的音乐形式之中,进而思考在当代中国音乐创作中对传统观念内在认知的缺失,提出应更加关注传统成果背后的创造精神,关注传统成果的现代意义,使音乐传统的创造性传承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和声思维;调性扩展;三度结构 ;非三度结构  中图
期刊
摘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四川音乐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扎实的文学基础,高素质综合性文学人才”为目标。本文旨在探讨该专业如何培养在激烈的竞争中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实践实效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100-03    戏
期刊
摘要:美妙悦耳的钢琴音色取决于手指触键的力度及触键方式。文章以《哈农指法练习》为例,总结出8种练习方式,以期达到完美的音色效果。  关键词:触键;演奏技法;内心听觉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90-03    美妙悦耳的钢琴声音与手触键时力量的来源、力度的支配、触键的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把人的上肢划分为手、前臂、大臂、
期刊
摘 要:声乐学习常会产生误区,一是主观错觉;二是唱法观念上的把握。只有在上述两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教好或学好声乐艺术。  关键词:声乐学习;主观错觉;民族声乐;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72-03    一 、声乐学习中的“主观错觉”    声乐相比于其它门类的音乐表演形式,独特之处在于,表演者的乐器就是表演者本人的身体,演唱者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蜀派古琴代表曲目《醉渔晚唱》的特色技法中解构与探寻清代蜀中琴谱——《天闻阁琴谱》之《醉渔晚唱》简字谱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音乐性。通过对琴曲源流、技法等方面的梳理,使蜀派古琴艺术特点更为清晰地展示于今。  关键词: 音乐性;天闻阁琴谱;醉渔晚唱  中图分类号:J6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26-02    1876年《天闻阁琴谱》问世,标
期刊
摘要:四川绵阳平武地区白马人的“跳曹盖”和青海黄南地区的“六月会”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祭祀性乐舞活动。民族民间舞蹈是本民族远古文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方式之一,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通过对两地民间祭祀性舞蹈进行的比较,也希望为白马人的族属问题提供旁证。  关键词:舞蹈 ; 祭祀;白马人;藏族;族属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23-03
期刊
摘要:听赏是人们与音乐打交道和体验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德国音乐教育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各种学校音乐教育观念,“听赏”被提升为音乐课程的中心范畴。有关音乐听赏的理论包括阿多诺的“结构性聆听”、阿尔特的“聆听层次”、维努斯的“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弗瑞休斯/军特等的“听觉交际”、安托尔茨的“听觉文化教育”、劳尔等的“听赏与理解”以及里希特的“通过听赏的教学阐释”等。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则出现了
期刊
摘要:通过对西南丝绸之路西夷道的多次实地考察,搜集到大量有关洞经音乐的文字资料和洞经曲谱,经过分析、研究、整理,认为洞经音乐的流传与南丝古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而佐证了历史上南丝古道的存在及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洞经音乐;西南丝绸之路;西夷道;梓潼;大理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19-04    西南丝绸
期刊
摘要: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藏族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文化的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艺术本身,它外显为独特的技术与艺术形态;二是这些技术和艺术形态背后内隐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作为文化品类之一的“弦子”歌舞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集歌、舞、词、曲为一体的民间大众艺术,而巴塘弦子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品之一。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
期刊
概念作为一种存在,是任一理论对与其相关的学科作出的最后承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看它是否有一套自在的,或者说具有自明性的特定概念。文章从关注、切入、操作三个方面就音乐美学概念命题范畴问题进行讨论,认为在音乐学学科意义上,尤其对音乐学写作而言,必须正视并重视概念命题范畴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相应的自觉意识。  音乐美学学科建设;概念命题范畴  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