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珏(1987— ),女,汉族,湖北云梦人。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18GB200);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课题“湖北省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BZJ2021014)。
摘 要:通过对湖北省2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比照分析,发现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三大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本文在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在相关的产业群的优势,整合现有的资源建设专业群,立足产业群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产业群带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专业群;产业群;适应性
湖北省共61所高职院校,数量位于全国第九位,然后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依然存在。研究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又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终促进专业群和产业区的协调发展。
一、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2019年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湖北省GDP总产值为45429亿排名全国第七位,GDP增速位7.3%排名全国第九位。人均GDP为76712元,位于全国第六位。湖北省是一个较发达的经济实体,其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8.39%,其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六,在全国属于农业大省。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1.21%,全国排名第七。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湖北省近五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化(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第一产业在近五年变动较小,维持全国农业大省地位。而第二产业2015年-2018年呈递减的速度,2019年有较大的增长,这与《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0》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不谋而合。《纲要》的提出给湖北省第二中的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空间。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和第二产业相反,在2019年呈递减的趋势。
(二)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建设产业群
2002年提出“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以一百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九座城市。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拥有千万城市人口的超大城市,其GDP占湖北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武汉城市圈”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的高新技术、机械制造、原材料及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群。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对20所(其中武汉市12所,非武汉市8所)湖北省内高职院校2020年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2019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的贡献比例和2019年分产业就业人数的统计分析,具体见表1,可以得出:
表1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照表说明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湖北省第一、二产业发展需求,可设置第一、二产业相关专业,以满足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三产业专业个数与计划招生人数远超第三产业贡献度和就业人数,第三产业部分专业数量需要一定的控制。
(一)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适应性分析
湖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1.38%,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9%,从业人数无法满足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湖北省属于农业大省的地位。2020年第一产业相关的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占比为3.65%,专业个数占比5.38%,招人人数占总人数的2.18%。通过数据比对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专业种类数构成要比专业布点构成更丰富,这也说明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种类设置相对较多,但是开设的院校并不多,在调查的对象中,武汉市高职院校开设农林类专业仅2所院校,覆盖率为16.7%,而非武汉市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多,覆盖率为87.5%,总体专业覆盖率为40%(见表2),这也导致招生人数比重较低。
表2反映出来湖北省第一产业的专业结构集中在非武汉市的高职院校,从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区域的分布上,說明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在不断适应第一产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已经从传统模式向新型现代化转型,可以预见未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现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仅占1.38%,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缺口较大。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农业类专业理论知识,且具有该岗位所需的生产操作能力,善于应用现代化的化学生物技术;对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积极利用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人才。而相关专业在招生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与学生的思想观念,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农门有关。高职院校应当适当增加相关专业数,加大招生比例。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第二产业适应性分析
202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中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布点数占总专业总数的26.29%,低于2019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14.92个百分点,差距较大,同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41.69%,202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第二产业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占比23.76%,低于就业人员17.93个百分点。从区域来看,武汉市和非武汉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基本一致。具体分析第二产业的构成行业,专业布点和招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水利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与纺织大类。第二产业专业布点和招生集中在土木建筑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合计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1.44%,占第二产业招生总人数的84.99%。两大类的专业覆盖率为77.5%。说明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第三产业适应性分析
2020年湖北省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远超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专业个数和招生人数均在70%以上,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就业人数在50%区间专构成指标超过产业构成指标均在20%以上,说明高职院校中开设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过多,招生人数过剩,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居中,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區域经济发展不适应。
从区域分布来看,非武汉市的8所高职院校第三产业专业覆盖率达到60.58%,非武汉市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教育体育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专业覆盖率均在75%-87.5%之间。而武汉市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文化艺术大类,专业覆盖率在75%-83.33%。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非武汉市高职院校和武汉市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专业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武汉市高职院校应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支持建设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而非武汉市的高职院校在教育和医药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湖北省高职院校应发挥各自优势,调整专业构成,形成互补。
在2019年湖北省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下,可以看出202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明显不适应其产业结构,相关的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过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近几年湖北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有较多的需求,而且相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学生与家长认为第三产业相关的岗位工作环境好、待遇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设置部分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与技术性,无需配备太多的教学专业化设备,进入成本和退出成本都较低,且部分专业的生源较好,能促进学校的规模化发展。
三、湖北省区域经济产业群带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路径
区域产业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通过分析湖北省区域经济产业群,给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在相关的产业群的优势。职业院校应利用其在某一行业的优势来进行差异化办学,这样可以集中资源和力量开设特色专业群,提高办学特色和专业群影响力,而不是盲目扩大招生专业类别,通过特色化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武汉市产业的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综合性发展。而黄冈、随州市重点以以农产品为特色,因此该区域的职业院校开设农业大类的专业较多。而宜昌市以旅游业闻名,旅游业也成为该地的特色产业;咸宁因其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由此可见不同的城市都有其支柱产业,在该区域内这些产业群是其经济增长和主要来源,产业群的发展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了相关技能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最终将产业群和高职的专业群相连接,打造了该区域内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群。
第二,整合现有的资源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共享课程、师资、实训资源、校企合作等资源,最终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课程群、教学团队、专业群实训平台、校企合作等。校企合作是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利用专业群的优势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企业方结合岗位需求,参与院校专业群发展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课程开发等。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参与院校一线教学、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双向挂职锻炼等。最终能加强专业群建设,为企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立足产业群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在专业群的建设中,不仅需关注现阶段产业群发展现状,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尝试设置,例如2021年教育部专业目录新增的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等。依据区域产业群的发展方向,围绕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积极拓展新的专业。专业群的建设应和行业发展,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每年定期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适应行业的发展,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技术型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区域产业群的发展状况又为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群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区域产业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慧.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D].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7.
[2]谷中秀,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J].产业与专业,2021(08):34-3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18GB200);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课题“湖北省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BZJ2021014)。
摘 要:通过对湖北省2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比照分析,发现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三大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本文在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在相关的产业群的优势,整合现有的资源建设专业群,立足产业群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产业群带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专业群;产业群;适应性
湖北省共61所高职院校,数量位于全国第九位,然后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依然存在。研究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又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终促进专业群和产业区的协调发展。
一、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2019年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湖北省GDP总产值为45429亿排名全国第七位,GDP增速位7.3%排名全国第九位。人均GDP为76712元,位于全国第六位。湖北省是一个较发达的经济实体,其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8.39%,其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六,在全国属于农业大省。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1.21%,全国排名第七。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湖北省近五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化(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第一产业在近五年变动较小,维持全国农业大省地位。而第二产业2015年-2018年呈递减的速度,2019年有较大的增长,这与《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0》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不谋而合。《纲要》的提出给湖北省第二中的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空间。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和第二产业相反,在2019年呈递减的趋势。
(二)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建设产业群
2002年提出“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以一百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九座城市。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拥有千万城市人口的超大城市,其GDP占湖北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武汉城市圈”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的高新技术、机械制造、原材料及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群。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对20所(其中武汉市12所,非武汉市8所)湖北省内高职院校2020年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2019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的贡献比例和2019年分产业就业人数的统计分析,具体见表1,可以得出:
表1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照表说明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湖北省第一、二产业发展需求,可设置第一、二产业相关专业,以满足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三产业专业个数与计划招生人数远超第三产业贡献度和就业人数,第三产业部分专业数量需要一定的控制。
(一)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适应性分析
湖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1.38%,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9%,从业人数无法满足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湖北省属于农业大省的地位。2020年第一产业相关的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占比为3.65%,专业个数占比5.38%,招人人数占总人数的2.18%。通过数据比对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专业种类数构成要比专业布点构成更丰富,这也说明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种类设置相对较多,但是开设的院校并不多,在调查的对象中,武汉市高职院校开设农林类专业仅2所院校,覆盖率为16.7%,而非武汉市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多,覆盖率为87.5%,总体专业覆盖率为40%(见表2),这也导致招生人数比重较低。
表2反映出来湖北省第一产业的专业结构集中在非武汉市的高职院校,从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区域的分布上,說明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在不断适应第一产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已经从传统模式向新型现代化转型,可以预见未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现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仅占1.38%,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缺口较大。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农业类专业理论知识,且具有该岗位所需的生产操作能力,善于应用现代化的化学生物技术;对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积极利用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人才。而相关专业在招生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与学生的思想观念,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农门有关。高职院校应当适当增加相关专业数,加大招生比例。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第二产业适应性分析
202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中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布点数占总专业总数的26.29%,低于2019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14.92个百分点,差距较大,同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41.69%,202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第二产业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占比23.76%,低于就业人员17.93个百分点。从区域来看,武汉市和非武汉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基本一致。具体分析第二产业的构成行业,专业布点和招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水利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与纺织大类。第二产业专业布点和招生集中在土木建筑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合计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1.44%,占第二产业招生总人数的84.99%。两大类的专业覆盖率为77.5%。说明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第三产业适应性分析
2020年湖北省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远超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专业个数和招生人数均在70%以上,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就业人数在50%区间专构成指标超过产业构成指标均在20%以上,说明高职院校中开设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过多,招生人数过剩,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居中,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區域经济发展不适应。
从区域分布来看,非武汉市的8所高职院校第三产业专业覆盖率达到60.58%,非武汉市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教育体育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专业覆盖率均在75%-87.5%之间。而武汉市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文化艺术大类,专业覆盖率在75%-83.33%。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非武汉市高职院校和武汉市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专业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武汉市高职院校应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支持建设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而非武汉市的高职院校在教育和医药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湖北省高职院校应发挥各自优势,调整专业构成,形成互补。
在2019年湖北省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下,可以看出202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明显不适应其产业结构,相关的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过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近几年湖北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有较多的需求,而且相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学生与家长认为第三产业相关的岗位工作环境好、待遇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设置部分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与技术性,无需配备太多的教学专业化设备,进入成本和退出成本都较低,且部分专业的生源较好,能促进学校的规模化发展。
三、湖北省区域经济产业群带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路径
区域产业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通过分析湖北省区域经济产业群,给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在相关的产业群的优势。职业院校应利用其在某一行业的优势来进行差异化办学,这样可以集中资源和力量开设特色专业群,提高办学特色和专业群影响力,而不是盲目扩大招生专业类别,通过特色化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武汉市产业的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综合性发展。而黄冈、随州市重点以以农产品为特色,因此该区域的职业院校开设农业大类的专业较多。而宜昌市以旅游业闻名,旅游业也成为该地的特色产业;咸宁因其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由此可见不同的城市都有其支柱产业,在该区域内这些产业群是其经济增长和主要来源,产业群的发展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了相关技能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最终将产业群和高职的专业群相连接,打造了该区域内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群。
第二,整合现有的资源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共享课程、师资、实训资源、校企合作等资源,最终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课程群、教学团队、专业群实训平台、校企合作等。校企合作是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利用专业群的优势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企业方结合岗位需求,参与院校专业群发展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课程开发等。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参与院校一线教学、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双向挂职锻炼等。最终能加强专业群建设,为企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立足产业群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在专业群的建设中,不仅需关注现阶段产业群发展现状,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尝试设置,例如2021年教育部专业目录新增的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等。依据区域产业群的发展方向,围绕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积极拓展新的专业。专业群的建设应和行业发展,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每年定期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适应行业的发展,实现专业群的动态管理。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技术型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区域产业群的发展状况又为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群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区域产业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慧.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D].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7.
[2]谷中秀,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J].产业与专业,2021(0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