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宽带的流媒体技术能够随时对信息进行连续的传送与播放,不需要等所有的视频、音频信息下载完。网络宽带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交流网络信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比如,可视聊天、视频点播和网络游戏等,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对流媒体通信技术的概念、原理、发展及主要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流媒体 通信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61-01
一、流媒体通信技术的概念
流媒体是一种视/音频的连续数据流,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在网络上采用流技术进行传输与播放。流媒体技术采用的是流式传输方式,把多媒体文件的整体解析和压缩成了数个压缩包,然后根据顺序实时地给客户端传送,使用户能够边对前面传输的压缩包进行解压播放,边对后续的压缩包进行下载,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与传统上由客户端把完整的文件从服务器下载后再播放的技术不同。
二、流媒体通信技术的原理
流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流式传输进行之前必须先预处理3D和A/V等多媒体文件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高效先进的压缩算法的使用和质量的降低。然后还需要缓存,采用缓存系统不会受网络瞬时拥堵的影响而停顿播放,可以连续输出媒体数据,能够对传输数据包顺序的正确进行保证,能够对抖动和延时造成的影响进行弥补。
Web浏览器(用户)使用HTTP/TCP和WebServer(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换,对流媒体的服务清单进行获取,使用获取的流媒体服务清单对相关服务向媒体服务器(A/VServer)发出请求,随后由客户机的Web浏览器将对应的媒体播放器(A/VPlayer)启动,从媒体服务器中使用RTP/UDP对流媒体数据进行获取,然后进行实时播放。
三、流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
流媒体在IP网络上传输时需要通过一些质量控制机制(应用层的)来解决传输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质量控制机制:
第一,当前大规模的流媒体被应用的发展趋势是通过CDN对流媒体进行传输。使用CDN对流媒体进行传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通过分发应用层的内容使主干网络的流媒体流量降低,使基于应用层的组播仿真得以实现。2.使用在网络边缘分布着的流媒体服务器,对拥塞链路进行了避免,使传输流媒体的响应时间和性能提高了。3.采用CDN可以使对各个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有效地降低,使整个流媒体的系统扩展性得以提高。
第二,速率适应机制也是最常用的方式。速率适应机制可以使流媒体的正常收看得到有效的保证,因其拥有冗余控制和差错控制,流媒体的主流产品目前都具有速率适应能力(应用层的)。
四、流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一)远程教育
流媒体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网站用作主要的网络教学方式。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最起码要求就是从教师端把信息传输至远程的学生端,可能被传输的信息是多元的,例如,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Internet的快速发展,为远程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使用流媒体格式对视、音频文件进行传送,虽然有一部分损失存在于画面质量上,但使用者能够连续、实时地观看,不用等传送完整个影片,一般的视频会议也用不着非常高的图像质量,它是流媒体技术的一个商业用途。可视电话是最常见的使用流媒体进行点对点通信,两端只要均具备一个摄像头和一台和Internet连接的电脑,就能够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进行视、音频通信。核心技术使用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场上并不多。
(三)视频点播
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使低带宽环境下高质量影音的传输得以实现,使网络带宽的限制被突破,其中,智能流技术使连接速率不同的用户对不同质量影音效果的获取得到了保证。当前VOD技术已在网络中被广泛应用,VOD技术也在不断地趋于完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流媒体技术也在视频点播VOD系统中被越发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均在互联网上提供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节目。
(四)Internet直播
网络直播的优势为:可以直接把直播节目输送至收看者的电脑里,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流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宽带网络的逐渐普及,使得冲浪者可以在Internet对商贸展览和体育赛事等进行直接收看,厂商能够凭借网上直播的形式向全世界对自身的产品和活动进行宣传。
五、结束语
由于网络宽带发展迅速,Internet作为第四媒体,一定会成为信息交换平台的主流,超越其余三种媒体。我国今后也一定会自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流媒体增值业务平台。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流媒体业务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认识。
【参考文献】
[1]付景叶.宽带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06(04).
[2]吴莉娅.宽带流媒体技术、应用及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09).
[3]李朝洪,张洪涛.流媒体技术在广电宽带网络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5(Z2).
[4]骆静.宽带流媒体通信技术及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8).
[关键词]流媒体 通信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61-01
一、流媒体通信技术的概念
流媒体是一种视/音频的连续数据流,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在网络上采用流技术进行传输与播放。流媒体技术采用的是流式传输方式,把多媒体文件的整体解析和压缩成了数个压缩包,然后根据顺序实时地给客户端传送,使用户能够边对前面传输的压缩包进行解压播放,边对后续的压缩包进行下载,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与传统上由客户端把完整的文件从服务器下载后再播放的技术不同。
二、流媒体通信技术的原理
流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流式传输进行之前必须先预处理3D和A/V等多媒体文件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高效先进的压缩算法的使用和质量的降低。然后还需要缓存,采用缓存系统不会受网络瞬时拥堵的影响而停顿播放,可以连续输出媒体数据,能够对传输数据包顺序的正确进行保证,能够对抖动和延时造成的影响进行弥补。
Web浏览器(用户)使用HTTP/TCP和WebServer(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换,对流媒体的服务清单进行获取,使用获取的流媒体服务清单对相关服务向媒体服务器(A/VServer)发出请求,随后由客户机的Web浏览器将对应的媒体播放器(A/VPlayer)启动,从媒体服务器中使用RTP/UDP对流媒体数据进行获取,然后进行实时播放。
三、流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
流媒体在IP网络上传输时需要通过一些质量控制机制(应用层的)来解决传输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质量控制机制:
第一,当前大规模的流媒体被应用的发展趋势是通过CDN对流媒体进行传输。使用CDN对流媒体进行传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通过分发应用层的内容使主干网络的流媒体流量降低,使基于应用层的组播仿真得以实现。2.使用在网络边缘分布着的流媒体服务器,对拥塞链路进行了避免,使传输流媒体的响应时间和性能提高了。3.采用CDN可以使对各个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有效地降低,使整个流媒体的系统扩展性得以提高。
第二,速率适应机制也是最常用的方式。速率适应机制可以使流媒体的正常收看得到有效的保证,因其拥有冗余控制和差错控制,流媒体的主流产品目前都具有速率适应能力(应用层的)。
四、流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一)远程教育
流媒体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网站用作主要的网络教学方式。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最起码要求就是从教师端把信息传输至远程的学生端,可能被传输的信息是多元的,例如,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Internet的快速发展,为远程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使用流媒体格式对视、音频文件进行传送,虽然有一部分损失存在于画面质量上,但使用者能够连续、实时地观看,不用等传送完整个影片,一般的视频会议也用不着非常高的图像质量,它是流媒体技术的一个商业用途。可视电话是最常见的使用流媒体进行点对点通信,两端只要均具备一个摄像头和一台和Internet连接的电脑,就能够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进行视、音频通信。核心技术使用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场上并不多。
(三)视频点播
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使低带宽环境下高质量影音的传输得以实现,使网络带宽的限制被突破,其中,智能流技术使连接速率不同的用户对不同质量影音效果的获取得到了保证。当前VOD技术已在网络中被广泛应用,VOD技术也在不断地趋于完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流媒体技术也在视频点播VOD系统中被越发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均在互联网上提供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节目。
(四)Internet直播
网络直播的优势为:可以直接把直播节目输送至收看者的电脑里,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流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宽带网络的逐渐普及,使得冲浪者可以在Internet对商贸展览和体育赛事等进行直接收看,厂商能够凭借网上直播的形式向全世界对自身的产品和活动进行宣传。
五、结束语
由于网络宽带发展迅速,Internet作为第四媒体,一定会成为信息交换平台的主流,超越其余三种媒体。我国今后也一定会自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流媒体增值业务平台。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流媒体业务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认识。
【参考文献】
[1]付景叶.宽带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06(04).
[2]吴莉娅.宽带流媒体技术、应用及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09).
[3]李朝洪,张洪涛.流媒体技术在广电宽带网络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5(Z2).
[4]骆静.宽带流媒体通信技术及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