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始终保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而其关键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渠道固然有多种,但我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魅力,这种魅力来自教师美好的自我形象,来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信。博学才能有威,有爱才能有信,学生对老师才会有敬畏感和亲近感,从而乐于投入学习,因此,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老师要伸出关爱之手;当同学之间有矛盾时,老师应是心理医生,把准脉搏,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出现的障碍,久而久之,师生就会事事沟通,心心相印,由此可深化为朋友关系、亲情关系。
语文,是一门知识学科,更是一门育人学科,作为中职的一名语文老师,要把教材中的精神营养输送到学生的心田,除了作品本身的内容,教师本身的修养、人格力量也不容忽视,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执教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许多人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不仅是老师的才学,更是教师的人格修养,所以一名语文老师用他所特有的人格力量去接近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悦纳老师,主动、自主学习。
一年级的新生刚到校的时候,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立能力较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新生第一节语文课送给他们三句话:“我能行”,“太好了”,“你有困难,我来帮忙”,以此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我欣喜地看到,在我教的学生中,他们不仅将这三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到了本子上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且付诸行动,见了成效。他们坚持每天写习字,写日记,这充分说明老师的亲和力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毅力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这也是诱导学生乐学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乐学呢?所谓乐学,是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心理上具有欢乐感、成就感而无愁苦感,体力上具有轻松感、通透感而无困乏感。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高度紧张变为愉悦轻松呢?我认为必须挖掘和发挥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且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创设乐学的情境。
1.创设佳境,引人入胜。
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合欢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真挚爱心,在首张课件中,展示了一张母亲的双手托起婴儿的图片,图片由远及近的定格在眼前,配合文字描述,引领学生展开联想。导入语的设计是这样的:全世界有一个不用翻译每个不同语言的民族发音都相近的词语,它最简单却最饱满,它最眼前也最辽阔,那就是从远古人类就有的神圣如泥土的词语:妈妈。
这样使用图片文字的手段,带给学生全方位的信息冲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课文情境,初步感受到了母亲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为新授环节做好铺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小说话课”,激发兴趣。
根据中职学生好动、脑子灵活的学情特点,我选择了通俗易懂的“小品话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新。如学生在学习《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成立表演小组,由学生自导自演。学生们表演之前必须自学吃透教材,在这吃透教材的过程中,学生要收集整合教材中的相关信息,由此,掌握了玫瑰的传说及象征意义、情人节的来历、师生相处的艺术。学生们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应变,活泼的小品形式完成了一节非常成功的爱情教育课,“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使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很自然地切入,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心理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打响“第一炮”后,同学的积极性会逐渐高涨起来,紧张和畏惧的心理障碍逐渐得到消除,也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其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体验成功,锻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他说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从苏氏的观点中领悟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中和不断的赞美声中快乐地学习生活;而那些一次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和鄙视中煎熬学习和生活的。
语文课堂最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次有见地的发言、一手好字……都能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收获,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化为一股自强的动力,激发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行动教学法,努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展示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
“优秀篇目朗诵会”使两位主持人脱颖而出;二十多名记忆力强,朗诵水平高的学生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是对他们才华的肯定;老师会心的微笑和支持的眼神就是对他能力的首肯。课上3—5分钟的讲故事、演讲、说名言等形式,使每个学生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有些平常胆小或者被人忽视的学生也能在登台的过程中一鸣惊人,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都需要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爱学乐学,才能学得好。
古之学者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自不能已。”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不无启示,于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乐学,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走进来、出的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增砖添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渠道固然有多种,但我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魅力,这种魅力来自教师美好的自我形象,来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信。博学才能有威,有爱才能有信,学生对老师才会有敬畏感和亲近感,从而乐于投入学习,因此,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老师要伸出关爱之手;当同学之间有矛盾时,老师应是心理医生,把准脉搏,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出现的障碍,久而久之,师生就会事事沟通,心心相印,由此可深化为朋友关系、亲情关系。
语文,是一门知识学科,更是一门育人学科,作为中职的一名语文老师,要把教材中的精神营养输送到学生的心田,除了作品本身的内容,教师本身的修养、人格力量也不容忽视,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执教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许多人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不仅是老师的才学,更是教师的人格修养,所以一名语文老师用他所特有的人格力量去接近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悦纳老师,主动、自主学习。
一年级的新生刚到校的时候,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立能力较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新生第一节语文课送给他们三句话:“我能行”,“太好了”,“你有困难,我来帮忙”,以此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我欣喜地看到,在我教的学生中,他们不仅将这三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到了本子上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且付诸行动,见了成效。他们坚持每天写习字,写日记,这充分说明老师的亲和力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毅力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这也是诱导学生乐学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乐学呢?所谓乐学,是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心理上具有欢乐感、成就感而无愁苦感,体力上具有轻松感、通透感而无困乏感。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高度紧张变为愉悦轻松呢?我认为必须挖掘和发挥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且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创设乐学的情境。
1.创设佳境,引人入胜。
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合欢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真挚爱心,在首张课件中,展示了一张母亲的双手托起婴儿的图片,图片由远及近的定格在眼前,配合文字描述,引领学生展开联想。导入语的设计是这样的:全世界有一个不用翻译每个不同语言的民族发音都相近的词语,它最简单却最饱满,它最眼前也最辽阔,那就是从远古人类就有的神圣如泥土的词语:妈妈。
这样使用图片文字的手段,带给学生全方位的信息冲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课文情境,初步感受到了母亲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为新授环节做好铺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小说话课”,激发兴趣。
根据中职学生好动、脑子灵活的学情特点,我选择了通俗易懂的“小品话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新。如学生在学习《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成立表演小组,由学生自导自演。学生们表演之前必须自学吃透教材,在这吃透教材的过程中,学生要收集整合教材中的相关信息,由此,掌握了玫瑰的传说及象征意义、情人节的来历、师生相处的艺术。学生们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应变,活泼的小品形式完成了一节非常成功的爱情教育课,“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使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很自然地切入,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心理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打响“第一炮”后,同学的积极性会逐渐高涨起来,紧张和畏惧的心理障碍逐渐得到消除,也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其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体验成功,锻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他说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从苏氏的观点中领悟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中和不断的赞美声中快乐地学习生活;而那些一次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和鄙视中煎熬学习和生活的。
语文课堂最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次有见地的发言、一手好字……都能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收获,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化为一股自强的动力,激发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行动教学法,努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展示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
“优秀篇目朗诵会”使两位主持人脱颖而出;二十多名记忆力强,朗诵水平高的学生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是对他们才华的肯定;老师会心的微笑和支持的眼神就是对他能力的首肯。课上3—5分钟的讲故事、演讲、说名言等形式,使每个学生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有些平常胆小或者被人忽视的学生也能在登台的过程中一鸣惊人,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都需要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爱学乐学,才能学得好。
古之学者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自不能已。”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不无启示,于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乐学,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走进来、出的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