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阳地处甘肃省东部,古称北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神奇而富有魅力、古老而充满生机、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源远流长的地方。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的共同作用下,陇东高原上完美地保存着丰富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剪纸、刺绣、面塑、皮影、民歌、社火、窑洞民居、五蝠皮鼓……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其中剪纸、皮影、陇东道情和刺绣艺术被誉为庆阳四绝。特别是庆阳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朴、敦厚、粗犷而带有历史蛮荒之风和原始生命的壮美,可与秀丽细腻的苏绣、湘绣相媲美。庆阳刺绣的主要形式有香包、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鞋垫等多种类型,其中香包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兼具的实用功能,最具有代表性。
香包在庆阳民间被称为耍活、荷包,其制作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传说岐伯行医时采制艾叶、霍香、苍术等带有香味的中草药,研兑后束包缀彩,置于人身上、房屋中,用以防疾、驱虫、避邪、装饰衣着,含中药之香,传乡土之情。香包古称香囊、佩帷、容臭,最早的可算是齐国的药包了。《礼记》云:“男女未冠笄者……缨皆配容臭。”《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被称为“千岁香包”,其造型为荷叶盖,由黄褐色蚕织物缝制,选料考究,造型雅致,刺绣精细,历时800多年,仍色彩艳丽如新,实为千古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香包在庆阳地区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长久以来,庆阳民间认为端阳节这一天是一个“恶日”,还有与此有关的很多传说。相传齐国的孟尝君是夏历五月五日这一天生的,因为生日不好,父亲将他扔掉,但母亲实在不舍,将其拾回,抚养成人。南朝的王镇恶将军也是这一日生的,父亲给他起名叫“镇恶”。还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是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的。所以每到这一天家家门上插艾蒲,娃娃身上戴荷包,人人要喝雄黄酒,都是为了驱逐恶魔,逢凶化吉。香包上绣着龙、虎、虫、蛇、蝎等毒物,要以毒攻毒,驱邪逐瘴。娃娃们身上戴满了香包,左肩上是狮子,右肩上是老虎,背上是青蛙、五毒,身上戴着金瓜,头上点着雄黄,手里拿着粽子。端午节香包的品种繁多,除十二生肖动物外,还有粽子、瓜果、花卉、孔雀、鸟等,其中儿童的香包以驱“五毒”(蜘蛛、壁虎、蛇、蜈蚣、蝎子)香包为多,象征驱除瘟疫,百病不生。实际上,端午节戴香包,有其现实意义:端午后,天气渐渐炎热,传染病开始流行,香包中有草药,可以祛病。
随着历史的演变,驱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漠了,但香包作为显示古文化形成与原始宗教观念的民间艺术品却留了下来,而且仍保留着上古时代农耕文明的原始文化形态,余韵不绝。庆阳香包善用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最为典型的是抓髻娃娃,为古时黄帝部族的图腾,脚踩莲花的娃娃为黄帝之身,其左右所执的鸡兔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意为天人合一。还有六娃闹春,其中的胖娃娃代表土地神,燕子表示春耕将始,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鱼钻莲比喻男欢女爱,鱼象征男性,莲象征女性。喜鹊登梅、蝴蝶采花都象征着男女嬉戏的美好意境,比喻婚姻美满。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蝙蝠、铜钱和花穗象征福至眼前,岁岁平安。猴子和帅印象征封侯挂印,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和平美满……
绣香包、戴香包也不仅仅限于端午,长久以来,香包已成为当地民间联络感情的重要信物。男女定情要送香包,老人过寿要送寿包;给老人送烟包,给年轻小伙子送荷包,给新媳妇送绣花胖娃娃等等。送给新婚夫妇“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小孩“福寿娃娃”(以憨态可掬的胖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送给老人“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图案,寓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婚嫁喜事的香包多为鱼穿莲、莲生贵子、双双鸳鸯等,象征祥瑞、幸福和生命的延续。
庆阳民歌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千百年来,香包融入了庆阳大量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刺绣艺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香包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首先选好布料,一般用彩色绸缎和平布,其次画好纸样,然后用五彩丝线刺绣,最后装上香料;香包的下面还要垂吊红、绿、青、蓝、紫等各色线穗,再穿上珠子、光片等,这样一个香包才算是做成了。在刺绣针法上,有平绣、补绣、锁绣、纳绣、挑花等等,做出的香包造型优美、针功洗炼、色彩鲜艳、惹人喜爱。还可以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故事香包,如八仙过海香包。最小的香包只有拇指大小,而最大的则长达三四米。薄一波同志曾为庆阳香包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庆阳香包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传递出的黄土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果说针功、造型是香包的形,那么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是庆阳香包的神。今天,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庆阳香包,不断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逐步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香包在庆阳民间被称为耍活、荷包,其制作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传说岐伯行医时采制艾叶、霍香、苍术等带有香味的中草药,研兑后束包缀彩,置于人身上、房屋中,用以防疾、驱虫、避邪、装饰衣着,含中药之香,传乡土之情。香包古称香囊、佩帷、容臭,最早的可算是齐国的药包了。《礼记》云:“男女未冠笄者……缨皆配容臭。”《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被称为“千岁香包”,其造型为荷叶盖,由黄褐色蚕织物缝制,选料考究,造型雅致,刺绣精细,历时800多年,仍色彩艳丽如新,实为千古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香包在庆阳地区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长久以来,庆阳民间认为端阳节这一天是一个“恶日”,还有与此有关的很多传说。相传齐国的孟尝君是夏历五月五日这一天生的,因为生日不好,父亲将他扔掉,但母亲实在不舍,将其拾回,抚养成人。南朝的王镇恶将军也是这一日生的,父亲给他起名叫“镇恶”。还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是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的。所以每到这一天家家门上插艾蒲,娃娃身上戴荷包,人人要喝雄黄酒,都是为了驱逐恶魔,逢凶化吉。香包上绣着龙、虎、虫、蛇、蝎等毒物,要以毒攻毒,驱邪逐瘴。娃娃们身上戴满了香包,左肩上是狮子,右肩上是老虎,背上是青蛙、五毒,身上戴着金瓜,头上点着雄黄,手里拿着粽子。端午节香包的品种繁多,除十二生肖动物外,还有粽子、瓜果、花卉、孔雀、鸟等,其中儿童的香包以驱“五毒”(蜘蛛、壁虎、蛇、蜈蚣、蝎子)香包为多,象征驱除瘟疫,百病不生。实际上,端午节戴香包,有其现实意义:端午后,天气渐渐炎热,传染病开始流行,香包中有草药,可以祛病。
随着历史的演变,驱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漠了,但香包作为显示古文化形成与原始宗教观念的民间艺术品却留了下来,而且仍保留着上古时代农耕文明的原始文化形态,余韵不绝。庆阳香包善用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最为典型的是抓髻娃娃,为古时黄帝部族的图腾,脚踩莲花的娃娃为黄帝之身,其左右所执的鸡兔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意为天人合一。还有六娃闹春,其中的胖娃娃代表土地神,燕子表示春耕将始,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鱼钻莲比喻男欢女爱,鱼象征男性,莲象征女性。喜鹊登梅、蝴蝶采花都象征着男女嬉戏的美好意境,比喻婚姻美满。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蝙蝠、铜钱和花穗象征福至眼前,岁岁平安。猴子和帅印象征封侯挂印,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和平美满……
绣香包、戴香包也不仅仅限于端午,长久以来,香包已成为当地民间联络感情的重要信物。男女定情要送香包,老人过寿要送寿包;给老人送烟包,给年轻小伙子送荷包,给新媳妇送绣花胖娃娃等等。送给新婚夫妇“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小孩“福寿娃娃”(以憨态可掬的胖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送给老人“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图案,寓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婚嫁喜事的香包多为鱼穿莲、莲生贵子、双双鸳鸯等,象征祥瑞、幸福和生命的延续。
庆阳民歌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千百年来,香包融入了庆阳大量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刺绣艺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香包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首先选好布料,一般用彩色绸缎和平布,其次画好纸样,然后用五彩丝线刺绣,最后装上香料;香包的下面还要垂吊红、绿、青、蓝、紫等各色线穗,再穿上珠子、光片等,这样一个香包才算是做成了。在刺绣针法上,有平绣、补绣、锁绣、纳绣、挑花等等,做出的香包造型优美、针功洗炼、色彩鲜艳、惹人喜爱。还可以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故事香包,如八仙过海香包。最小的香包只有拇指大小,而最大的则长达三四米。薄一波同志曾为庆阳香包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庆阳香包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传递出的黄土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果说针功、造型是香包的形,那么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是庆阳香包的神。今天,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庆阳香包,不断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逐步走向世界,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