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旦前后,汹涌而至的华语贺岁片充满了影院的银幕。今年的贺岁片市场可谓阵容鼎盛,一大堆大制作、大手笔的影片在一大群大导演、大明星的助阵下显得星光熠熠。
纵览历年在岁末上映的华语影片,内地片、香港片、合拍片应有尽有,影片的类型也涵盖了喜剧片、歌舞片、黑帮片、动作片、文艺片、爱情片等众多片种。众多华语影坛的大鳄、大腕也蜂拥而出,星光熠熠生辉,耀得人眼睛都疼。从这些贺岁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无极》、《如果·爱》等影片无论从影片的类型还是内涵,本身已与节日贺岁的概念大有出入。同时,我们还发现,以上影片中像《情癫大圣》、《野蛮必杀技》都早已杀青,巴巴等了几个月,这些影片的制作方肯定不是为了单纯搭一下“贺岁片”的顺风车,在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金矿”里掘一桶金,而且绝对是看好了贺岁这个档期。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历练和磨合,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开始趋于正规化,并且也开始与国际以档期划分的电影市场接轨。前不久,我国观众与全世界观众在第一时间同步观看《佐罗传奇》,就是中国电影市场国际化的一次成功尝试。诚然,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承载能力还远远不能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相比,但我们也应该相信,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迸发出来。
迸发潜力,需要一大批既有专业素质又有市场眼光的制作人,冯小刚当属一例。年关的关键词是贺岁,贺岁的关键词则是冯小刚。冯小刚和他的“冯家班”——影帝葛优、徐帆等一群美女,以及多年合作的创作班底,几乎创造了华语贺岁片的一个神话。1997年底,《甲方乙方》——冯小刚独立摄制的贺岁片亮相北京,“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做电影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1998年则迎来了内地贺岁片市场的“大红火”。陈佩斯的《好汉三条半》、冯巩的《没事偷着乐》和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纷纷抢滩角逐。结果,《没事偷着乐》900万元的票房成为争斗中的佼佼者。但票房冠军仍然是“冯氏出品”的《不见不散》,全国票房超过《甲方乙方》,高达4000万元。至于以后的《没完没了》、《一声叹息》、《手机》在贺岁市场上的战绩,全国人民尽人皆知。不论贺岁这个档期是不是冯氏引进的,但冯小刚炒热了这个档期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贺岁片与冯小刚的名字挂在一块儿还是保险的,尤其是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影片不全是搞笑,这对喜欢和讨厌他的人无疑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只是现在看来,像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不多,更有人在咒骂冯小刚之后,仍然两手空空、两袖清风。即使有打破旧世界的勇气,但没有建立新世界的本领,一切不也都是徒劳?
也许多年时光流转,贺岁的概念早已发生变化,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档期、一个商业化的营销名词;变成了一只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是即便这样又有什么不可?中国电影太需要这样一个档期了。一个档期可以吸引多少投资啊!至于那些反映平平、质量太差的影片,放到市场上去检验就是了。如果各家电影公司怕赔钱根本就不予引进,看他明年还拍不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些“理”到了市场上行得通才是硬道理。我个人认为,打好一年中几个黄金档期的“重点战役”是非常必须的。一位一直支持华语电影的朋友说:“我不奢望华语电影部部都是经典,只要求我看的这百十分钟电影能对得起手里这张电影票。”这也就是说,只要你拍的电影好,老百姓就会去看,就会捧场。而中国电影的最终出路也就是——好电影。
有人评论说:“《甲方乙方》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它从投资开始,就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它有着同时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明星、好玩的故事和大团圆的结局。而导演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也是电影票房水涨船高的大好时机。的确,无论什么样的贺岁片,只要是好电影就好——这已经是最起码的标准了。
不妨这样说,谁能把贺岁档的业绩发扬光大,谁就是对中国电影有贡献的人,谁就真的可以“没事偷着乐”了。
纵览历年在岁末上映的华语影片,内地片、香港片、合拍片应有尽有,影片的类型也涵盖了喜剧片、歌舞片、黑帮片、动作片、文艺片、爱情片等众多片种。众多华语影坛的大鳄、大腕也蜂拥而出,星光熠熠生辉,耀得人眼睛都疼。从这些贺岁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无极》、《如果·爱》等影片无论从影片的类型还是内涵,本身已与节日贺岁的概念大有出入。同时,我们还发现,以上影片中像《情癫大圣》、《野蛮必杀技》都早已杀青,巴巴等了几个月,这些影片的制作方肯定不是为了单纯搭一下“贺岁片”的顺风车,在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金矿”里掘一桶金,而且绝对是看好了贺岁这个档期。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历练和磨合,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开始趋于正规化,并且也开始与国际以档期划分的电影市场接轨。前不久,我国观众与全世界观众在第一时间同步观看《佐罗传奇》,就是中国电影市场国际化的一次成功尝试。诚然,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承载能力还远远不能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相比,但我们也应该相信,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迸发出来。
迸发潜力,需要一大批既有专业素质又有市场眼光的制作人,冯小刚当属一例。年关的关键词是贺岁,贺岁的关键词则是冯小刚。冯小刚和他的“冯家班”——影帝葛优、徐帆等一群美女,以及多年合作的创作班底,几乎创造了华语贺岁片的一个神话。1997年底,《甲方乙方》——冯小刚独立摄制的贺岁片亮相北京,“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做电影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1998年则迎来了内地贺岁片市场的“大红火”。陈佩斯的《好汉三条半》、冯巩的《没事偷着乐》和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纷纷抢滩角逐。结果,《没事偷着乐》900万元的票房成为争斗中的佼佼者。但票房冠军仍然是“冯氏出品”的《不见不散》,全国票房超过《甲方乙方》,高达4000万元。至于以后的《没完没了》、《一声叹息》、《手机》在贺岁市场上的战绩,全国人民尽人皆知。不论贺岁这个档期是不是冯氏引进的,但冯小刚炒热了这个档期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贺岁片与冯小刚的名字挂在一块儿还是保险的,尤其是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影片不全是搞笑,这对喜欢和讨厌他的人无疑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只是现在看来,像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不多,更有人在咒骂冯小刚之后,仍然两手空空、两袖清风。即使有打破旧世界的勇气,但没有建立新世界的本领,一切不也都是徒劳?
也许多年时光流转,贺岁的概念早已发生变化,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档期、一个商业化的营销名词;变成了一只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是即便这样又有什么不可?中国电影太需要这样一个档期了。一个档期可以吸引多少投资啊!至于那些反映平平、质量太差的影片,放到市场上去检验就是了。如果各家电影公司怕赔钱根本就不予引进,看他明年还拍不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些“理”到了市场上行得通才是硬道理。我个人认为,打好一年中几个黄金档期的“重点战役”是非常必须的。一位一直支持华语电影的朋友说:“我不奢望华语电影部部都是经典,只要求我看的这百十分钟电影能对得起手里这张电影票。”这也就是说,只要你拍的电影好,老百姓就会去看,就会捧场。而中国电影的最终出路也就是——好电影。
有人评论说:“《甲方乙方》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它从投资开始,就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它有着同时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明星、好玩的故事和大团圆的结局。而导演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也是电影票房水涨船高的大好时机。的确,无论什么样的贺岁片,只要是好电影就好——这已经是最起码的标准了。
不妨这样说,谁能把贺岁档的业绩发扬光大,谁就是对中国电影有贡献的人,谁就真的可以“没事偷着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