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精神病患者能否有效的治疗,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并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开展精神疾病的康复服务研究,探索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刻不容缓。
社会工作者深入服务对象生活情境以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介入开展服务,帮助其在社区中复元。
关键词: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精神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双百社工面对精神健康患者和家属不抛弃不放弃,迎难而上逆行服务,积极探索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
一、个案基本情況
案主阿P本地人,35岁,生有一男二女,大儿子13岁,大女儿11岁,小女儿7岁读幼儿园。因遗传因素,三个小孩智力相对比较低,少语,害怕陌生人。丈夫现年51岁,文化程度低,在家打散工;85岁的老母亲,身体差,行动不便。阿P丈夫有一个弟弟,前年去世,其二女儿主要是叔叔帮忙带大。跟其父母交往比较少,其大儿子小时由外婆帮忙带到四五岁。
通过家庭成员深入了解,阿P属于先天性精神障碍,思维能力低,生活能自理,但行动较为缓慢,言语能力差,表达不清晰,文盲,但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唯一记住的数字是丈夫的手机号码,未申领残疾证;自我评价较低,待人温和,情绪较容易激动,急躁。
阿P的家庭支持网络非常薄弱,原生态家庭网络一般,幸运的在精准脱贫中,政府、村委在物资上比较支持,社工在情感上给与支持。
二、案主问题
(一)身体素质较差
1.体弱嗜睡,经期紊乱
通过入户,从阿P丈夫口中了解到,阿P平日较怕冷,夏天仍喜欢穿厚的衣服,情绪较稳定,不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有时遇到家庭难题情绪比较激动,烦躁。体型瘦弱,肤色暗沉,行动较慢,嗜睡,经常会觉头晕。经期不准,有时会几个月不来例假,来的时候,肚子会剧痛。几次去溪边洗衣服,晕倒在溪边,被村里的人救起。平时胃口较差,喜欢吃甜食,糖果饼干之类,导致早期牙齿脱落。
2.烦躁焦虑,孤独慢行
阿P知道自身患有疾病,个人卫生意识较差,身体不舒服会找社工诉说。家人对其疾病不重视,诊断出疾病没有及时服药控制病情,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经常会因为小孩对她不尊重的行为而感到不满、烦躁。
(二)亲子疏远,从未叫声妈妈
据阿P丈夫口述:三个小孩均就学,但平常不喜欢和人接触,少说话,日常穿着四季不分明,个人卫生意识较差。阿P每天会在村口等校车接送小孩上下学,小孩放学回家有写作业,但没人辅导,学业成绩不理想。阿P经常会像祥林嫂似的跟社工诉说:几个小孩从来没有叫过她妈妈,大儿子甚至嫌弃她,有时还会叫她傻婆,发脾气时还会叫她去死。说起这事,阿P的情绪都会很激动,眼睛都会泛起泪光。
基于上述问题,阿P需要情感支持、家人关怀、子女肯定和社会关爱,社工在专业督导支持下,以社区为本的视角,从“个案救助—家庭支持—社区共治”三重聚焦服务思路介入开展服务。
三、社工介入
(一)理论依据
本个案运用社会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介入服务。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社工在个案中充分发掘阿P的优势,帮助搭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帮助其走出困境。
(二)介入策略
1.建立关系,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境。真诚、接纳案主,定期上门拿探访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了解其生命历程、家庭情境更好给与辅导支持。
2.搭建家庭支持网络。从服务对象丈夫入手,利用理性疗法,让服务对象的丈夫注意到自己非理性的想法和负面情绪,引起其对服务对象关系重新思考,建立合理、积极、正面的家庭责任信念;同时协助其改善亲子关系。
3.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改变案主形象,引导案主参与社区活动,融入到社区公共空间,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重塑社区形象;同时帮助其申请残疾证,获得更多社会政策支持,享受社会福利。
四、介入成效
社工以“个案救助—家庭支持—社区共治”三重聚焦的服务思路跟进服务对象,一年来跟进了80多次,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促进案主自我突破
(叶锦成Kam-Shing Yip,2015)香港理工大学对精神健康患者提出复元理念:复原的理念是精神人士通过一个深层的过程去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感受、目标、技术和角色,使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和感到满意的新生活;虽然精神病令他们有某种程度上的功能受阻,但通过复原生命意义和能力的重整,他们依然可以重返社区,过有意义的生活。
1.日常生活支持,改变形象
阿P给村民影响黑牙大花脸、穿着四季不分明、自言自语疯疯癫癫,村民排斥,家族人刻意保持距离(家族有这样的媳妇很蒙羞)。
社工给与接纳,鼓励。不断走进阿P日常生活,去她家,没有嫌弃她脏疯傻,同她聊家常,顺手帮助其整理一下家务,跟着她一起去洗衣服、菜园地、麦地。一来二去十几次,她忽然主动来社工站靠近我们,在我们办公室里转悠,我们也热情跟她聊(刚开始不知道聊什么,我们跟不上她的思维,就倾听,随心和她聊)也分享一些社工站的小零食。
慢慢的跟她熟悉,接触到20次左右的时候,本人和同工一起教她日常生活:洗脸刷牙、穿适合季节的衣服。开始她这些日常习惯很滑稽,我们采用代币法(因靠近社工站每天都可以见),当天洗脸刷牙穿得体衣服,就奖励饼干(他特别喜欢吃饼干),没有完成就没有。过了两个月,她形成了习惯。村民对她印象有很大改观,见到她都会给个大拇指点赞,不在特意见到她绕道走。社工不断持续巩固,还引导其定期洗头,目前养成2周洗一次头发。整个人的形象改变了很多,经常能见到天真的笑容。 2.定期上门探访,改变家庭卫生
阿P丈夫忙于外面工作,卫生意识也不是很好。整个家里乱糟糟的,第一次进门看到简直是垃圾场,家里衣服东西拜访的非常不整齐,家里没有箱子袋子也没有衣柜,东西乱放。大人没有意识,三个小孩子也没有意识。
社工站四人进行讨论,每隔两周上门一次协助其整理内务,但是刚开始两次很受伤,弄完不到3天又恢复原状。一位同工从家里腾出一个衣柜、书柜、镜子拉上来,送到她家,帮她把反季节的衣服单独放到衣柜和蛇皮袋子里面,孩子的书放到书柜里面,并要求三个孩子协助阿P一起整理,表现好奖励家庭一包小零食,激发家庭动力去改变,家庭内务整理好,自己觉得舒服,去她家的人也点赞。慢慢的现状家庭内务有很大改变,虽然不是特别满意,但也从2分上升到5.8分(满分10分),这对于阿P来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后续持续关注,帮助进一步提升。
3.传授简单家庭教育,树立妈妈角色
三个孩子,儿子和大女儿是正常的(儿子从小跟着外婆生活、女儿跟着已故的叔叔生活,小女儿阿P带大,4岁了還不知道怎样表达),读书成绩在中上游,随着年龄长大开始有想法,因为妈妈原因在村里和学校总被人嘲笑,觉得很没有面子,因而两人出门进门从不叫妈妈。
社工协助阿P日常的接送孩子上下学(校车直接到社工站门口)、对孩子的简单关怀,慢慢的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温暖,重塑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二)搭建了稳固的家庭支持网络
家庭支持网络对于精神健康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稳固最长情的网络。农村有很多贫困家庭男人娶一个比较残疾、精神健康问题的老婆传宗接代,阿P老公也是其中一个个案。
1.得到了丈夫的温情关怀
我们社工对阿P的接纳和鼓励,让其有了很大改变,丈夫看在眼里。在个案开展到36次的时候我们开始突破其丈夫,和他在院子里聊了很久,其丈夫也承认对阿P缺乏关心。第二天带阿P去看了胃病,每天对她多了一些问候,两夫妻多了一些温情,有时候阿P也跟我们社工分享丈夫对她关系的小事。
2.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关爱
孩子现在小,说懂事又不懂事的状态。孩子的态度对阿P来说是最在意的,经常向我们社工抱怨,长大后从来没有叫我一声妈妈。
今年疫情期间,其家里只有爸爸一台手机,没有电脑,社工站专门腾出一台电脑和办公手机供其儿子和大女儿上学用,一个学期下来和他们建立了更深的关系,过程中不断向哥妹俩进行辅导让其关系接纳妈妈、听妈妈的话,并协助其亲手做了一份礼物母亲节送给阿P,并低声的叫了一声妈妈。当时把阿P感动的流泪,第一次看到其真情流露(对于精神健康患者,也是需要尊重和接纳,需要家庭的温情支持)。
3.得到了家族的援助
阿P所在的村是一个李姓氏大家族,村里宗族支持网络还是比较浓厚。我们社工在改变阿P自我形象、家人支持后,主动跟她老公家族的长老聊了聊。长老对社工的热心和专业表示很感动,愿意协助社工参与到社工服务阿P行动上来:家族人员定期上门看望一下阿P,了解其情况给与必要支持;要求族里人不要躲避嘲笑阿P、其孩子,尽可能帮助她。慢慢的阿P也能进祠堂参加宗族的一些红白喜事,慢慢多了一些家族的朋友。
(三)建立了温暖的社会支持网络
1.办理残疾证,获得政府支持
阿P的情况政府的人也支持,给与低保支持,保障其一家人基本的生活。对于残疾人政府有着特殊的支持,社工说服其丈夫对其病情进行鉴定评残(由于之前需要去隔壁县城办理,非常不方便)。征得同意后社工带着阿P、丈夫一起上了县城,进行相关手续办理,目前成功拿到了残疾二级证书。未来其可以获得残联更多的医疗资源进行康复。
2.邻里守望相助,战疫情
2020年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阿P一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家庭卫生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没有口罩、消毒液外出工作很不方便,丈夫失业家庭更加拮据;家里没有网络,智能手机线上学习非常不方便。
社工站除激发阿P一家家庭动力战疫情外,还积极组织“好邻居”社区厨房志愿者上门帮其彻底进行居家清洁、消毒,提供油米干菜(疫情期间村里人不能外出,外人不能进来,社工充分发动村民守望相助)。
随着疫情升级“好邻居”社区厨房志愿者集体商量将销售双百米饼的爱心基金用于购买防疫大礼包,阿P家两个孩子分别接收到了来自社区爱心人士的温暖,为在恐惧笼罩中阿P一家带来了安全和战疫的动力。
3.得到村民的接纳,融入社区生活
阿P一年来的改变村里人看在眼里,慢慢摘掉了有色眼镜。村中农民丰收节、春晚、社工大小活动都邀请其参加,开始她躲在后面观看。慢慢的村民也邀请她坐到前民一起做手工、做米饼;阿P接送孩子,身边邻居的孩子见到她慢慢有人跟她打招呼,有些还会主动叫一声“婶婶”。
目前村民不再把阿P当做大猩猩看待,给与了接纳和空间,让其可以正常化的和村民交流。阿P慢慢的从“非正常的人—非正常的环境—非正常的人”进入到“非正常的人—正常的环境—正常的人”,希望阿P越来越好。
五、专业反思
(一)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情
精神障碍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社会互动对其进行治疗可降低病情程度。如本案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其与社区互动,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志愿者,为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改变其行为与认知,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尊重接纳提升其效能感
本案服务对象也是一个有认知、有感情、独立的个体,能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工作者自始至终将服务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潜能的个体,不断的去标签,不批判,并且能接纳服务对象已有的缺陷和不足。虽然服务对象的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细微甚小,但是对于服务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来说却是翻天覆地的进步。我们要无条件接纳此类服务对象,以正常化心态接近他们,走进他们,提升其效能感。
(三)探索五位一体的健康型社区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不断的社会活动,而精神健康患者社会工功能失调,逐渐被社会封闭,不被社会接纳,我们需要在社区为本的精神健康康复模式下,积极探索“文化认同、社区互助、公共参与、环境友好、生计多元”五位一体的健康型社区,助力精神健康患者在社区复元。
参考文献
[1] 叶锦成:《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2] 高万红:《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 童敏:《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 古学斌:《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 张和清:《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9JG231)
社会工作者深入服务对象生活情境以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介入开展服务,帮助其在社区中复元。
关键词: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精神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双百社工面对精神健康患者和家属不抛弃不放弃,迎难而上逆行服务,积极探索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
一、个案基本情況
案主阿P本地人,35岁,生有一男二女,大儿子13岁,大女儿11岁,小女儿7岁读幼儿园。因遗传因素,三个小孩智力相对比较低,少语,害怕陌生人。丈夫现年51岁,文化程度低,在家打散工;85岁的老母亲,身体差,行动不便。阿P丈夫有一个弟弟,前年去世,其二女儿主要是叔叔帮忙带大。跟其父母交往比较少,其大儿子小时由外婆帮忙带到四五岁。
通过家庭成员深入了解,阿P属于先天性精神障碍,思维能力低,生活能自理,但行动较为缓慢,言语能力差,表达不清晰,文盲,但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唯一记住的数字是丈夫的手机号码,未申领残疾证;自我评价较低,待人温和,情绪较容易激动,急躁。
阿P的家庭支持网络非常薄弱,原生态家庭网络一般,幸运的在精准脱贫中,政府、村委在物资上比较支持,社工在情感上给与支持。
二、案主问题
(一)身体素质较差
1.体弱嗜睡,经期紊乱
通过入户,从阿P丈夫口中了解到,阿P平日较怕冷,夏天仍喜欢穿厚的衣服,情绪较稳定,不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有时遇到家庭难题情绪比较激动,烦躁。体型瘦弱,肤色暗沉,行动较慢,嗜睡,经常会觉头晕。经期不准,有时会几个月不来例假,来的时候,肚子会剧痛。几次去溪边洗衣服,晕倒在溪边,被村里的人救起。平时胃口较差,喜欢吃甜食,糖果饼干之类,导致早期牙齿脱落。
2.烦躁焦虑,孤独慢行
阿P知道自身患有疾病,个人卫生意识较差,身体不舒服会找社工诉说。家人对其疾病不重视,诊断出疾病没有及时服药控制病情,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经常会因为小孩对她不尊重的行为而感到不满、烦躁。
(二)亲子疏远,从未叫声妈妈
据阿P丈夫口述:三个小孩均就学,但平常不喜欢和人接触,少说话,日常穿着四季不分明,个人卫生意识较差。阿P每天会在村口等校车接送小孩上下学,小孩放学回家有写作业,但没人辅导,学业成绩不理想。阿P经常会像祥林嫂似的跟社工诉说:几个小孩从来没有叫过她妈妈,大儿子甚至嫌弃她,有时还会叫她傻婆,发脾气时还会叫她去死。说起这事,阿P的情绪都会很激动,眼睛都会泛起泪光。
基于上述问题,阿P需要情感支持、家人关怀、子女肯定和社会关爱,社工在专业督导支持下,以社区为本的视角,从“个案救助—家庭支持—社区共治”三重聚焦服务思路介入开展服务。
三、社工介入
(一)理论依据
本个案运用社会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介入服务。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社工在个案中充分发掘阿P的优势,帮助搭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帮助其走出困境。
(二)介入策略
1.建立关系,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境。真诚、接纳案主,定期上门拿探访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了解其生命历程、家庭情境更好给与辅导支持。
2.搭建家庭支持网络。从服务对象丈夫入手,利用理性疗法,让服务对象的丈夫注意到自己非理性的想法和负面情绪,引起其对服务对象关系重新思考,建立合理、积极、正面的家庭责任信念;同时协助其改善亲子关系。
3.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改变案主形象,引导案主参与社区活动,融入到社区公共空间,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重塑社区形象;同时帮助其申请残疾证,获得更多社会政策支持,享受社会福利。
四、介入成效
社工以“个案救助—家庭支持—社区共治”三重聚焦的服务思路跟进服务对象,一年来跟进了80多次,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促进案主自我突破
(叶锦成Kam-Shing Yip,2015)香港理工大学对精神健康患者提出复元理念:复原的理念是精神人士通过一个深层的过程去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感受、目标、技术和角色,使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和感到满意的新生活;虽然精神病令他们有某种程度上的功能受阻,但通过复原生命意义和能力的重整,他们依然可以重返社区,过有意义的生活。
1.日常生活支持,改变形象
阿P给村民影响黑牙大花脸、穿着四季不分明、自言自语疯疯癫癫,村民排斥,家族人刻意保持距离(家族有这样的媳妇很蒙羞)。
社工给与接纳,鼓励。不断走进阿P日常生活,去她家,没有嫌弃她脏疯傻,同她聊家常,顺手帮助其整理一下家务,跟着她一起去洗衣服、菜园地、麦地。一来二去十几次,她忽然主动来社工站靠近我们,在我们办公室里转悠,我们也热情跟她聊(刚开始不知道聊什么,我们跟不上她的思维,就倾听,随心和她聊)也分享一些社工站的小零食。
慢慢的跟她熟悉,接触到20次左右的时候,本人和同工一起教她日常生活:洗脸刷牙、穿适合季节的衣服。开始她这些日常习惯很滑稽,我们采用代币法(因靠近社工站每天都可以见),当天洗脸刷牙穿得体衣服,就奖励饼干(他特别喜欢吃饼干),没有完成就没有。过了两个月,她形成了习惯。村民对她印象有很大改观,见到她都会给个大拇指点赞,不在特意见到她绕道走。社工不断持续巩固,还引导其定期洗头,目前养成2周洗一次头发。整个人的形象改变了很多,经常能见到天真的笑容。 2.定期上门探访,改变家庭卫生
阿P丈夫忙于外面工作,卫生意识也不是很好。整个家里乱糟糟的,第一次进门看到简直是垃圾场,家里衣服东西拜访的非常不整齐,家里没有箱子袋子也没有衣柜,东西乱放。大人没有意识,三个小孩子也没有意识。
社工站四人进行讨论,每隔两周上门一次协助其整理内务,但是刚开始两次很受伤,弄完不到3天又恢复原状。一位同工从家里腾出一个衣柜、书柜、镜子拉上来,送到她家,帮她把反季节的衣服单独放到衣柜和蛇皮袋子里面,孩子的书放到书柜里面,并要求三个孩子协助阿P一起整理,表现好奖励家庭一包小零食,激发家庭动力去改变,家庭内务整理好,自己觉得舒服,去她家的人也点赞。慢慢的现状家庭内务有很大改变,虽然不是特别满意,但也从2分上升到5.8分(满分10分),这对于阿P来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后续持续关注,帮助进一步提升。
3.传授简单家庭教育,树立妈妈角色
三个孩子,儿子和大女儿是正常的(儿子从小跟着外婆生活、女儿跟着已故的叔叔生活,小女儿阿P带大,4岁了還不知道怎样表达),读书成绩在中上游,随着年龄长大开始有想法,因为妈妈原因在村里和学校总被人嘲笑,觉得很没有面子,因而两人出门进门从不叫妈妈。
社工协助阿P日常的接送孩子上下学(校车直接到社工站门口)、对孩子的简单关怀,慢慢的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温暖,重塑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二)搭建了稳固的家庭支持网络
家庭支持网络对于精神健康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稳固最长情的网络。农村有很多贫困家庭男人娶一个比较残疾、精神健康问题的老婆传宗接代,阿P老公也是其中一个个案。
1.得到了丈夫的温情关怀
我们社工对阿P的接纳和鼓励,让其有了很大改变,丈夫看在眼里。在个案开展到36次的时候我们开始突破其丈夫,和他在院子里聊了很久,其丈夫也承认对阿P缺乏关心。第二天带阿P去看了胃病,每天对她多了一些问候,两夫妻多了一些温情,有时候阿P也跟我们社工分享丈夫对她关系的小事。
2.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关爱
孩子现在小,说懂事又不懂事的状态。孩子的态度对阿P来说是最在意的,经常向我们社工抱怨,长大后从来没有叫我一声妈妈。
今年疫情期间,其家里只有爸爸一台手机,没有电脑,社工站专门腾出一台电脑和办公手机供其儿子和大女儿上学用,一个学期下来和他们建立了更深的关系,过程中不断向哥妹俩进行辅导让其关系接纳妈妈、听妈妈的话,并协助其亲手做了一份礼物母亲节送给阿P,并低声的叫了一声妈妈。当时把阿P感动的流泪,第一次看到其真情流露(对于精神健康患者,也是需要尊重和接纳,需要家庭的温情支持)。
3.得到了家族的援助
阿P所在的村是一个李姓氏大家族,村里宗族支持网络还是比较浓厚。我们社工在改变阿P自我形象、家人支持后,主动跟她老公家族的长老聊了聊。长老对社工的热心和专业表示很感动,愿意协助社工参与到社工服务阿P行动上来:家族人员定期上门看望一下阿P,了解其情况给与必要支持;要求族里人不要躲避嘲笑阿P、其孩子,尽可能帮助她。慢慢的阿P也能进祠堂参加宗族的一些红白喜事,慢慢多了一些家族的朋友。
(三)建立了温暖的社会支持网络
1.办理残疾证,获得政府支持
阿P的情况政府的人也支持,给与低保支持,保障其一家人基本的生活。对于残疾人政府有着特殊的支持,社工说服其丈夫对其病情进行鉴定评残(由于之前需要去隔壁县城办理,非常不方便)。征得同意后社工带着阿P、丈夫一起上了县城,进行相关手续办理,目前成功拿到了残疾二级证书。未来其可以获得残联更多的医疗资源进行康复。
2.邻里守望相助,战疫情
2020年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阿P一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家庭卫生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没有口罩、消毒液外出工作很不方便,丈夫失业家庭更加拮据;家里没有网络,智能手机线上学习非常不方便。
社工站除激发阿P一家家庭动力战疫情外,还积极组织“好邻居”社区厨房志愿者上门帮其彻底进行居家清洁、消毒,提供油米干菜(疫情期间村里人不能外出,外人不能进来,社工充分发动村民守望相助)。
随着疫情升级“好邻居”社区厨房志愿者集体商量将销售双百米饼的爱心基金用于购买防疫大礼包,阿P家两个孩子分别接收到了来自社区爱心人士的温暖,为在恐惧笼罩中阿P一家带来了安全和战疫的动力。
3.得到村民的接纳,融入社区生活
阿P一年来的改变村里人看在眼里,慢慢摘掉了有色眼镜。村中农民丰收节、春晚、社工大小活动都邀请其参加,开始她躲在后面观看。慢慢的村民也邀请她坐到前民一起做手工、做米饼;阿P接送孩子,身边邻居的孩子见到她慢慢有人跟她打招呼,有些还会主动叫一声“婶婶”。
目前村民不再把阿P当做大猩猩看待,给与了接纳和空间,让其可以正常化的和村民交流。阿P慢慢的从“非正常的人—非正常的环境—非正常的人”进入到“非正常的人—正常的环境—正常的人”,希望阿P越来越好。
五、专业反思
(一)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情
精神障碍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社会互动对其进行治疗可降低病情程度。如本案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其与社区互动,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志愿者,为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改变其行为与认知,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尊重接纳提升其效能感
本案服务对象也是一个有认知、有感情、独立的个体,能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工作者自始至终将服务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潜能的个体,不断的去标签,不批判,并且能接纳服务对象已有的缺陷和不足。虽然服务对象的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细微甚小,但是对于服务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来说却是翻天覆地的进步。我们要无条件接纳此类服务对象,以正常化心态接近他们,走进他们,提升其效能感。
(三)探索五位一体的健康型社区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不断的社会活动,而精神健康患者社会工功能失调,逐渐被社会封闭,不被社会接纳,我们需要在社区为本的精神健康康复模式下,积极探索“文化认同、社区互助、公共参与、环境友好、生计多元”五位一体的健康型社区,助力精神健康患者在社区复元。
参考文献
[1] 叶锦成:《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2] 高万红:《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 童敏:《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 古学斌:《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 张和清:《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9JG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