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也要讲艺术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建是个讲究管理方式方法的领导。团队不大,不到十个员工,林建对每位员工都比较了解。他觉得人都是愿意听表扬和赞美的,所以事事都是以表扬为先。这个方法也很奏效,团队氛围不错,大家工作也比较认真和努力。
  赵辉是团队里的骨干,技术好。林建和他谈话的时候,赵辉对于表扬和赞美也不拒绝,只是最后总会问: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林建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不以为意。但是,几次一对一谈话之后,林建突然意识到,这是赵辉的特点:他总是希望自己进步,所以更愿意听善意的批评,例如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林建修正了自己和赵辉的谈话方式,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谈不足,鼓励他做得更好。果然,这样的谈话方式是赵辉更喜欢的,绩效也得到了提高。
  大部分的激励都是通过正面的表扬、赞美、感谢等实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就是激励的全部。如果管理者只做正面的激励,做老好人,什么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倒是轻松了。但是,管理者也要去指出员工的不足,甚至批评员工,促其改进。这件事情不好做,但是管理者应该做,因为从长远看这对当事人和团队都是有益的。凡是对团队有益的事情管理者都应当去做。
  当员工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的时候,管理者应当找个机会指出来,提出改进建议,让对方知道管理者的期望。这就是批评。我不认为批评就是要激动地把人骂得狗血喷头。相反,管理者在提出负面的反馈的时候,情绪应当比表扬人的时候更加平静。因为毕竟是在交流负面的信息,是在批评人,如果情绪波动,容易言辞不当,说一些过头的话。有的书里会宣扬某些商界大腕在批评人的时候如何不讲情面,要记住,要这么做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包括两个人交往多年,感情基础很深;商界大腕有个人魅力,被批评的人是个追随者;被批评人的工作岗位是很有吸引力的,待遇不错甚至丰厚,等等。学习不能光学表面。就说个人魅力一条,我们基层管理者对于员工来说往往个人魅力不大,员工也不是我们的追随者,他们更多是公司的追随者。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吸引员工成为追随者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而且不容易实现。
  批评个人莫在公开场合 批评员工的时候,一般都应当是单独面对面的场合,而不是公开场合。我们批评人是为了让员工改进。什么场合员工更容易接受批评?当然是私下的场合。如果有的错误有代表性,需要在团队会议上提出,让整个团队注意,管理者也要注意语气,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要针对事,而不是人。另外一个极端是,管理者的表述过于含蓄,达不到批评的效果。有的管理者在会上云里雾里地批评,员工不知道在说什么,甚至当事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完全没有效果。在公开场合提及之前,先做私下的沟通和批评,效果会好得多。
  管理者的胸怀要宽广一些,不要员工一有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就要批评。这对于员工来说就是动则得咎,长此以往,誰敢做事?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立场上去理解员工,看花比绣花容易一些,具体做事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管理者看事情要全面,看到不足的时候也要想到成绩。
  士气很重要 批评团队要慎重 对于整个团队的批评则要慎之又慎。团队的士气很重要,对团队的批评如有不慎,可能会导致士气低落。对整个团队的批评要做到事实清楚,逻辑清晰,对改进的期望明确。有的时候,与其批评团队,不如换个角度,鼓励团队去思考如何改进,激发团队前进的动力。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团队提出批评,时机都是重要的。首先,既要给员工自我改进留出时间,不能一有小错误就开始批评,又要不能离错误的发生时间太远,如果员工都记得不大清楚了,效果不会好。第二,在员工和团队状态稳定的时候再提出批评。如果员工正因为家里的事情闷闷不乐,或者生病了,则要等一等。带团队是长期的事情,不在乎等一时半会儿。
  过夜再批评 可能大家都会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在批评员工之前,一定要再三确认的确是员工的不对,而不至于批评错了。作为管理者,激动地批评了员工一通,结果发现自己错了。这个时候不管道不道歉,对于管理者的权威和公信力都是一种损害。
  为了提高批评的准确性,一个可以尝试的规则是“过夜再批评”,就是说如果要批评一个人,先等一天,如果第二天早上醒来觉得自己没错,再继续。人都有情绪,而管理者的情绪能伤人,这是我们需要尽力避免的。例如,你的一个在客户现场服务的员工被客户投诉了,你可能想把该员工找来大骂一通。其实呢,应该是先了解情况,管理者也要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员工被投诉的原因有很多种,管理者应当在了解情况、情绪稳定了之后再来决定是否需要批评。
  蔡为东,有十多年的IT行业从业经验,多年的团队管理和软件测试经验。他结合自己的IT团队管理经验,涉猎各类管理学著作,编写和出版了《行之有效:IT技术团队管理之道》(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一书,希望搭起管理学和IT之间的桥梁。他还出版了《软件测试实战——测试Web MSN》、《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指导》、《步步为赢——软件测试管理全程实战》和《赢在测试——中国软件测试先行者之道》四本书。目前他就职于冠群电脑中国技术中心。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weidong201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尽管很多安全厂商都在跟进大数据安全,但是目前大多停留在扩大数据广度上,在数据挖掘的深度上往往有所欠缺。然而,光追求数据的量大而不去深挖数据背后的价值,并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反而增加IT基础架构的负担。  近日,惠普宣布推出新产品ArcSight Express 4.0,将Autonomy与ArcSight进行集成,增强解决方案的大数据挖掘能力。这是惠普在大数据安全方面的最新成果。  整合Aut
“数据将成为一种战略性原料,每一个企业、科研团队和政府,都有责任有目的地搜集、处理、分析、索引数据。”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中心主任周涛号召企业投身大数据,对大数据怦然心动的企业也确实很多。但基于对全球95个国家、26个行业的1144名业务人员和IT专业人士的广泛调研,IBM发现,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改善决策流程和业务成效的潜能,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的确,在主动或被动迎接大数据时
“从20世纪90代开始,凯斯就坚定地认为他在美国在线所创造的东西绝对不是在电脑上所做的事情譬如文字处理那么简单,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某一天能够和电话或电视一样普及的庞大的系统,”和曾任美国在线CEO的史蒂夫·凯斯一起工作过十多年的巴里·斯图勒说,“他内心深处的那个信念就像放射镭一样永远存在,一直推动他前进。”  “安上加速器,永不回头”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哥俩既是亲密伙伴又是竞争对手
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信息化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光纤宽带基础设施加速普及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试点,“两化”融合区域性差距明显,电子政务进一步加强平台集中和顶层设计,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热点频现,信息消费内需带动作用显著。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认为表示,当前我国信息化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发展。第一,网络提速赶不上应用需求。第二,网络运营与增值服务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SDDC)其实脱胎于软件定义的网络(SDN)这一概念。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简单说就是虚拟化、软件化数据中心的一切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  数据中心的所有资源都应该变成一种IT服务提供给客户,而只有通过自动化的流程与软件方式才能提供这种IT服务。数据中心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从物理环境到虚拟环境,再到云计算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是大数据概念为人所知、引人瞩目的一年,部分IT企业已经在此领域战略布局,发布各种形式的大数据产品。在互联网、零售、交通等行业,大数据应用也小试牛刀,展现出惊人的魅力。  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对既往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同时抓住了信息技术服务于人、数据蕴藏价值的本质。大数据之“大”,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虽然数据容量的爆炸的确给
4月2日,2013英特尔存储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英特尔通信和存储基础设施事业部、存储事业部总经理Bev Crair和英特尔通信和存储基础设施事业部、平台应用工程存储部门存储技术专家Mike McGrath与到场媒体进行了交流,Bev Crair对目前热门的ARM问题和媒体交换看法,同时分享了英特尔存储在当前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处理数据方式改变  大数据被越来越多的
在视频行业里,内容独特性壁垒已被打破。这就像是不同的餐馆里,原材料的获取机会大家都有,顾客愿意去一家餐馆的原因是菜品味道和服务。而在视频行业,用户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恰恰是播放体验。  用户数迅猛增长是酷6坚持UGC(用户创建内容)战略的初步回报。在完成内容聚合后,酷6开始思索如何用技术完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资源管理和移动拓展,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也是酷6将盛大创新院的技术型人才引进为最高管理
农产品电商、智能物流和互联网金融日益广泛地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着基于互联网和农产品流通的复杂自组织系统运营,重构着融合时代的社会诚信体系。  —— 本报记者 张建设  这是同行起的标题,我拿来用用。  顾名思义,“褚橙”就是褚时健在哀牢山种的橙子,“柳桃”就是联想“务农”生产的桃子,而“潘苹果”则是指潘石屹代言甘肃苹果一事。除此之外,网易的丁磊养猪,京东的刘强东种水稻,还有东软与汇源合资经营有
人才管理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森)近日获得来自经纬创投和红杉资本的1000万美元 B 轮融资,这是它继2010年获得A轮上千万元注资后的第二次融资。这在并不是投资热点的中国SaaS市场,并不多见。而从对北森首席执行官纪伟国的采访中,本报记者了解到,这次融资确是水到渠成。  获投资的两大原因  云计算发展风起云涌,已经迎来其黄金时期。纪伟国告诉记者,IDG、红杉资本等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