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3年的SARS及2005年大范围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中,卫生部采用全国有效信息网络,及时通报各地疫情,对灾情的有效防治起到重要作用。卫生防疫站承担着群体预防任务,在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科研、教学及健康教育等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业务技术档案。加快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网络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卫生防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长期工作积累中,我们认为有几点可供参考。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机制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机制,即在站一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室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协调解决卫生防疫业务档案管理中的各种困难。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直接分管各站综合档案室,各站综合档案室则依据档案管理委员会对业务档案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这样的档案工作网络使业务档案管理由无序变为有序。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应用软件太乱,没有建立统一平台,甚至只是简单运用了一些计算机文档处理工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卫生防疫系统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档案信息化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然后才是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实际上,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工作并不复杂,只要找几个专业打字员就可以了。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对业务档案进行信息加工,推进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进程
业务档案包括:一是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二是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督、监测的总结分析;三是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素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等;四是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五是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所谓信息加工,首先就是严格按照档案分类,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系统要求录入到计算机。以上这些,信息化得到普及推广,监督执法人员如果在进行执法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疾病控制方面,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来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在若干年以后也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并且,通过标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图表、线条分析,使结果更形象具体。
有重点地做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建立数据库必须做到: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切忌“各自为政”,将来形成“信息孤岛”反而事倍功半。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提高一大步。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目前的卫生防疫站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要掌握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在熟悉掌握卫生防病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强与业务科室的联系。
档案信息化系统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只有加强培养教育,才能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使其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
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外语水平,利用各种教育方式,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改变档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贫乏的状况。特别是进入21世纪,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十分匮乏,跨世纪人才短缺,如果不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就会非常缓慢,走入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误区。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卫生防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长期工作积累中,我们认为有几点可供参考。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机制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机制,即在站一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室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协调解决卫生防疫业务档案管理中的各种困难。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直接分管各站综合档案室,各站综合档案室则依据档案管理委员会对业务档案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这样的档案工作网络使业务档案管理由无序变为有序。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应用软件太乱,没有建立统一平台,甚至只是简单运用了一些计算机文档处理工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卫生防疫系统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档案信息化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然后才是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实际上,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工作并不复杂,只要找几个专业打字员就可以了。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对业务档案进行信息加工,推进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进程
业务档案包括:一是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二是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督、监测的总结分析;三是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素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等;四是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五是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所谓信息加工,首先就是严格按照档案分类,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系统要求录入到计算机。以上这些,信息化得到普及推广,监督执法人员如果在进行执法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疾病控制方面,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来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在若干年以后也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并且,通过标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图表、线条分析,使结果更形象具体。
有重点地做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建立数据库必须做到: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切忌“各自为政”,将来形成“信息孤岛”反而事倍功半。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提高一大步。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目前的卫生防疫站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要掌握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在熟悉掌握卫生防病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强与业务科室的联系。
档案信息化系统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只有加强培养教育,才能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使其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
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外语水平,利用各种教育方式,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改变档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贫乏的状况。特别是进入21世纪,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十分匮乏,跨世纪人才短缺,如果不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就会非常缓慢,走入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