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能千篇一律。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转变学习理念,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由灌输变为引导;最后要包容不同观点,由“必须”转为“如果”。
关键词:文学欣赏 自主性 引导 创新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文学欣赏尤其如此。大学的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文学欣赏,但学生已习惯了中学老师那种统一的步调,一致的作品分析,千篇一律地重复着老师的看法,很少或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所以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
1、转变学习理念,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
传统的学习理念是学生一丝不苟地学习并牢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得有与老师相悖的看法。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整堂课都由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作为老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只有完全遵循老师思路的权利,没有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是“被学习”。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改变上述“被学习”的传统学习理念,用新的学习理念取而代之。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要确立注重实践、发展能力的质量观念,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新知识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鉴赏,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讲台让给学生,老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而不要用自己的思路去影响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2、创新教学方法,由灌输变为引导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创新教学方法,由灌输变为引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依靠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動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在作品欣赏中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分析、认识和发现,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创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引导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讲,而只是个组织者,充当主持人的角色,由学生作为主讲来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作为主讲并不是说一节课只让一位同学去讲或者让每位同学都去讲,从时间和效果上来看,分组学习比独自学习效果更好。分组学习即按座位邻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全班通读作品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到了规定时间由每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发言,讲讲本组对这篇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小组是相对固定的,每节课每组派的代表须不同。老师的任务就是将各个小组的表演衔接好,使课堂的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各个教学环节应紧凑而流畅。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及时交流,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学习小组之间也存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提出更新颖更有创见性的观点,增强集体荣誉感。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一些新颖想法与独到分析可以为老师提供新的思路,教学相长。
3、要包容不同观点,由“必须”转为“如果”
有些知识是刚性的,有固定的答案,如数学公式,不可更改。但有些知识是非刚性的,不能千篇一律,如文学欣赏。有句话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文学欣赏是因人而异的,同样是一个哈姆雷特,但每个读者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内涵理解都不尽相同,每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和别人的都不一样。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就是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强求一致,也不可能人人想法一样。所以在文学欣赏课上,引导之后还要包容。中学里对作品理解的要求是必须,必须按老师讲的去理解,到了大学就要改成如果了,学生应该自己思考:“如果……”。引导很重要,包容也很重要。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既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提倡创新,那么对学生提出的观念就要包容,哪怕对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论点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而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使学生潜在的智慧与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只有这样,文学欣赏课才可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北京出版社,2002.
[2]朱迪光.文学作品欣赏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文学欣赏 自主性 引导 创新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文学欣赏尤其如此。大学的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文学欣赏,但学生已习惯了中学老师那种统一的步调,一致的作品分析,千篇一律地重复着老师的看法,很少或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所以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
1、转变学习理念,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
传统的学习理念是学生一丝不苟地学习并牢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得有与老师相悖的看法。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整堂课都由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作为老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只有完全遵循老师思路的权利,没有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是“被学习”。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改变上述“被学习”的传统学习理念,用新的学习理念取而代之。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要确立注重实践、发展能力的质量观念,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新知识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鉴赏,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讲台让给学生,老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而不要用自己的思路去影响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2、创新教学方法,由灌输变为引导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创新教学方法,由灌输变为引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依靠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動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在作品欣赏中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分析、认识和发现,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创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引导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讲,而只是个组织者,充当主持人的角色,由学生作为主讲来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作为主讲并不是说一节课只让一位同学去讲或者让每位同学都去讲,从时间和效果上来看,分组学习比独自学习效果更好。分组学习即按座位邻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全班通读作品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到了规定时间由每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发言,讲讲本组对这篇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小组是相对固定的,每节课每组派的代表须不同。老师的任务就是将各个小组的表演衔接好,使课堂的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各个教学环节应紧凑而流畅。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及时交流,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学习小组之间也存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提出更新颖更有创见性的观点,增强集体荣誉感。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一些新颖想法与独到分析可以为老师提供新的思路,教学相长。
3、要包容不同观点,由“必须”转为“如果”
有些知识是刚性的,有固定的答案,如数学公式,不可更改。但有些知识是非刚性的,不能千篇一律,如文学欣赏。有句话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文学欣赏是因人而异的,同样是一个哈姆雷特,但每个读者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内涵理解都不尽相同,每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和别人的都不一样。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就是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强求一致,也不可能人人想法一样。所以在文学欣赏课上,引导之后还要包容。中学里对作品理解的要求是必须,必须按老师讲的去理解,到了大学就要改成如果了,学生应该自己思考:“如果……”。引导很重要,包容也很重要。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既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提倡创新,那么对学生提出的观念就要包容,哪怕对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论点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而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使学生潜在的智慧与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只有这样,文学欣赏课才可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北京出版社,2002.
[2]朱迪光.文学作品欣赏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