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实习前的模拟教学中表现欠佳,突出表现为教学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技术理论表达不清和肢体展示不到位;驾驭课堂心理素质不稳定;头脑中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给学生实习阶段造成较大障碍。近年“中教法”等实用教学方法不为权威专家看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技术动作的传授和练习,但有可取之处。笔者通过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工作中运用和调整。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实习生 教学能力
一、实习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数据统计
统计来源于西南某高校体育系,时间跨度2007年到2012年五届,人数体育专业学生计283人。存在问题表现为: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驾驭课堂的心理素质较差;成型教学模式储备不足。
(一)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
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西南地区大专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目前还开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姑且不论《中教法》《教学论》哪种教材更适应社会发展;不管是传统式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抑或是发现式、领会式、快乐式、创新式教学过程还是各类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姑且不论实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体采取哪种教学过程和模式,单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角度来看,从学生毕业后从事该专业角度进行论证,学生在尚无一息经验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头脑里保留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入门引导的借鉴还是对今后从事教学,培养教师严谨教学态度、认真钻研技术细节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正面效应。
近几年,各地相继兴起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校教师尚且与时俱进,狠抓教师技能及基本功训练,作为即将从事教学工作的实习生来说,基本功的强化练习尤为紧迫。
(二)心理素质
体育类大学生对老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不能全力完成,听课过程中师生不能达成共识,引起共鸣,沟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主动学习能力欠缺,对肢体语言的应用不能达到自动化。不适应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化,缺乏自信,怯场现象较普遍。
(三)头脑中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
再现教案的意识较差,教学模式思维模糊。微观一节课,就实习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开展时存在的问题。
1.口令及队列队形
实习生口令的发出往往不受意识控制,口令不规范,起不到整理的目的;地方院校学生方言味浓厚,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口令语带有明显地方腔,发音含糊,发令无震慑力。声音不洪亮,传播半径很小。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实习者自我约束能力差,口令与步伐动作不合拍,起动与结束步调时常变换,导致听令学生队伍混乱。
2.准备活动单调
体育课准备活动可选择性很广,根据要做的练习选择一般准备活动或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教师只喜欢借助跑步预热,通过徒手操活动各关节,变化太少,太过枯燥,没有新意。学生做起来有气无力,没有力度,动作严重变形,根本起不到锻炼或活动关节、肌肉肌腱的目的。
3.头脑里尚无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
学生初次站在课堂上,上课的程序,课堂的组织都比较混乱。不知如何去教学,不知从哪开始,感觉很茫然。
4.组织教学能力较差
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设置,准备不充分,临时划场地、准备器材,技术讲解与分解练习间的队伍调度没有预先设计,随意性较大,组织混乱。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学是双边活动,不排除个别教师的不负责任,只是简单完成任务式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另外主要还在于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问题。大学生过多注重身体练习,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肢体语言牵强附会、形神分离,亦不能完美表达;部分院校开课计划沿袭旧制,与社会发展结合密切程度差,教学的侧重点存在一定问题,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而过多注重教技术,教动作,学生不具备综合能力,没有开设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公共课。
(二)实习生不是选择哪种教学模式教学,而是还不知道如何教学的问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目前社会上口传一种说法,大学里应取消体育课,让学生自己组建运动俱乐部,自主管理、自主运动。试问,如此一来,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呢?惰性的克服是需要毅力的,必要情况下还得采取点强制性措施。
(三)学生心理普遍不成熟,不具备从大学生向一个合格教师转化的心理准备,表现的是一种自然本能的抵制,不愿接受。现在的大学生过多把时间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网聊,没有时间精力参加大型比赛,没有与活生生人交往的经验,缺乏登台锻炼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教案备的扎实程度,器材的准备,意外事件的预案,学生提问的预设,课后对教案进行及时的改进、添加等都不到位。
案例1:近几年招考教师,面试时要求写教案、讲课、说课,随机抽题,有地区出了这么一道题:投掷羽毛球。姑且不论这个题目符不符合教学要求,单就题目本身来讲,很具创新性,应聘学生乍一看还真有点手足无措,静下心来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道考察应试者知识迁移能力的题。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学生学过投掷,对铅球,标枪或是手榴弹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再与羽毛球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就会找到突破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如何从事教学,与教师的学识,思维方式方法,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2:郑某某是某高校体育系大三学生,该生身材很高大,从他身上不难看到长期从事锻炼的痕迹,进行课内实习时,先前有同学上场出错他还在小声提醒别人下一步怎么做,按说完成一节课内实习应该没问题,殊不知该同学的紧张表现得非常明显,口令混淆,示范错漏百出,甚至忘记所教动作,场上场下天壤之别,最后不得不停下调换其他学生先上,两个学生上完后复出,表现好了许多。必要的练习非常重要,简单的重复,回馈的是质的提高。
三、改进途径 (一)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充实
目前,体育类大学生普遍存在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上课只是对考试的应付,实习前应全部梳理一遍,不但能讲能写,还要与术科、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实习在即,总结几年来所学,及时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技术动作不能规范完成示范者,动作要领不能准确描述者,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无力者,都应做好相应补救。与时俱进,了解最新教学改革动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各学科融会贯通,开阔视野,活学活用,兼顾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所教习的技术动作要领,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适应角色转换,克服紧张心理
自信来源于充分的准备,此外,进行必要的角色互换的心理调整和适应练习。课内实习时,别人在课中出的错,认为都是滑稽可笑的,只有自己亲自上阵,才会感觉到什么是手足无措,什么是言不由衷,辞不达意,身不由己,当然这只是最初级感受,随着练习次数增多,多看多总结,会过渡到自然的。课内实习熟人熟面,尚且拘谨不安,面对将来实习学校陌生班级、陌生面孔如何做到波澜不惊,自如发挥,进行角色互换练习,尤为重要。
只有不断实习,同学间互练,放下所谓的自尊,不认为是任务,不拘泥于课堂,就某一动作进行讨论,某一方法、形式作区别性研究;将教学论与具体的某一学科相结合,与技术讲解和肢体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减少怯场,提前摆出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抱着不怕被实习学校前辈、学生耻笑的心理,不断改进。实习时的沟通,是传道授业,沟通的是专业知识,通过几十分钟,将所学知识厚积薄发,淋漓尽致发挥出来,而不必介怀个人的患得患失。
(三)课内实习的强化内容
1.。口令及队列队形
口令不规范,地方院校学生方言味浓厚,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口令语带有明显地方腔,发音含糊,发令无震慑力。从课内实习开始,强制自己按规范口令练习。应逐步适应使用口哨的习惯。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首先要规范自己的动作,示范正确,讲解清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2.准备活动
进行准备活动时,预热形式多样,单是跑步,就可通过速度的调节稍作变化,不用太过剧烈的球类运动也可采用,游戏类的也可以。活动关节,可以是徒手操,可以单人的,双人的,原地的,行进间的,可以借助器械类,如垫间操,肋木操,靶杆操,棍棒操等。时间都在10-15分钟左右,不论做什么,目的是使身体的各个部分趋向运动状态,强度不宜过大,更不能过于剧烈,控制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即可。
3.教学及练习过程中的组织教学
在体育课教学中,课堂组织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管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多么充分,教案写得如何完美,只有当它在课堂得以很好地实施,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实习生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组织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以致用
学生人数多少,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体育教师配备。以及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差异,男女性别及生理、心理特点的差异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教学方式的应变都起到了决定作用,这些因素也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结论
体育师范生就业的主要途径还在学校,技术动作娴熟和理论表达相统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紧张有序的课堂组织能力应该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重拾“中教法”等实用教学方法,教会实习生应该“如何组织好一节课”才是目前实习阶段的主要工作。围绕这个中心,查漏补缺,增加训练,准备各种预案,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教育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3] 潘绍伟.中学体育新课程教材教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实习生 教学能力
一、实习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数据统计
统计来源于西南某高校体育系,时间跨度2007年到2012年五届,人数体育专业学生计283人。存在问题表现为: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驾驭课堂的心理素质较差;成型教学模式储备不足。
(一)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
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西南地区大专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目前还开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姑且不论《中教法》《教学论》哪种教材更适应社会发展;不管是传统式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抑或是发现式、领会式、快乐式、创新式教学过程还是各类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姑且不论实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体采取哪种教学过程和模式,单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角度来看,从学生毕业后从事该专业角度进行论证,学生在尚无一息经验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头脑里保留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入门引导的借鉴还是对今后从事教学,培养教师严谨教学态度、认真钻研技术细节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正面效应。
近几年,各地相继兴起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校教师尚且与时俱进,狠抓教师技能及基本功训练,作为即将从事教学工作的实习生来说,基本功的强化练习尤为紧迫。
(二)心理素质
体育类大学生对老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不能全力完成,听课过程中师生不能达成共识,引起共鸣,沟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主动学习能力欠缺,对肢体语言的应用不能达到自动化。不适应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化,缺乏自信,怯场现象较普遍。
(三)头脑中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
再现教案的意识较差,教学模式思维模糊。微观一节课,就实习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开展时存在的问题。
1.口令及队列队形
实习生口令的发出往往不受意识控制,口令不规范,起不到整理的目的;地方院校学生方言味浓厚,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口令语带有明显地方腔,发音含糊,发令无震慑力。声音不洪亮,传播半径很小。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实习者自我约束能力差,口令与步伐动作不合拍,起动与结束步调时常变换,导致听令学生队伍混乱。
2.准备活动单调
体育课准备活动可选择性很广,根据要做的练习选择一般准备活动或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教师只喜欢借助跑步预热,通过徒手操活动各关节,变化太少,太过枯燥,没有新意。学生做起来有气无力,没有力度,动作严重变形,根本起不到锻炼或活动关节、肌肉肌腱的目的。
3.头脑里尚无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
学生初次站在课堂上,上课的程序,课堂的组织都比较混乱。不知如何去教学,不知从哪开始,感觉很茫然。
4.组织教学能力较差
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设置,准备不充分,临时划场地、准备器材,技术讲解与分解练习间的队伍调度没有预先设计,随意性较大,组织混乱。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学是双边活动,不排除个别教师的不负责任,只是简单完成任务式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另外主要还在于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问题。大学生过多注重身体练习,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肢体语言牵强附会、形神分离,亦不能完美表达;部分院校开课计划沿袭旧制,与社会发展结合密切程度差,教学的侧重点存在一定问题,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而过多注重教技术,教动作,学生不具备综合能力,没有开设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公共课。
(二)实习生不是选择哪种教学模式教学,而是还不知道如何教学的问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目前社会上口传一种说法,大学里应取消体育课,让学生自己组建运动俱乐部,自主管理、自主运动。试问,如此一来,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呢?惰性的克服是需要毅力的,必要情况下还得采取点强制性措施。
(三)学生心理普遍不成熟,不具备从大学生向一个合格教师转化的心理准备,表现的是一种自然本能的抵制,不愿接受。现在的大学生过多把时间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网聊,没有时间精力参加大型比赛,没有与活生生人交往的经验,缺乏登台锻炼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教案备的扎实程度,器材的准备,意外事件的预案,学生提问的预设,课后对教案进行及时的改进、添加等都不到位。
案例1:近几年招考教师,面试时要求写教案、讲课、说课,随机抽题,有地区出了这么一道题:投掷羽毛球。姑且不论这个题目符不符合教学要求,单就题目本身来讲,很具创新性,应聘学生乍一看还真有点手足无措,静下心来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道考察应试者知识迁移能力的题。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学生学过投掷,对铅球,标枪或是手榴弹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再与羽毛球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就会找到突破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如何从事教学,与教师的学识,思维方式方法,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2:郑某某是某高校体育系大三学生,该生身材很高大,从他身上不难看到长期从事锻炼的痕迹,进行课内实习时,先前有同学上场出错他还在小声提醒别人下一步怎么做,按说完成一节课内实习应该没问题,殊不知该同学的紧张表现得非常明显,口令混淆,示范错漏百出,甚至忘记所教动作,场上场下天壤之别,最后不得不停下调换其他学生先上,两个学生上完后复出,表现好了许多。必要的练习非常重要,简单的重复,回馈的是质的提高。
三、改进途径 (一)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充实
目前,体育类大学生普遍存在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上课只是对考试的应付,实习前应全部梳理一遍,不但能讲能写,还要与术科、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实习在即,总结几年来所学,及时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技术动作不能规范完成示范者,动作要领不能准确描述者,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无力者,都应做好相应补救。与时俱进,了解最新教学改革动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各学科融会贯通,开阔视野,活学活用,兼顾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所教习的技术动作要领,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适应角色转换,克服紧张心理
自信来源于充分的准备,此外,进行必要的角色互换的心理调整和适应练习。课内实习时,别人在课中出的错,认为都是滑稽可笑的,只有自己亲自上阵,才会感觉到什么是手足无措,什么是言不由衷,辞不达意,身不由己,当然这只是最初级感受,随着练习次数增多,多看多总结,会过渡到自然的。课内实习熟人熟面,尚且拘谨不安,面对将来实习学校陌生班级、陌生面孔如何做到波澜不惊,自如发挥,进行角色互换练习,尤为重要。
只有不断实习,同学间互练,放下所谓的自尊,不认为是任务,不拘泥于课堂,就某一动作进行讨论,某一方法、形式作区别性研究;将教学论与具体的某一学科相结合,与技术讲解和肢体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减少怯场,提前摆出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抱着不怕被实习学校前辈、学生耻笑的心理,不断改进。实习时的沟通,是传道授业,沟通的是专业知识,通过几十分钟,将所学知识厚积薄发,淋漓尽致发挥出来,而不必介怀个人的患得患失。
(三)课内实习的强化内容
1.。口令及队列队形
口令不规范,地方院校学生方言味浓厚,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口令语带有明显地方腔,发音含糊,发令无震慑力。从课内实习开始,强制自己按规范口令练习。应逐步适应使用口哨的习惯。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首先要规范自己的动作,示范正确,讲解清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2.准备活动
进行准备活动时,预热形式多样,单是跑步,就可通过速度的调节稍作变化,不用太过剧烈的球类运动也可采用,游戏类的也可以。活动关节,可以是徒手操,可以单人的,双人的,原地的,行进间的,可以借助器械类,如垫间操,肋木操,靶杆操,棍棒操等。时间都在10-15分钟左右,不论做什么,目的是使身体的各个部分趋向运动状态,强度不宜过大,更不能过于剧烈,控制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即可。
3.教学及练习过程中的组织教学
在体育课教学中,课堂组织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管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多么充分,教案写得如何完美,只有当它在课堂得以很好地实施,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实习生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组织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以致用
学生人数多少,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体育教师配备。以及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差异,男女性别及生理、心理特点的差异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教学方式的应变都起到了决定作用,这些因素也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结论
体育师范生就业的主要途径还在学校,技术动作娴熟和理论表达相统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紧张有序的课堂组织能力应该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重拾“中教法”等实用教学方法,教会实习生应该“如何组织好一节课”才是目前实习阶段的主要工作。围绕这个中心,查漏补缺,增加训练,准备各种预案,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教育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3] 潘绍伟.中学体育新课程教材教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