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7年水稻褐飞虱重发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d198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2005~2007年东台市水稻褐飞虱发生概况,并对其重发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虫情监测、改进防治技术、加快科研开发的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褐飞虱;发生概况;重发原因;防治对策;江苏东台;2005~2007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9-0092-02
  
  近年来,水稻褐飞虱在我省连年重发,尤其是2005年,部分地区由于防治不力,水稻严重“冒穿”瘫倒,损失十分惨重。2005~2007年褐飞虱在我市也连续3年大发生,经过全市广大干群艰苦努力,夺得了灭虫保产战役的全胜。
  
  1发生概况
  
  2005年,褐飞虱在本地发生特点:五(2)代、六(3)代(以下简称2代、3代)零星发生,七(4)代(以下简称4代)严重发生,全年灯下累计诱虫717头,居1990年以来第3位。7月1日田间始见成虫,9月中旬出现成虫迁入高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田间若虫数量急剧增加,4代若虫高峰期普查,未治田中西部稻区虫量2.73万头/百穴,严重田块高达6万头/百穴以上,9月下旬水稻出现“冒穿”,全市水稻最终“冒穿”瘫倒面积60hm2,减产稻谷965t。
  2006年,褐飞虱2代普遍见虫,3代轻发生,4代特大发生。全年灯下累计诱虫7 356头,为2005年同期虫量的10.3倍,居1990年以来第1位,其中,以8月30日4代成虫第1峰最大,峰日虫量高达2 392头,单日灯下诱虫数量历史罕见。田间7月2日普遍查见成虫,2代若虫高峰期虫量稳定在10头/百穴以下;3代若虫高峰期平均虫量77.5头/百穴,高的达675头/百穴;4代若虫高峰期未治田平均虫量3.98万头/百穴,高的达10万头/百穴以上。由于防治主动,效果良好,大面积水稻受害轻微,未发生“冒穿”瘫倒现象。
  2007年,褐飞虱2代、3代轻发生,4代中等偏重,部分田块大发生。全年先后出现7月下旬(3代)和8月下旬(4代)2个明显的迁入峰,迁入期早于2005年,略迟于2006年,数量消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后期集中大量迁入的现象,全年灯下累计诱虫771头,居1990年以来第2位,接近或略多于2005年,明显少于2006年。7月8日田间始见成虫,见虫田率比2006年低27.08个百分点。若虫高峰期普查,2代虫量5头/百穴以下;3代平均虫量12.1头/百穴,高的94头/百穴;4代未治田平均虫量1.63万头/百穴,高的4万头/百穴以上。由于防治及时,未发生“冒穿”瘫倒现象。
  
  2原因分析
  
  2.1气候对褐飞虱迁入、繁殖和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气候对褐飞虱的迁入和繁殖具有直接影响,6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降雨、台风等强下沉气流天气有利于迁入,7~8月份的凉夏气候以及9月份的暖秋气候有利于其繁殖为害。
  2005年,9月中下旬本地雨水偏多,气温偏高,平均气温23.6℃,比常年高2.1℃,降雨量120.6mm,比常年多78.7 mm,适宜的气候环境促进了褐飞虱的不断迁入和大量繁殖。田间调查,从9月15日至10月5日,田间成虫持续不断,迁入盛期长达20d,成虫量西部稻区一直稳定在80~100头/百穴,沿海稻区600~800头/百穴。褐飞虱迁入后,又遇到了多年不遇的暖秋气候,褐飞虱大量繁殖。据分析,本市4代褐飞虱实际增殖倍数达115.3倍,田间若虫不断孵化,虫量持续增加,虫态虫龄复杂,防治难度极大,从而导致了褐飞虱的严重发生为害。
  2006年,7月份长时间阴雨天气,促进了2代褐飞虱大量迁入,灯下虫量、田间查见率和百穴虫量均大大超过往年;8~9月份雨水并不多,但8月30日至9月5日连续7d的阴雨天气,形成了持续的大范围下沉气流,促成了4代褐飞虱铺天盖地而来。9月上旬调查,田间成虫量中西部稻区200~300头/百穴,沿海稻区600~800头/百穴,为2005年同期的3~5倍。但是,由于9月上中旬本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仅20.2℃,比常年低3.33℃,雨日13d,比常年多4.8d,褐飞虱卵、虫发育进程明显减慢,田间虫龄持续偏低。9月底调查,褐飞虱3龄以上若虫比例仅占总虫量3.43%,害虫对水稻的危害性明显不及往年,低温阴雨不同程度地制约了4代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2007年,7月份雨日19d,降雨量447.4mm,分别比常年多4.4d和285.3mm,长时间连阴雨天气形成持续的下沉气流,促进了过境褐飞虱的大量迁入。但7月下旬至8月下旬3代褐飞虱发生期间,我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8月份平均气温28.1℃,比常年高1.4℃,雨日9d,降雨量82.3mm,分别比常年少7.0d和少84.5mm,夏季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褐飞虱的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下旬4代褐飞虱发生期间,气温明显偏高,9月份平均气温23.0℃,比常年高0.6℃,暖秋的气候促进了褐飞虱生存和繁殖。
  
  2.2水稻成熟期推迟,促成了褐飞虱在本地的加代发生
  褐飞虱在我市已多年没有大发生,历史上最近的一个重发年是1991年,那时,水稻以杂交中籼稻当家,9月底成熟收获,褐飞虱只发生3代,不发生第4代;一般年份9月上中旬用敌敌畏毒土熏蒸防治3代褐飞虱以后,稻田已不再用药。然而,随着优质稻米需求的不断扩大,中晚熟粳稻品种全面取代杂交中籼稻,加之轻型栽培技术的应用,以及近年来从综合治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要求出发,对水稻播种与移栽时间又进行了适当调整,10月中旬水稻才成熟收获,比往年推迟了近20d,为4代褐飞虱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寄主环境。
  2.3害虫抗药性上升,是造成褐飞虱严重为害水稻的重要原因
  2005年,南京农业大学沈晋良教授测定,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高达475倍。2006年本站试验,用吡虫啉纯品75g/hm2、90g/hm2防治褐飞虱1~2龄若虫,药后7d防治效果仅有62.75%、68.77%,在用药量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5~6倍情况下,防治效果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05年褐飞虱特大发生情况下,大面积使用吡虫啉未能起到应有的治虫效果,导致水稻严重受害减产。2006年和2007年,通过调整药剂配方,改进防治技术,彻底扭转了防治中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控制了褐飞虱发生为害,大面积水稻生产达到了有虫无害的防治目标。
  2.4思想认识不足,防治行动不力,是导致水稻严重受害的关键
  由于褐飞虱已多年没有大发生,加之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主要病虫连年重发,冲淡了人们对褐飞虱危害性的认识。2005年褐飞虱突然大量发生后,多数农户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行动迟缓,措施不力,有的用药不对路,或用水量不足,或施药质量不高,有的用药前田间不上水,用药后不能保持水层,还有的农户存有侥幸过关、惜工惜本思想,少治漏治,导致褐飞虱严重为害。2006年、2007年褐飞虱同样大发生,但最终危害损失明显轻于2005年,主要是各方面对褐飞虱的危害性都有了足够认识,广大农户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行动迅速,措施扎实,从而取得了防治战役的全胜。
  
  3防治对策
  
  3.1加强虫情监测
  病虫测报是治虫控害的基础,为了全面抓好大面积防治工作,虫情监测与预报工作必须在时效性、准确性上有所突破。一要加强系统监测。通过灯诱、查虫、查卵等方式,系统掌握褐飞虱迁入、繁殖和发展动态,力求虫情及时、准确可靠。二要扩大普查范围。褐飞虱的迁入分布在地区间、田块间差异极大,因此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要不断扩大普查范围,增加普查频率,才能全面掌握虫情,作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指导。三要强化抗性监测。褐飞虱对吡虫啉极高的抗药性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但由于我们过去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导致了防治工作的被动,目前,各地都在大量使用毒死蜱、噻嗪酮、氟虫腈等药剂,药剂的选择压力很大,褐飞虱对这类药剂的抗性发展趋势如何,将是今后防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潜在危险,因此必须强化害虫抗药性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抗性问题。
  3.2改进防治技术
  在准确掌握害虫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坚持“治上压下”的防治策略,及时开展防治工作。一要更换药剂品种。应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大力推广毒死蜱、噻嗪酮、氟虫腈等速效与持效药剂混用技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注重药剂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性产生。本站试验,用40.7%毒死蜱1 500mL/hm2,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750g/hm2或5%氟虫腈悬浮剂450mL/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2.92%和98.78%。二要调整用药适期。首次用药应掌握在褐飞虱卵孵高峰期进行,发挥药剂的速效和持效控制作用,首次用药后10~15d要及时用好第2次药,巩固前期防治效果。三要改进用药方法。3代、4代褐飞虱发生期间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田间群体较大,常规喷雾难以将药液喷到褐飞虱集中活动的植株中下部,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在3代、4代褐飞虱防治上,要全面改用打喷枪(卸下喷杆,调小开关,对准植株中下直接喷洒)的施药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防治,努力提高施药质量,用药前田间要上足水,用药后要保持水层3d以上,保证防治效果。
  3.3加快科研开发
  国内外研究证明,近半个世纪以来,褐飞虱先后对大量的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中常用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近几年,褐飞虱又对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抗性,对噻嗪酮的敏感性也开始下降。从目前现状看,具有替代潜力的药品资源并不多,而褐飞虱的抗性发展却相当快,因此有关科研部门必须加强对抗性褐飞虱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加快新药剂、新配方研究开发步伐,加大水稻抗虫品种引进推广力度,确保随时应对突然严重发生的病虫灾害。
  
  4参考文献
  
  [1] 邹圣龙,刘天龙.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测定[J].安徽农学通报,2007(5):139-140.
  [2] 金清.南谯区2006年褐飞虱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0):146,232.
  [3] 陈后武.如何防治水稻褐飞虱[J].安徽农学通报,2008(1):201.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了杂交中籼稻新强8号机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早播、封闭除草、巧施肥料、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新强8号;机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43-01    近年来杂交稻新强8号在天长市推广试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全生育期138d左右,手插秧平均产量9 00
摘 要 近年来,“反杀”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而每一起“反杀”案都会引发舆论的大讨论,每起反杀案的讨论都离不开正当防卫。本文以河北来源反杀案作为切入点,结合近两年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反杀案例,着重探讨在反杀案中认定正当防卫所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反杀” 正当防卫 若干问题  作者简介:王淑颖,新疆輕工职业技术学院法律事务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0.5
摘要通过对贵州不同地区木通属野生果树的样地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群落特征,为其引种驯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木通属野生果树;生境;群落;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Q949.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34-01    木通属(Akebia)是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的落叶或半常绿藤本植物。该属大部种类的根、藤和果实均作药用,果味甜可食。
摘要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化建设特色果业发展战略,包括夯实海西经济区特色果业发展的基础战略、常规果业现状拓展与升级战略、积极发展果品产业上的科技战略,以期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果业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果业;现状;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356-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中国农业应对世贸组织
摘要 阐述丹阳糯788的特征特性,并从适时播种与采用旱育秧、合理密植,注意施肥、科学管水、化控处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丹阳糯78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124-01    丹阳糯稻俗称白术,是连江丹阳本地农民祖传下来的优质晚糯品种,营养价值高,是本
摘要510g/L氟铃·毒死蜱乳油防治棉花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10g/L氟铃·毒死蜱乳油是防治棉花棉铃虫的较好药剂,对棉花安全,持效期在7d左右。建议其使用剂量1.500~1.955kg/hm2,即有效成分剂量765~1 020g/hm2,按用药量对水900L/hm2均匀喷雾。  关键词510g/L氟铃·毒死蜱乳油;棉花棉铃虫;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9;S481 .9
摘要 介绍了优质稻京福1优527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  关键词 优质稻;京福1优527;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035-01    京福1优527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新不育系京福1A与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蜀恢5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观光农业逐渐兴起。分析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原则,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的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具体规划设计,以期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园区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观光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  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12-0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庆元县有优良乡土树种98科123属212种,其中26种为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优良乡土树种,从生物学、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以供林业生产者和园林绿化单位参考。  关键词乡土树种;种类;开发利用;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239-01    优良乡土树种资源是当地经天然筛选而保留的优胜者,是构成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
摘要阐述了经济林在广西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回顾和总结了广西主要经济林树种的良种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分析并指出广西经济林良种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广西经济林良种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林;良种;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S7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204-03    广西地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