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营企业风起云涌,其间有多少猛士豪杰白手起家,带领着一个个企业、一个个品牌,在财富的天空中神奇闪现并留下耀眼的身影!而今,浪花淘尽英雄,他们大都已经雨打风吹去。“全国最为知名的厂长”步鑫生、“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马胜利、“傻子瓜子”年广久、叱咤风云的牟其中、“中国首富村”大邱庄庄主禹作敏……这些人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折戟沉沙,都像过眼烟云,现在已经很少再被人提起甚至被人记得了。
综观那一代民营企业家,鲁冠球似乎是一个特例。他创业长达47年之久,把一个当年不值一提的“公社农机厂”,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老大的万向集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以说,鲁冠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者,更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所经历的风雨,堪称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缩影。他不愧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人。
鲁冠球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也没有成体系的管理思想可供参考,完全依赖自己近半个世纪的波折之路,修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商业哲学体系。总结鲁冠球的成功,一般都离不开三个成语:远见卓识、积极进取、敢为天下先。当文化大革命左倾风潮正席卷神州大地时,他东躲西藏,偷偷开始了独特的创业之路;当众人唯恐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他破釜沉舟,先后变卖了祖父、父亲和自己的房子,将命运押在了他大胆盘下的公社小农机厂上。
从当初的4000元开始创业,到如今每年数百亿元营业额的规模,鲁冠球说,这一切都是干出来的。“我们农民过去因为穷受人歧视。后来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富起来,并且为这个社会干出点东西,才能被社会所承认。”
“地下黑工厂”被关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在上海一家工厂工作,工资微薄,他和母亲住在贫苦乡下,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鲁冠球居住的宁围乡与杭州市仅一江之隔。小时候,望着对面都市的繁华,鲁冠球的心中隐隐约约有了一种冲动和抱负:进城做一个工人。虽然离城市那么近,但他知道对于自己却十分遥远。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15岁初中毕业后,鲁冠球主动放弃了读书生涯,经人帮忙,进入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一个打铁的小学徒。3年学徒生活中,鲁冠球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倾注了很多热情,他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不久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他又“下岗”了,不得不回到他生长的萧山农村。当时的沮丧和无奈,鲁冠球至今记忆犹新。
在很多关于鲁冠球的报道中,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被普遍看做是鲁冠球创业的开始。但实际上那是他的第二次创业。
鲁冠球的第一次创业经历是在他20岁那年。
回到宁围乡下以后,鲁冠球注意到由于村里没有加工厂,平时乡亲们磨米面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镇上,很不方便。他就想,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会受到大家欢迎的,而且自己还可以赚些钱。于是,他向亲友们借贷了3000元买来了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米机,创办起一家小型米面加工厂。
在那个年代,私办工厂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虽然这是一个极其简陋粗糙的小小面粉加工厂。“那样一个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米面加工厂没敢起名字,更不敢四处宣扬。但就靠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也引来不少生意。” 鲁冠球回忆自己20岁时的经历时说。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鲁冠球的小厂就被上边发现了,当然立即被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被迫关闭,所有机器设备被强行贱卖。鲁冠球为这次创业,欠了一屁股外债。他不得不将刚过世的祖父留下的三间老房子变卖了,才还清了所有债务。
回忆起过去那段难忘的创业经历,鲁冠球感慨地告诉记者:“没有人会相信,上世纪60年代为了创业,我先后三次将祖父、父亲和我自己的房产都变卖了,六年间搬了七次家,每天东躲西藏,为的只是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艰难的原始积累
第一次创业几乎让鲁冠球倾家荡产,他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是,父母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他成了败家子的典型。不过,他也在第一次创业中找到了“感觉”,不服输的他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出现。
1969年,蛰伏多年的鲁冠球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当时,全社会“停产闹革命”,物资极度匮乏,温饱都成问题,在街上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谁家即便有一辆奢侈的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鲁冠球瞅准空子,就挂起了“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童家塘小镇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生意很受欢迎,逐渐越做越红火。
后来,宁围公社的领导找到了鲁冠球,想让他去接管“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年仅24岁的鲁冠球一口答应了。当时他不是没有犹豫,因为,这个所谓的农机修配厂,当时只是一个面积84平方米的破厂房。但他觉得这同样是机会。于是,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和准备盖房的材料,又借了4000元钱,带领6个农民,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起初,没有地方买原材料,鲁冠球就蹬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废旧钢材。在那个铁桶般的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统统都是由国家下达指标。指标之外的物品流通,都属于“非法”。好在聪明的鲁冠球有过米面厂的痛苦经历,他吸取经验,东钻西藏,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能够让农机厂活下来的缝隙——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件生产,比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等等,总之,群众需要什么,他的小厂子就做什么。
之后的10年间,鲁冠球就是靠着这小作坊式的生产,和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农机厂竟已有300工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更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等多块牌子。这一年秋天,鲁冠球将宁围万向节厂正式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这也成为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除了管理工厂,鲁冠球当时还尝试过多种经营,办起了农场、养鳗场、蛇场。总之,只要是他认为能赚钱又能做得了的营生,他都想尝试一下。
农村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后,一直想大干一场的鲁冠球觉得手更“痒”了。
1983年,鲁冠球把自家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全部拿出来作抵押,承包下萧山万向节厂。
事实证明,鲁冠球是有眼光的。承包第一年利润就超额完成了154万元,以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第一年完成承包后,政府奖励他44.9万元,他却把钱全部用在了工厂培养人才和建造乡村小学上。到1985年,鲁冠球放弃的奖励达300万元之多。他的仗义和善行令他名声大噪,1985年被评为全国新闻人物,198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
虽然这时的鲁冠球在全国已经小有名气,但民营乡镇企业要想真正在商界立足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1980年时,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得知消息后,鲁冠球立即叫上销售科长,带着满满两卡车的“钱潮牌”万向节产品赶到胶南。但大会组织者却拒绝乡镇企业入场。千辛万苦赶来却被拒之门外,销售科长一下就泄了气:“这不是瞧不起人吗?乡镇企业怎么了,难道我们是后妈生的?”同来的工作人员也提出收兵回去算了。
鲁冠球安慰大家:“不就是不让我们进去谈嘛,但没有说不准我们在外面谈。我们可以在场外摆地摊嘛。”
结果,“钱潮牌”万向节就在订货会场外的地摊上一炮走红。
此后,鲁冠球一直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钱潮牌”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逐渐占据了全国65%以上的地盘。
打造“万向帝国”
上世纪70年代,万向集团实现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万元;80年代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万元;90年代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这就是鲁冠球著名的“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理论来源。据此,鲁冠球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万向计划到2009年力争日创利润10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00万”,从而继续实现他的理论目标。
1984年春,万向的产品在广交会上得到了外商的青睐。美国派莱克斯公司定购3万套万向节。这一订单在当时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第一单”。紧接着,美国舍勒公司也与万向签订协议:5年内每年至少20万套。舍勒公司是始创于1923年的美国汽车配件巨子,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万向节专利。
1990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万向集团正式成立,鲁冠球成为万向集团的法人代表。
1994年1月10日,这是令鲁冠球终生难忘的日子。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了。7年前,就是因为万向是一家乡镇企业而被有关部门无情地拒绝股票发行。而今鲁冠球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万向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万向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动作开始密集起来。继2001年拿到承德露露26%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之后,万向又一口气相继收购或参股了中色股份、航民股份、兔宝宝等,与其相关的上市公司已达到10家左右。据媒体报道,万向集团旗下的“中国汽车网”也正积极筹备上市。
与此同时,万向还进军金融业。先是于2002年出资数亿元组建了浙江省第一家财务公司;2004年,万向花费1.2亿元投资首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保险公司;同年,参股浙江省商业银行,以持股10.34%并列为第一大股东;随后,鲁冠球之子鲁伟鼎又重组了浙江省工商信托;加上之前的万向租赁、万向期货和通联资本,万向拥有了多个金融企业。由此,万向集团所搭建的专业化金融投资平台,陆续形成一个“万向系”,并逐渐成为万向集团在产业经营方面最强有力的助推器。
2007年7月8日,是万向创立38周年。当天,万向集团宣布完成其史上最大一桩海外购并案:出资2500万美元成为美国AI公司的最大股东。这意味着,鲁冠球一手开创的万向,真正成为了一家跨国公司。10月31日,万向又拿到了朝鲜最大铜矿15年开发期51%的股权。此外,万向系的投资还涉及金融、新能源、资源等数十个行业,其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了400亿元。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是如何掌控这一庞大的资本帝国的?回首自己的创业往事,鲁冠球用一句话概括:“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只要你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件事情,当别人工作5天,而你365天都不休息,别人在过年,而你还在接着干,那么你一定能成功,这就是我的成功秘诀。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地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干,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20亿投资农业
40多年前,鲁冠球在钱塘江的荒滩上开始创业。今天,他并没有忘记依然生活在这片荒滩上的人民。他从田野走向世界,又从世界飞回田野,用工业赚来的钱投入农业发展。短短几年间,鲁冠球组建了万向三农集团,大踏步控股参股农业上市公司,还组建先进的远洋渔业船队,带领近海几千渔民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开辟远洋捕捞基地。
目前,万向集团累计投资农业产业已经超过20亿元人民币,涉农员工9000多人,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
面对成绩,鲁冠球充满自豪:“世界上历来就是富人赚穷人的钱,现在我们要倒过来,穷人要赚富人的钱。我还要把外国人的钱赚回来,反哺中国的农业。”“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大变样了,但离真正的富裕生活还有很长的距离。农业是中国的基础,只有农民富起来了,我们才能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鲁冠球毫无避讳地说:“投资农业也要赚钱,因为凡是不能赚钱的东西都不能做。如果投资农业不能赚钱,那这项事业怎么做?怎么才能推进?但我们投资农业产业是让农民和我们一起赚到更多的钱,共同富裕。”
这就是鲁冠球的境界。根据胡润2007年中国慈善榜,鲁冠球及其家族2003年到2007年间共向教育、扶贫等慈善事业捐赠善款达到2760万元。
“常青树”仍有大梦想
如今,万向已经发展为一家年营业额数百亿元的“大象”级企业。这个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鲁冠球之后,谁来掌舵?这些问题自然被人问及。面对令民营企业家普遍头疼的接班人问题,年逾花甲的鲁冠球也有自己的见解。
鲁冠球唯一的儿子——今年36岁的鲁伟鼎在去年年底刚刚递补为中国共青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94年,时年23岁的鲁伟鼎便已经正式出任万向集团总裁,负责万向集团的日常经营。
如今,在万向的经营操作中,鲁伟鼎讲速度、有闯劲,冲在第一线;鲁冠球则经常往后拉一拉,严格地掌控着企业的安全系数。
“现在在万向我只做两件事,一是大方向,在大方向规划之内的事容易通过,规划之外的项目就要多进行研究分析,要慢一点;二是选人才,因为选择好的人才,可以带来一个成功的项目。定好了方向,选对了人才,其他的都交给他们年轻人去做了。”对于自己的平稳交接,鲁冠球显得很满意。
“对于接班人,我现在选好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力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员出来,只要能够把企业搞得更好,能够为农民多增加收入,为农村富裕做出贡献的,我可能会要调一个,这个是可以改变的。”鲁冠球并不像某些企业家那样避讳谈接班人的问题。“我现在不仅要培养伟鼎,除了他,我还在培养一个两万多人的万向团队,他们都是万向的接班人。”鲁冠球坚定地说。
梦想对于很多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和过去时联系在一起的名词。但鲁冠球却还有一个大梦想:有朝一日看到“万向制造”的汽车。
其实,多年来鲁冠球一直在为自己的汽车梦不懈努力着。2005年,酝酿已久的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鲁冠球的万向集团以3.99%的持股量,成为广汽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而广汽集团也表示,在全面结合本行业面临的竞争和发展战略后,最终选择了全国汽车零部件龙头——万向集团。
鲁冠球笑谈,“万向”现在还差一点,如果多了一点就是“方向”了。“我一直在为这一点努力着,但确实很难。”
如今,稳坐中军帐的鲁冠球正谋划着一个更大的梦想——把万向的一些高新产业带到美国上市。这或许是他在资本本性驱使下,所梦想的真正海外资本运作本土化的开始。
如果从打通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本市场的通道来看,鲁冠球其实已经是国内民营企业家中的先行者。对鲁冠球来说,财富排行榜只不过是社会对万向的又一次认可。39年来,万向潜心经营,荣誉也纷至沓来,一切看似水到渠成的事情,对鲁冠球而言则是他永不放弃、永不满足精神的最好回报。(编辑/若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