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上村地坑窑院,又称“庙上村天井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黄土塬上,它是黄土高原地域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是研究豫西地区民情、民俗、民生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只闻人欢马叫,不见村舍房屋”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其历史渊源深厚,地域特色明显,2012年庙上村被授予“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庙上村地坑窑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天井窑院”的外观结构
天井窑院的方形大坑叫天井,当地人称“天井”为坑,故称为“天井窑院”。窑院以地坑为院,窑为居室,人们根据预先确定的位置、朝向,在深厚的黄土层上,挖一个深约6-8米的长方形成正方形大坑,然后再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院中主要居住的空間是窑洞,通向地面的通道叫门洞,收集雨水和污水的旱井叫渗井,露在外面的窑洞墙壁叫作“窑脸”,凸出地面的砖瓦结构叫拦马墙。
俗话说,山有去脉,水有流向,土有层次纹路。人的居住环境只有与山脉、水势、地气相和谐,才能体现最高级的生态美、自然美,这也就是我国古代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地坑院的建造非常符合这种智慧理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站在院内,抬头看天空,天似穹窿,笼罩着方方的地坑院,再看看每一孔窑洞的外观造型,上部是圆拱形,下方端直,“天圆地方”的概念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让人回味无穷。
二、“天井窑院”的建造讲究
天井窑院是乡土民居,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建造十分讲究。动土之前,要先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地看院,定方位,俗称“方院子”。根据预先确定好的位置、朝向确定宅子的类型,然后量大小,下线定柱,择吉日动土。根据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可分为四个类型,即“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
窑院在建造过程中也有很多规矩,窑洞孔数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窑洞里边一般都建火炕,选择盘炕的日期要带“七”,炕的尺寸长短也要带“七”,比如“长六尺七寸、宽四尺七寸”等,因“七”与“妻”同音,有“夫妻同炕,偕老百年”的意思。门洞的建造也有讲究,不能有“漏财门”,也就是门洞不能直对着大路,必须要有弯度,而且应往里弯,不能往外弯。
三、“天井窑院”的院落格局
庙上村的天井窑院多为西兑宅,也就是坐西向东,西面居中为主窑。主窑比其他窑洞都宽大,高九尺五寸,宽九尺,俗称“九五窑”。主窑一般是一门三窗,主要用来祭祖、议事、会客,院子里的其他窑洞都是一门两窗或一门一窗。主窑的左边为上角窑,家庭长辈居住;右为下角窑,生火做饭窑;上北窑长子居住,下北窑次子居住;下南窑是五鬼窑,用来喂养牲口;下院东窑是下主窑,主要用途是储藏粮食;东南角为厕所窑.东北角为门道窑。
在天井窑院的窑洞里,大多每个窑都有一个通往地面的洞,叫“马眼”,它主要是用来通风换气,或者在窑顶地面打场、晒粮食时,收获的粮食可以直接通过马眼流入屋内。窑院一般都是在门洞的拐角一旁打一眼水井取水,供人畜使用。每个院子的中间,都有一口“渗井”,它就是天井窑院的排水系统,其深度和院子深度相同,一般深6-8米,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它渗到地下。
四、“天井窑院”的栽树民俗
天井窑院的“见树不见村”,栽树也很有讲究。一讲方位,二讲树种。树不能栽在院子的正中间,因为地坑院是方的,它的形状和“木”联系起来,也有“困”的寓意,所以栽树的方位在东北角。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这是说桑树不能栽,因为“桑”是“丧”的谐音;柳枝多插在坟头,有不祥的寓意;杨树叶子稠密,刮风时会发出“哗哗”的响声,故称为“鬼拍手”。
窑院大多栽种梨树、苹果树、枣树、石榴树,梨与利相通,象征着“大吉大利”,苹与平相通,意味着“平平安安”,枣树就象征着“早生贵子”,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 “人丁兴旺”。总的来说,窑院四季皆有景,风光大不同,春季花香芬芳、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季硕果累累、景色宜人,冬季银装素裹、黄塬冰封。
五、“天井窑院”的建筑成因
塬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十分典型的地貌,庙上地坑窑院位于陕州三大塬区的西张村塬,四周陡峭,顶上平坦,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豫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平面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且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总的来说,天井窑院深藏于大地之中,和大地融为一体,具有防震、防盗、防火、防风效果,不仅坚固耐用、节省资金,而且结构简单,使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地人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而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也深受陕塬人民的喜爱,人称“天然空调,恒温居室”。
一、“天井窑院”的外观结构
天井窑院的方形大坑叫天井,当地人称“天井”为坑,故称为“天井窑院”。窑院以地坑为院,窑为居室,人们根据预先确定的位置、朝向,在深厚的黄土层上,挖一个深约6-8米的长方形成正方形大坑,然后再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院中主要居住的空間是窑洞,通向地面的通道叫门洞,收集雨水和污水的旱井叫渗井,露在外面的窑洞墙壁叫作“窑脸”,凸出地面的砖瓦结构叫拦马墙。
俗话说,山有去脉,水有流向,土有层次纹路。人的居住环境只有与山脉、水势、地气相和谐,才能体现最高级的生态美、自然美,这也就是我国古代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地坑院的建造非常符合这种智慧理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站在院内,抬头看天空,天似穹窿,笼罩着方方的地坑院,再看看每一孔窑洞的外观造型,上部是圆拱形,下方端直,“天圆地方”的概念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让人回味无穷。
二、“天井窑院”的建造讲究
天井窑院是乡土民居,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建造十分讲究。动土之前,要先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地看院,定方位,俗称“方院子”。根据预先确定好的位置、朝向确定宅子的类型,然后量大小,下线定柱,择吉日动土。根据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可分为四个类型,即“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
窑院在建造过程中也有很多规矩,窑洞孔数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窑洞里边一般都建火炕,选择盘炕的日期要带“七”,炕的尺寸长短也要带“七”,比如“长六尺七寸、宽四尺七寸”等,因“七”与“妻”同音,有“夫妻同炕,偕老百年”的意思。门洞的建造也有讲究,不能有“漏财门”,也就是门洞不能直对着大路,必须要有弯度,而且应往里弯,不能往外弯。
三、“天井窑院”的院落格局
庙上村的天井窑院多为西兑宅,也就是坐西向东,西面居中为主窑。主窑比其他窑洞都宽大,高九尺五寸,宽九尺,俗称“九五窑”。主窑一般是一门三窗,主要用来祭祖、议事、会客,院子里的其他窑洞都是一门两窗或一门一窗。主窑的左边为上角窑,家庭长辈居住;右为下角窑,生火做饭窑;上北窑长子居住,下北窑次子居住;下南窑是五鬼窑,用来喂养牲口;下院东窑是下主窑,主要用途是储藏粮食;东南角为厕所窑.东北角为门道窑。
在天井窑院的窑洞里,大多每个窑都有一个通往地面的洞,叫“马眼”,它主要是用来通风换气,或者在窑顶地面打场、晒粮食时,收获的粮食可以直接通过马眼流入屋内。窑院一般都是在门洞的拐角一旁打一眼水井取水,供人畜使用。每个院子的中间,都有一口“渗井”,它就是天井窑院的排水系统,其深度和院子深度相同,一般深6-8米,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它渗到地下。
四、“天井窑院”的栽树民俗
天井窑院的“见树不见村”,栽树也很有讲究。一讲方位,二讲树种。树不能栽在院子的正中间,因为地坑院是方的,它的形状和“木”联系起来,也有“困”的寓意,所以栽树的方位在东北角。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这是说桑树不能栽,因为“桑”是“丧”的谐音;柳枝多插在坟头,有不祥的寓意;杨树叶子稠密,刮风时会发出“哗哗”的响声,故称为“鬼拍手”。
窑院大多栽种梨树、苹果树、枣树、石榴树,梨与利相通,象征着“大吉大利”,苹与平相通,意味着“平平安安”,枣树就象征着“早生贵子”,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 “人丁兴旺”。总的来说,窑院四季皆有景,风光大不同,春季花香芬芳、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季硕果累累、景色宜人,冬季银装素裹、黄塬冰封。
五、“天井窑院”的建筑成因
塬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十分典型的地貌,庙上地坑窑院位于陕州三大塬区的西张村塬,四周陡峭,顶上平坦,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豫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平面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且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总的来说,天井窑院深藏于大地之中,和大地融为一体,具有防震、防盗、防火、防风效果,不仅坚固耐用、节省资金,而且结构简单,使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地人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而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也深受陕塬人民的喜爱,人称“天然空调,恒温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