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从乐学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想象能力、拓展能力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创新素质 培养 全新理念 构筑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思品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教改的新要求,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学能力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品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突破课本束缚,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思品”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思品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局限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例如:八年级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并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于学生们的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四、锻炼发散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
五、探索开放试题,培养拓展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开放型试题要求思品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新課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3]研究性学习概论.
关键词: 创新素质 培养 全新理念 构筑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思品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教改的新要求,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学能力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品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突破课本束缚,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思品”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思品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局限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例如:八年级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并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于学生们的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四、锻炼发散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
五、探索开放试题,培养拓展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开放型试题要求思品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新課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3]研究性学习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