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2228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背诵”这一传统的学习经验。本文拟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一、激发兴趣,调动记忆潜能
  1.努力使课堂活起来
  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怕你,而是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学识,喜欢你的为人,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教的内容。对于喜欢的东西,自然就会记住。所以,千万不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刻板的、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一定要努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老师自己充满对课文的热爱,当你自己充满感情地对待所教学的内容,你的激情就会感染学生。我记得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认真朗诵了十多遍,跟磁带学了许多次,走进课堂时,我尽其所能,深情朗诵给学生听。结果,我没有布置背诵,学生中大多数人已经会背诵了,在学校集体汇演时,还有以前我教的同学登台表演朗诵这首诗。
  2.努力让方式多样化
  背诵是一项很少情趣的活儿,要使我们的学生避免枯燥、单调的感觉,就要使背诵的方式多样化。比如相互检查、小组比赛、男女生对抗、背诵接龙等背诵形式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所记忆的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记忆方法,如特征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来增强记忆的效果。
  3.努力叫成功经常在
  背诵记忆是一项辛苦的活儿,而且如果所记诵的内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就更加辛苦。为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成功愉悦的刺激,会使学生乐于参加背诵记忆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开展背诵比赛,并给予少量的物质奖励。还可以培养学生随时记忆的好习惯,教给学生背诵的技巧,让学生提高记忆的技能,提高记忆的质量。文科学习中,记忆积累肯定是十分必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得多,理解能力自会增强,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阅读理解都会上一个层次,学生的精神层次也会有所提升。
  二、加深理解,软化记忆硬度
  1.厘清结构,使脉络了然于心
  选入教材的典范诗文,在篇章结构上特点是十分明显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学生背诵起来就能事半功倍。比如背诵臧克家的《有的人》,我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弄清诗歌的层次结构再来背诵。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全诗的总起,对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的生命价值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完全相反的态度;第三部分(五至七段)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结局。诗歌结构上由总到分、前后呼应,二、三、四段和五、六、七段一一对应;内容上运用对比,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对比烘托。结果背诵只用了五分钟就全部完成。
  2.抓住重点,使精华了然于心
  每篇要求背诵的课文,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都有一些传承千古的名句。抓住了精华,就带动了全文,实际上这些名句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并且功利一点说,考试也就考这些东西。比如背《晏子使楚》,其实重点就是要记住晏子的那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再如背诵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须记住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最须掌握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相互交流,提高记忆能力
  1.跨班级,跨年级,开展校内交流
  学校里各个班级有学习互助小组,各个教研组、年级备课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兴趣小组,体艺“2 1”活动也有若干活动组,另外各个团队组织也建有活动社团。学校里各个社团里均活跃着学习的能手、背诵的高手。将上述资源很好地整合,一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谁都知道“一加一大于二”这个简单的道理。只是需要我们设计者多动一些脑筋,同时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权利。沙龙是校园里新兴的聚会形式,在确定派对主题时,将即兴表达中记忆背诵的成分做一些量的要求,是对文科学习的一种推动。“英语角”,“团队小记者采访日”,“文学社”,这些活动其实都可以推动背诵活动的开展。
  2.多学科,多体系,实现优势互补
  每个学科都有一些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尤其是文科各个学科都有很大的记忆的量。思品课要树立正确的观点,要正确理解法律的常识;历史课要清楚重要史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要掌握历史大事件中的重要政策文献;英语课要记住生词,要熟练使用重要的语法……我们语文的记忆背诵,应该指导学生有机吸收其它学科的记忆方法,实现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学校里由各个社团组织的联谊活动,应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增强知识性,将各个学科中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穿插结合起来,还能够使我们的文艺活动的文化含量得到提增。想想看,一组同学登台朗诵《醉翁亭记》,一组同学合唱《水调歌头》,还有一组同学长背圆周率……这样的场面多壮观啊!有男生深情款款地朗诵《再别康桥》,有女生激情满怀地配乐朗诵朱自清的《春》,这样的场面多感人。
  笔者长期站在三尺讲台上,对于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记忆背诵多有思考,限于水平,仅能做上述表达,当然也只是一些做法而已,诚恳希望就教于方家!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陈集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价值  高中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联系比较紧密,它们之间是相互合作的,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倾吐自己掌握的知识。一个人吸收了多少知识才能相应地倾吐出多少知识,没有知识的吸收是无法倾吐出内容的。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高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写作,在阅读时也能以将写作作为指导目标,提高写作水平。  1.
[教学目标]  1.从格斯拉做皮靴的过程、对待职业的态度、对待大公司的态度等方面分析其形象。  2.通过对格斯拉形象的分析,提炼“工匠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题  一、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鬈曲 一丬 趿拉 赊账 褶皱 撇开  二、思考  1.格斯拉做的皮靴有什么特点?试从外观、穿后的感觉、使用寿命等方面加以分析。  2.格斯拉制作的皮靴堪称完美,他是如何确保皮靴品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最为苦恼的事情不是自己积累素材不够勤奋刻苦,而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无法有效使用。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学生阅读的时间投入并不比其他人多,但在使用写作素材时常常游刃有余。显然,对写作素材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整理和记忆层面,而是要充分发挥灵活性思维品质的作用,努力挖掘积累素材的生长点,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一、多向转换: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对单一素材进行广度探索  灵活性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笔者常常发现到了高三,还有学生对所谓倒装句、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近乎一窍不通。笔者在跟这些高三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基本上都是在高一的文言文学习中出现了问题,高一的一知半解的问题遗留到了高三。所以趁着今年又循环到高一,笔者下决心在高一起始阶段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经过教学上的探索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笔者觉得应该让语法知识成为文言文学习的助推器。学生掌握好相应的基本语法知识,往往在
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便是新课程改革学科整合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而《中小
重要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求其科学与客观,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文章阐述了“精准时代”的“精准”要素,论述了重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