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是我国著名的蓝染之乡、棉产之乡、土布之乡。岁月更替,历史变迁,男耕女织,“家家习为恒业”,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称。本文将从南通土布产品开发的现状、南通土布产品开发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及南通土布产品开发的对策方面来具体阐述。
南通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海汇集处,古时候叫做“通州”,滨江临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适宜生产棉花。南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南通独特丰厚的江海文化历史底蕴。南通土布以当地天然原棉为基础材料,以手纺手织为其产品主要特征,纺纱、摇筒、染色、牵经、络纬、穿综、嵌筘以及投梭织造等工序都保留原始的方法,制成的土布粗厚牢实,弹性好,柔软度佳,健康环保,品质上乘,具有朴质粗犷的肌理美感。南通土布图案表现方式集合了点线面的构成元素,图案美观,形态多样,色彩大方,质地厚实,内涵丰富,充满了江海大地的乡土气息,是同类土布中的佼佼者。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一体化”与“多元化”矛盾日益加剧,期待我们能够在造就区域文化个性、树立地方文化品牌中发挥更加有益作用。南通土布作为江海文化成分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江海文化最有征服力、感召力的部分,它反映了该地区民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的现状
南通土布艺术根植于古老的耕织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乡风俚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众生活智慧与艺术才华的结晶。时代的急剧发展变化带来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南通土布产品已不能完全适合当今民众的审美理念和生活需求。因此,如何使南通土布产品适应时代发展,从乡间田野走向都市繁华,从农家穿戴走向大众流行,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充满时尚魅力,这是摆在从事设计艺术人员面前的一篇大文章,也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目前,南通旅游市场上土布产品鱼龙混杂,缺乏传统核心技艺,以假乱真的赝品扮演主角,造成民族老土布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的蜕化和丢失。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给真正坚持传统技艺的土布产品开发带来困境和重创。还有一些急功近利人士打着土布文化产品的旗号,从民间收购老土布加工成商品出售赚钱,这种涸泽而渔的商业行为只能贪图一时虚名和小利,很快就会难以为继。传统技艺保护的原则应该强调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持,同时尽可能减少现代工业技术的“渗透”。完整性、纯粹性和精湛性是维系传统技艺生命与活力的根本所在。
当前南通土布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首先在于土布面料品种的复制和生产,更深层次来说就是传统技艺的存续和恢复生产。传统技术的流传离不开时代与社会,需要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只有为传统工艺注入活力,使其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才能使其生生不息,获得发展后劲。手工棉纺织技艺依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形态和生活模式,其特征和功效作用只有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因此,我们对南通土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成为僵化的保存,而要在不违背自身规律和运作方式、不扭曲其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生产性保护模式,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如何让土布技艺和土布生产在新的生存环境里具备活力,这是南通土布技艺保护和产品开发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还在于传统手工纺织土布的费时耗工。传统南通土布的优势在于精细地手工纺织天然纤维。只有在注重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年代,传统纺织技艺方能跨越地域世代流传下来。面对当今廉价物美的大批量工业产品,传统技艺生产的劣势凸显:采用手工纺纱精细织制,其造价格高昂,数量也受到限制;传统技艺水平的差异、个人职业道德的悬殊,导致产品质量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为降低加工成本,选择化学纤维、化学染料、机械化生产来取代传统工艺,由此则会丢失了传统工艺的种种优长特性;或者为控制高昂的造价,试图用压低工资来从事生产,其结果必然是能工巧匠的离去和精湛技艺的缺失,产品品质无法保证;质量的丧失也即商品魅力的丧失。失去魅力的土布商品只能是一边在心底里追忆着往昔的繁荣,一边则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这就是自然法则。此外,城市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以及时尚化审美追求的挑战,也都对传统土布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运用产生决定性影响。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的对策
大工业生产方式是拒绝差异性的,它强调标准化。这种缺乏“文化差异性”的单调工业产品无法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化追求和需要。反之,手工技艺产品绝无重复的丰富性就特别迎合城市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传统工艺所具备的天然、绿色、环保、低碳功能也倍受社会青睐。我们选择在文化生态保护区采用手工方式生产,并与中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及时尚设计携手合作,可强化产品文化特征,吸纳个性化需求,对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提倡绿色健康、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带来积极影响。譬如,因采用自然材料制作服饰,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使用,这对人类与环境都具有亲和力。精制的手工土布的一大特点是经洗耐用,这样的商品以其自然特性与优良品质,使得消费者乐于长久地使用,因而造成的垃圾少,对环境的影响也小。
南通传统土布的优势仍可进一步发扬光大。譬如,在面料开发上从传统土布面料向时尚与多功能土布制品的转变。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可以根据各自需要和目的而自我选择的时代。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来适应市场、满足顾客的要求。譬如面料款式的设计上,我们根据自然材料的组合,可以策划产品的多功能化。在这样的组合里,纱线(种类,纱支,密度)、染料(本色,蓝染,草木染之类)等,可以根据具体消费需求进行开发。对于土布产品开发,每道工序都存在各种选择路径(如手工,机械,染料等的选择)。为了既要让客户乐意选购又能长久地使用,还要充分斟酌土布产品的款式,丰富商品的功能(吸水性,保温性,吸汗性,看上去苗条,醒目,方便之类)。在策划阶段,面料款式的设计和商品款式的设计两者要兼顾并存。传统土布生产应具备产品和设计的多功能开发与技术继承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间文化竞争愈益激烈。为了彰显南通土布的非物质文化特性,我们在设计理念上应从生活实用型产品向实用与工艺欣赏型文化产品转变。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花时间花金钱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商品价格高,市场性则降低。商品的高质量和高价格必须建立在品牌效应上。品牌应在非遗中寻找灵感。在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将非遗类的资源嫁接到产品中去,特别是将非遗元素融入奢侈品中。他们相信,产品的价值在于文化含量,文化赋予品牌更高的精神内涵。文化品牌离不开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更是消费者心理感情的价值取向认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老土布,它以其800年耕织文化的深厚积淀,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实现民族文化产品创新升级的最佳载体。南通土布文化产品一旦上升为地方文化品牌,它的真正含义就以超越了商品实用性的本质,而成为时尚追求的高贵象征。在精神层面上,文化蕴涵高居商品品牌价值之上,成为未来新的市场宠儿。这一文化消费倾向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印证。
总结
总之,商品的表达力必须由市场来认可。传统工艺技术只有融入市场并且被市场接受后,其技术才能得以传承,这种融入不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永久的。南通土布产品的设计创新,说到底需要商品的表达力:款式性与功能性皆备的商品优势决定市场胜负;文化的蕴涵也将决定商品的价值。在此意义上理解,商品策划力的高低成为支撑传统技术的力量之一。
(作者单位: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南通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海汇集处,古时候叫做“通州”,滨江临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适宜生产棉花。南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南通独特丰厚的江海文化历史底蕴。南通土布以当地天然原棉为基础材料,以手纺手织为其产品主要特征,纺纱、摇筒、染色、牵经、络纬、穿综、嵌筘以及投梭织造等工序都保留原始的方法,制成的土布粗厚牢实,弹性好,柔软度佳,健康环保,品质上乘,具有朴质粗犷的肌理美感。南通土布图案表现方式集合了点线面的构成元素,图案美观,形态多样,色彩大方,质地厚实,内涵丰富,充满了江海大地的乡土气息,是同类土布中的佼佼者。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一体化”与“多元化”矛盾日益加剧,期待我们能够在造就区域文化个性、树立地方文化品牌中发挥更加有益作用。南通土布作为江海文化成分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江海文化最有征服力、感召力的部分,它反映了该地区民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的现状
南通土布艺术根植于古老的耕织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乡风俚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众生活智慧与艺术才华的结晶。时代的急剧发展变化带来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南通土布产品已不能完全适合当今民众的审美理念和生活需求。因此,如何使南通土布产品适应时代发展,从乡间田野走向都市繁华,从农家穿戴走向大众流行,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充满时尚魅力,这是摆在从事设计艺术人员面前的一篇大文章,也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目前,南通旅游市场上土布产品鱼龙混杂,缺乏传统核心技艺,以假乱真的赝品扮演主角,造成民族老土布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的蜕化和丢失。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给真正坚持传统技艺的土布产品开发带来困境和重创。还有一些急功近利人士打着土布文化产品的旗号,从民间收购老土布加工成商品出售赚钱,这种涸泽而渔的商业行为只能贪图一时虚名和小利,很快就会难以为继。传统技艺保护的原则应该强调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持,同时尽可能减少现代工业技术的“渗透”。完整性、纯粹性和精湛性是维系传统技艺生命与活力的根本所在。
当前南通土布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首先在于土布面料品种的复制和生产,更深层次来说就是传统技艺的存续和恢复生产。传统技术的流传离不开时代与社会,需要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只有为传统工艺注入活力,使其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才能使其生生不息,获得发展后劲。手工棉纺织技艺依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形态和生活模式,其特征和功效作用只有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因此,我们对南通土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成为僵化的保存,而要在不违背自身规律和运作方式、不扭曲其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生产性保护模式,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如何让土布技艺和土布生产在新的生存环境里具备活力,这是南通土布技艺保护和产品开发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还在于传统手工纺织土布的费时耗工。传统南通土布的优势在于精细地手工纺织天然纤维。只有在注重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年代,传统纺织技艺方能跨越地域世代流传下来。面对当今廉价物美的大批量工业产品,传统技艺生产的劣势凸显:采用手工纺纱精细织制,其造价格高昂,数量也受到限制;传统技艺水平的差异、个人职业道德的悬殊,导致产品质量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为降低加工成本,选择化学纤维、化学染料、机械化生产来取代传统工艺,由此则会丢失了传统工艺的种种优长特性;或者为控制高昂的造价,试图用压低工资来从事生产,其结果必然是能工巧匠的离去和精湛技艺的缺失,产品品质无法保证;质量的丧失也即商品魅力的丧失。失去魅力的土布商品只能是一边在心底里追忆着往昔的繁荣,一边则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这就是自然法则。此外,城市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以及时尚化审美追求的挑战,也都对传统土布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运用产生决定性影响。
南通土布产品开发的对策
大工业生产方式是拒绝差异性的,它强调标准化。这种缺乏“文化差异性”的单调工业产品无法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化追求和需要。反之,手工技艺产品绝无重复的丰富性就特别迎合城市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传统工艺所具备的天然、绿色、环保、低碳功能也倍受社会青睐。我们选择在文化生态保护区采用手工方式生产,并与中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及时尚设计携手合作,可强化产品文化特征,吸纳个性化需求,对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提倡绿色健康、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带来积极影响。譬如,因采用自然材料制作服饰,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使用,这对人类与环境都具有亲和力。精制的手工土布的一大特点是经洗耐用,这样的商品以其自然特性与优良品质,使得消费者乐于长久地使用,因而造成的垃圾少,对环境的影响也小。
南通传统土布的优势仍可进一步发扬光大。譬如,在面料开发上从传统土布面料向时尚与多功能土布制品的转变。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可以根据各自需要和目的而自我选择的时代。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来适应市场、满足顾客的要求。譬如面料款式的设计上,我们根据自然材料的组合,可以策划产品的多功能化。在这样的组合里,纱线(种类,纱支,密度)、染料(本色,蓝染,草木染之类)等,可以根据具体消费需求进行开发。对于土布产品开发,每道工序都存在各种选择路径(如手工,机械,染料等的选择)。为了既要让客户乐意选购又能长久地使用,还要充分斟酌土布产品的款式,丰富商品的功能(吸水性,保温性,吸汗性,看上去苗条,醒目,方便之类)。在策划阶段,面料款式的设计和商品款式的设计两者要兼顾并存。传统土布生产应具备产品和设计的多功能开发与技术继承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间文化竞争愈益激烈。为了彰显南通土布的非物质文化特性,我们在设计理念上应从生活实用型产品向实用与工艺欣赏型文化产品转变。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花时间花金钱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商品价格高,市场性则降低。商品的高质量和高价格必须建立在品牌效应上。品牌应在非遗中寻找灵感。在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将非遗类的资源嫁接到产品中去,特别是将非遗元素融入奢侈品中。他们相信,产品的价值在于文化含量,文化赋予品牌更高的精神内涵。文化品牌离不开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更是消费者心理感情的价值取向认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老土布,它以其800年耕织文化的深厚积淀,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实现民族文化产品创新升级的最佳载体。南通土布文化产品一旦上升为地方文化品牌,它的真正含义就以超越了商品实用性的本质,而成为时尚追求的高贵象征。在精神层面上,文化蕴涵高居商品品牌价值之上,成为未来新的市场宠儿。这一文化消费倾向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印证。
总结
总之,商品的表达力必须由市场来认可。传统工艺技术只有融入市场并且被市场接受后,其技术才能得以传承,这种融入不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永久的。南通土布产品的设计创新,说到底需要商品的表达力:款式性与功能性皆备的商品优势决定市场胜负;文化的蕴涵也将决定商品的价值。在此意义上理解,商品策划力的高低成为支撑传统技术的力量之一。
(作者单位: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