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的融合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afdsfsd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校区大学是指拥有两个或以上在地域上不相连的校园,但名称统一、独立法人地位一致的实体大学。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背景下产生的。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加速了高校分校区建设的兴起。可以说,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体制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随着2010年以后招生规模的减小,高校合并、扩建的浪潮逐渐平息,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其中对于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文化的差异与泛化问题。
  一、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高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分为合并重组、新建扩展和两者结合三种类型,办学规模往往较大,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有利于促进一所高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和高度,其本身就存在多元的学科文化和课余文化。
  合并重组型高校各校区均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历史,也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基因,这些独立的文化因子相互吸收、相互排斥、共生共存,使得高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而新建扩展型高校新校区虽然传承了老校区的传统优质文化,但由于周边文化的影响和时代的需求,新校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创造中。无论哪种类型,每个校区一般拥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和自主运行机制,因此,与单校区大学相比,多校区大学的情况更为复杂,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多样。可以说,有多少个分校区便有多少种校园文化。
  二、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缺乏统一性
  高校多校区的规划区分一般按照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根据学历及年级层次来划分,如本科生在分校区,研究生在老校区,低年级学生在分校区,高年级学生在老校区;二是根据学科(群)的性质来划分,如理工科在一个校区,人文社科在一个校区,以便更好地发展各校区的学科实力和特色。
  就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而言,不同校区的学生结构不同,他们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流行思潮、价值观念、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都有很大差异,大学生文化呈现明显区别特征;虽然高校多校区一般共享师资,但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重心和居住点仍在老校区,因而在分校区授课结束后大都即刻返回老校区,与分校区的学生缺乏沟通交流,高校教师文化在分校区较为缺乏;在管理者层面,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长期处于高校本部,他们的价值观念、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对于分校区缺乏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而言,多校区高校相对分散,不同校区的硬件设施、自然环境、周边环境、管理模式、人文气息、文化氛围等均有差异,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均呈现校区特色。就校园文化的时间形态结构而言,老校区的传统文化积淀相对丰厚,新校区的现代文化特色更为明显。
  随着办学历史的推进,高校各个校区逐渐积累凝练出本校区的特色校园文化,但往往缺乏统一性,导致不同校区形成一个个“文化孤岛”,整个高校呈现出“泛校园文化”的特征。
  三、正确处理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实现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
  多校区高校缺乏统一性的多元文化使得高校总体缺乏凝聚力和感染力,校园文化应有的激励、导向、约束、教育等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师生缺乏归属感,甚至各校区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摩擦和冲突。因此,处理好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实现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高校不同分校区建造了统一的标志性建筑,制定了统一的大学制度,基本实现了统一的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序开展,但这只是偏重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表层融合,而深度融合更偏重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历史传统、校园风尚等精神文化的融合。很多高校分校区距离深层次的文化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新校区或分校区由于重物质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传承老校区的深厚文化,而合并重组型高校由于重名校建设或重主校区建设,而忽略了分校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各校区校园文化缺乏交流、互动和协调。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各个高校大都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受原有管理模式的制约,要形成一套兼顾各校区的文化管理模式尚需时日和大量磨合;三是各校区资源不平衡,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专题讲座、文化活动、周边资源等软硬件方面。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首先应坚持统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在统一的办学理念下,多种学科文化群体和平共处、积极互动,各校区文化之间、各学科文化之间融合汇通。其次,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在传承高校本部优秀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也要意识到各校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模式,以推动校园文化向前发展。
  在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标识系统是基础,价值追求是核心,管理模式是保障,交流互动是途径,师生主体是关键。同时需要强化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并把一所高校具有共识性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目标方向和个性特色融入到各个校区的教学、科研、文体活动、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使各校区校园文化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2017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题研究一般项目“交通文化主题下的校园文化融合互动研究”(编号:XCSX2017-YB002)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重要的生力军。大学生成长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后发展的状况的,所以一定要增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以及相关综合性素质的重视度。而要想真正的培养并且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一定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应用;分析概述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以及生源扩招都发生
摘 要:我国的教育进程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民主化的教育诉求得以体现的实践展现,在目前,以听障学生为代表的特殊儿童教育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特殊教育的领域,研究听障儿童教育的全方位问题,是顺应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时代呼声的必然举措。本文就聋哑学生的小学数学教育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聋哑;对策  小学聋哑学生的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相对被
摘 要:一个班级的行动力如何和执行力强弱取决于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影响着班级的班风、学风。在民主建制的班级如何有效的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提升以及班干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民主管理班级的班主任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量,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大专生;班级凝聚力;建设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世界教育、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化
摘 要:学校体育是保障体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保障学校体育存在着意识薄弱、体育制度缺失、体育人才匮乏、体育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并提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现状;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今,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随着新教材的到来,教师的角色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更加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①主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②注重方法的指导,侧重方法的可操作性;③教师隐于幕后,该出手时才出手。  关键词:“以生为本”;主问题;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