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香闺梦里人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庭院里醉眠枝头的梨花,回廊下的学舌鹦鹉,画楼上的鸳鸯瓦片,都是沈宜修编织诗词的素材。她的词不像朱淑真的,读来如赏花,红艳凝香,装点了盛世繁华;也不像李清照,吟来如品酒,回味悠长,沉淀了悲欢离合;她的诗词仿佛一把任性的刀,喜也因它,哀也由它。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渔舟唱晚,这人间天堂便是宜修的故乡。她出生于书香传世的松陵沈家,可身为女儿,她没有机会同兄弟一起进学堂。但她爱诗词,谁说诗词是男子的专属?无师教习她便自己苦读。
  她爱读诗,在梅花吐蕊的季节,沏一壶白茶,捧一卷诗词,侧卧于窗前的红木软榻上,听着檐上雨落。闭目凝神,仿佛有花香凝于鼻端,那些香气存在于诗词中她不曾踏足的远方。她也爱写诗,她的诗中有和风轻舞的纱幔帘栊,有蹴罢秋千的娇俏侍女。那时诗词仿若她手中的刻刀,玉指轻弄,几个起落便将忧愁与不快琢去,纸上满是彩笔新题多情句。
  转眼,庭前梅树已数番落红,宜修也长得“颀然而长,鬓泽可鉴”。此时的她如同迎风而开的梅花,亭亭立于枝头,暗香幽幽,只待有心人采撷。那人很快就出现了,他叫叶绍袁。松陵沈家是世家大族,汾湖叶家累世为官,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谦谦君子,郎才女貌,门当户对。
  冬去舂来,儿女渐多,但宜修对诗词的热爱却未随白雪消融。她用诗词细细描摹儿女的形容,也教儿女们吟诗读词。她从不用珠翠玉石去装扮女儿,她们布衣荆钗,却仍闪耀得令人目眩。她告诉女儿们,才华不是男子的专属,女子亦可依靠才华活得光彩动人,她相信她们会活得比她更恣意从容。
  宜修一直都记得初嫁到叶家时,婆母对她写诗的不满。婆母像大多数人一样,执拗地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金科玉律。而她早已看透了,这如丝绸般华贵的闺阁,实不过是束缚女子的茧。
  丈夫出仕在外,宜修独守空闺。她和女儿们办起了诗社,找来族中能文的女子一起联诗作赋。写最新的诗,用最险的韵。不止于那几句“思君”“念君”“感君”,离愁别绪、咏史怀人,所有题材她们都要涉足。她们用纤细但不孱弱的声音发出心底的呼喊——女子有才亦有德。
  就这样,宜修带着她的文友,以诗词为刀划开桎梏,为女子们建造了一个舞台。她收集才女的诗词,编辑成书,取名《伊人思》。上至贵族小姐,下至烟花女子,无论门第,每人都带着自己或端庄或恣意的诗词,来到这舞台上尺情绽放。伊人巧思,自当善藏。沈宜修用这样的方式温柔对待每个作者,纪念每个曾提笔的女子,她要帮她们的诗作找到知音。
  可静好时光在她43岁那年戛然而止。她惊才绝艳的小女儿叶小鸾走了,小鸾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岁——她出嫁的前五天。宜修痴痴地望着桌上鲜红的喜字,红烛未燃,嫁衣未试,甚至新郎还未曾谋面,她便这样决绝地走了。正是因为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小鸾在婚前忧思惊恐,恰似一朵即将盛放的花苞,还没来得及体味风霜雨露,就已凋零。
  不幸宛若藤蔓,将沈宜修越缠越紧。叶小鸾死后仅七十余日,叶纨纨,为妹妹早亡而伤心,再加上多年不幸婚姻留下的旧疾,一病不起,随妹妹而去。
  宜修开始自责,是她带领女儿们打破束缚,鼓励她们以才立世,不做男人的附庸。可她两个惊才绝艳的女儿,偏偏是因为不甘平庸而亡。或许她们终其一生也不明白,为什么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的画眉人这么难。叶小鸾不懂,为何不能凭自己的心意寻一知己共白头。叶纨纨不懂,为何自己醉心诗词不被夫家赏识,夫妻之间无话可谈,最后竟至分居两地,疏离淡漠形同路人。
  她们不懂,但宜修明白。女儿就像风筝,她本想作线,一张一弛间给她们更强的助力,让她们飞出斑驳腐朽的院墙,與清风白云为伴可无奈,终是抵不过强劲的西风。
  宜修全身缟素,立于梅树前,秋风扫过,木叶萧萧而下,一片萧索。她玉肌消瘦,衣带渐宽,新啼痕压旧啼痕,憔悴更胜病梅。两鬓霜染,青丝藏不住白发,风过处,三千青丝乱。然而,风冷,心更寒。看着日渐清冷的庭院,沈宜修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可只得无语哽咽。
  “西风冽,竹声敲雨凄寒切。凄寒切,寸心百折,回肠千结。瑶华早逗梨花雪。疏香人远愁难说。愁难说,旧时欢笑,而今泪!”连失两女的宜修强撑病体写下这首词,万般悲情付笔端,滴滴啼泪,字字泣血。这一次诗词成了剔骨刀,每一笔都是刻骨的相思,每—刀都是铭心的悲哀。宜修恰若浮萍,无根无依,失去了方向,似乎一阵涟漪便可将她吞没。到头来,满腹诗书玲珑心也没能化解这半生泪水。也许当她从女子合才求德的梦中觉醒时,不幸就已注定。唯一可作安慰的,是她的词作总算得以留传后世。
  一世才情半生泪,融融春风沐后人。沈宜修传世的诗词有八百余首,在她的影响下,叶沈两家有诗文传世的女子有十二人。就像当初她所坚持的,每个提笔的女子都应被温柔对待。尽管上天残忍地撕裂了她作为母亲的欢愉,但终究温柔地对待了这位勇敢的诗人,容她在历史长河中静静开出属于自己的傲雪寒梅,时隔百年,幽香不散。
其他文献
韩琛回到碎叶镇时,正值孟夏。他走过一座青石桥,桥头坐着一个正描眉的花旦,时不时宛转悠扬地唱几句,那熟悉的曲调直教他想起了当年。  那年,他还是小镇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在一日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柳芙——那个比彩霞还要绮丽的姑娘。  青衫红裙的她立在楼上,手中抱着一只绣球,左顾右盼间频频摇头。楼下被少年郎们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一个吵嚷道:“既是抛绣球,便是姻缘天定,姑娘何必犹豫不决?”柳芙闻言蹙紧了秀眉,一众
期刊
虽然,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好多人已经忘记了何时芒种,何谓霜降。好在,这些寓意深邃的名字只是悄悄隐匿起来,躲进诗,藏入歌,等待着终有一天被人再次唱起,而聽到的人欣喜道一声,好久不见,我还记得你。  歌曲列表  01  陶然四季  演唱/橙翼 作词/择荇  立春时,北国未解冻的平原  第一尾鱼跃出倒春寒的湖面  快小满,牵耕牛走过黄土上的梯田  偶尔也陪蜻蜓寻
期刊
茉莉香片  看似青茗甘醇 匀一缕茉莉香魂  以肆意花香掩去溃烂心门  品尝茶的苦涩 眷恋花的温存  滚烫散不开混沌  墙上死灰脱落 却露出旧年积恨  如久病难愈终会落下病根  花的香了无痕 茶的苦是认真  是谁讲入木三分  成佛  (《武神赵子龙》插曲)  风吹过得太多  云朵也飘过太多  花开太多 柳絮太多  太多谁还能记得  爱缠绵得太多  思念也想得太多  用心太多 心痛藏太多  如此的太多
期刊
许是从小就接触唐诗,便对长安城生了几许憧憬。后来,见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却偏爱诗文里的古旧长安。无意间听到河图的《不见长安》,如一泓清流,从盛唐流淌至今。而我踏上渡船,似梦非梦,亦幻亦真,走进了故事里的长安。  初听这首歌,有脚踏舂草時的不忍,那是细腻疼惜的情怀。是盛唐的梨花细雨,胭脂的淡淡香味,绣阁里姑娘的如珠笑语和追风少年辗转马背上的杯酒风流。歌曲在耳际流淌,我轻轻哼着曲调,踏着轻柔
期刊
小时候,家里有一卷《本草纲目》,上面的中草药都配了很细致的图谱,我非常喜欢“草本”二字,就天天翻这本书。于是也认得了许多诗一般美好的名字——白芷、半夏、玄参、百合、麦冬、苁蓉……她们像女孩的乳名,叫我怦然心动。  我从小身体不好却不愿去医院,奶奶就带我去镇上的老中医那里。我喜欢看中药房里一格一格的小抽屉,外面有精巧的铜拉手,还细致地贴了标签。须发如雪的老爷爷边开方子边笑道:“我开的方子里有杏仁、苏
期刊
有些字句,落笔时心就会变得柔软。像“记得桥边初见”,不知有多少风光旖旎在里面。我记得那时的云和天,记得那时的风很凉,记得那时青草漠漠无人放纸鸢,记得那时桥边初见……  初见垂丝海棠并不十分惊艳,一则它的枝干清癯落拓,无纷繁花影使人恍然堕入梦里。二则它的花轻巧淡薄,无醺人欲醉的香气。相见无言,像彼此熟识了许多年,一时安静倒也不觉得尴尬。  但是每每去看垂丝海棠,心间都藏着小欢喜,云一样轻,风一样淡。
期刊
带血的钢刀闪着寒光向他劈来,皇冠随即滑落在地上,寒风扬起了他散落的长发。他已经没有力气再躲避了,鲜血飞溅而出,像极了开在荒漠上的花朵。他看着那些为了保护他的将军、士卒,到死都不愿放下手中的剑戟。他笑了,眼角却落下一滴泪。  想他姬赤这一生,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不知何谓民生疾苦。及至继任侯爵之位,亦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到如今方知这世间的真情、忠义,远比财富、地位重要得多,只是他明白得似乎太晚了。
期刊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宋·周邦彦《苏幕遮》  读宋词会上瘾,至快意处总想一首接一首地哼唱下去,仿佛自己变成了一颗圆润的水珠,滴入曲调婉转的溪流,除了载歌而行不作他想。  就像酒到酣时不宜书簪花小楷,此刻也不宜再读艰深的句子,于是恰到好处地爱上周邦彦这首《苏幕
期刊
《老照片》封面上的潘素,初见就让人惊艳。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在《永远的潘慧素》中这样说道:“亭亭然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婉转,几乎听得到她细声说着带点儿吴音的北京话。”而迷蒙在黑白之中的细细风月,却透着她沉寂之下的热烈,孤绝又静美。  那时的潘素,大抵还冠着“潘妃”的名号,在旧上海奔赴一场场歌舞会。但若单单只看这一页纸中人,你一定会认为她是一个
期刊
他说他有四条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说这话的人是李渔,他闻知南京的水仙最好,所以把家安在了南京。有一年,他穷困潦倒,不惜饿着肚子去当首饰,再挑了水仙抱回来。他说,宁可少一年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陪伴。  水仙和幽兰,自古就极受文人喜爱。兰是花中君子,淡泊高雅。水仙纯净临波,有人说它自恋,只喜欢看着自己照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