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校生作文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教学对策。一、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二、教学生学会用笔说话;三、促学生创作生活美文;四、引学生抒发自我真情;五、褒学生真情实感之丈;六、敢“下水”引导写作之路。
【关键词】职校生 作文 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做到“写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力求有新意”。但由于诸多原因,学生作文不但难以提高,而且还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或编造事实,或刻意拔高,或无中生有,或照搬照抄,或空洞无物,或套话连篇,消极应付之作不在少数。“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笔者根据多年作文教学情况,总结了存在问题及教学对策如下:
一、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偏向。有些语文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的目标的认识有失偏颇。究其原因:
一是“功利”驱使。教师深知所教学生绝大多数作文水平不高,而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有意无意间纵容学生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中考时读的佳作、背的范文给某些学生“借鉴”提供了便利条件,读到如此“高分”作文不予指出;为在各种作文竞赛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帮助学生虚构情节;为使学生的习作能够发表,有些教师甚至提供素材或亲自润饰。这样,职校生便以虚假作文来满足教师的需求,自己的真实情感则变得无足轻重了。
二是“现状”使然。说实在的,职校生的写作水平确实令教师不敢恭维:要素材没素材,要形式没形式。大多教师采用放任式作文,大致布置一个题目,不限时间,不限数字,只要如期交上一篇作文即可,无更高的要求。学生因此如蒙“大赦”,不再考虑审题立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内容的真实可信,文句的顺畅自然,只需信手急就一篇丢失“自我”、丧失思想、感情和个性的所谓习作就万事大吉。
2.作前指导失法。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是根据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的课题进行教学,讲讲知识点,读读范文,布置题目,提提要求。这种简单化、机械化近乎形而上学的做法,往往会相当程度上框住学生的思绪,诱导学生依次信笔杜撰。这样的指导,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倘若批改再不认真及时,随便打个分数,让这些言之无物、抒之无情的作文蒙混过关,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能“进一步提高”?
3.生活积累缺乏。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材料可写。他们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基础差,并没有求学欲望,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老师的管束,学习只是消极应付,更无兴趣广泛阅读,深入观察,积累写作素材。每到作文之时,顿感“无米下锅”。其主要原因,一是无意关注或不善于观察,即使经历了富有情趣、难以忘记的事,“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好材料成了过眼烟云;二是生活单调。这些学生既不想学习,但又不得不学习,因而只能被逼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没有时间去领略生活的多彩多姿,没有时间去欣赏美好的大自然。这样库存不足,积累贫乏,写作时要么搜肠刮肚,在咬笔杆中挤出几段文字来;要么干脆走捷径到作文选、写作大全中“讨”素材,寻章摘句,剪辑组合。于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怪味豆”:明明是南方人,却写到了大东北的风景;明明是十七八岁的花季男女,可说出的话却老气横秋,而活鲜鲜的“我”却销声匿迹,踪影全无。
4.写作心理缺失。宋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颇有见地地认为: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然而,由于一些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忽视了职校生“积蓄不足,入不敷出”的窘境,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件”来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使学生很难在写作中体验愉悦和成功。学生的写作心态得不到抚慰,久而久之,学生便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何谈去表自己之情、达自己之意呢?
二、教学对策
职校生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的隐退、逃离,责任在师生双方,职责在教师。笔者以为要克服这些现象、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学会用眼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教师应在文外下功夫,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首先要训练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其次,让他们进工厂、到田野,去了解社会变迁,去领略城貌乡色……正如鲁迅所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渠道,广闻博见,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2.教学生学会用笔说话。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也说过:“作文说来其实也简单,就是学会用笔说话”。职校作文教学的性质就是要训练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所思所想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职校作文教学时应定位在坚持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大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事,抒自己的思想、感情,消除畏难情绪,写出想说之话,克服虚假作文的现象。
3.促学生创作生活美文。勿庸置疑,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有生活和思想,有爱好和个性,思考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应根据职校生的实际,积极倡导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情感,喷涌文思之泉。
一是即兴练笔写生活。可这样操作:(1)了解体验。学校可开展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体验活动的过程、乐趣,如新生军训、学校运动会、歌舞大赛、参观烈士纪念馆等。(2)启发诱导。教师与有较好较深生活感言的学生交谈,启发诱导学生把了解、体验的经历写出来。(3)评比赏析。教师把能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的文章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对这些学生表示赏识,以鼓励大家写真实生活、写生活作文,张扬激情,激发兴趣。这样,几经实践,让学生深深领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含义,养成“立诚倾吐、以情写文”的良好习惯。
二是课堂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是指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发情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文”风。课堂训练“生活化”的方法有:追忆生活,实践生活,想象生活,模拟生活。通过训练,让学生忆经历、说材料、想路子、激情感,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
4.引学生抒发自我真情。赵翼《闲居读书》中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每个学 生的个性、知识、情趣有所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人各一面”。“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师“教”的对象,更是作文的主体。倾吐什么,怎样倾吐,该由学生自己决定。按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生写什么怎么写,都该“操持由己”。写什么: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我手写我语,我语抒我情”。怎样写: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构思文章的框架,写出真挚的、诚恳的、健康向上的感情,坚决反对那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文章。事实上,唯有作文教学中少些清规戒律,让学生在自然、自由、直觉、自尊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才会倾吐真实,凸现个性,表露内心世界,最终实现人文合一。
5.褒学生真情实感之文。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发表所见所闻的重要形式。作文之根生长于心灵沃土,说真话、抒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作文“首先要求说真话,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把“真实与否”列为优劣的重要标准。一是材料要真实。学生作文的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是生活经历的积累,而不能胡乱编造,信手抓取。二是感情要真实。作文中应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个人的情感。当然,由于写作目的、文章体裁、语言风格不同,感情表达也有不同的情况:可以比较隐晦,也可以比较明朗;可以比较含蓄,也可以比较直白。三是注意营造“真实作文”的氛围,及时褒扬职校生中那些肯在“不说假话、套话”的基础上认真作文的同学,既可在作文讲评课上表扬,也可在批阅作文的评语中以加肯定,切不可发现学生“虚假”而泰然处之、见之任之。
6.敢“下水”引导写作之路。写作时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习惯,是语文教师职业素养构成的基本内容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下水作文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经过叶老的大力提倡,教师“下水”、示范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身为职校语文教师,面对着文化底子薄、作文水平差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下水”,勤于动笔,与学生同题、同时、同文,并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示范引导,更多地把握住学生的写作脉搏,化难为易,化苦为乐,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写出令自己也令他人满意的作文,从而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关键词】职校生 作文 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做到“写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力求有新意”。但由于诸多原因,学生作文不但难以提高,而且还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或编造事实,或刻意拔高,或无中生有,或照搬照抄,或空洞无物,或套话连篇,消极应付之作不在少数。“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笔者根据多年作文教学情况,总结了存在问题及教学对策如下:
一、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偏向。有些语文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的目标的认识有失偏颇。究其原因:
一是“功利”驱使。教师深知所教学生绝大多数作文水平不高,而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有意无意间纵容学生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中考时读的佳作、背的范文给某些学生“借鉴”提供了便利条件,读到如此“高分”作文不予指出;为在各种作文竞赛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帮助学生虚构情节;为使学生的习作能够发表,有些教师甚至提供素材或亲自润饰。这样,职校生便以虚假作文来满足教师的需求,自己的真实情感则变得无足轻重了。
二是“现状”使然。说实在的,职校生的写作水平确实令教师不敢恭维:要素材没素材,要形式没形式。大多教师采用放任式作文,大致布置一个题目,不限时间,不限数字,只要如期交上一篇作文即可,无更高的要求。学生因此如蒙“大赦”,不再考虑审题立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内容的真实可信,文句的顺畅自然,只需信手急就一篇丢失“自我”、丧失思想、感情和个性的所谓习作就万事大吉。
2.作前指导失法。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是根据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的课题进行教学,讲讲知识点,读读范文,布置题目,提提要求。这种简单化、机械化近乎形而上学的做法,往往会相当程度上框住学生的思绪,诱导学生依次信笔杜撰。这样的指导,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倘若批改再不认真及时,随便打个分数,让这些言之无物、抒之无情的作文蒙混过关,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能“进一步提高”?
3.生活积累缺乏。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材料可写。他们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基础差,并没有求学欲望,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老师的管束,学习只是消极应付,更无兴趣广泛阅读,深入观察,积累写作素材。每到作文之时,顿感“无米下锅”。其主要原因,一是无意关注或不善于观察,即使经历了富有情趣、难以忘记的事,“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好材料成了过眼烟云;二是生活单调。这些学生既不想学习,但又不得不学习,因而只能被逼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没有时间去领略生活的多彩多姿,没有时间去欣赏美好的大自然。这样库存不足,积累贫乏,写作时要么搜肠刮肚,在咬笔杆中挤出几段文字来;要么干脆走捷径到作文选、写作大全中“讨”素材,寻章摘句,剪辑组合。于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怪味豆”:明明是南方人,却写到了大东北的风景;明明是十七八岁的花季男女,可说出的话却老气横秋,而活鲜鲜的“我”却销声匿迹,踪影全无。
4.写作心理缺失。宋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颇有见地地认为: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然而,由于一些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忽视了职校生“积蓄不足,入不敷出”的窘境,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件”来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使学生很难在写作中体验愉悦和成功。学生的写作心态得不到抚慰,久而久之,学生便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何谈去表自己之情、达自己之意呢?
二、教学对策
职校生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的隐退、逃离,责任在师生双方,职责在教师。笔者以为要克服这些现象、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学会用眼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教师应在文外下功夫,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首先要训练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其次,让他们进工厂、到田野,去了解社会变迁,去领略城貌乡色……正如鲁迅所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渠道,广闻博见,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2.教学生学会用笔说话。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也说过:“作文说来其实也简单,就是学会用笔说话”。职校作文教学的性质就是要训练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所思所想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职校作文教学时应定位在坚持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大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事,抒自己的思想、感情,消除畏难情绪,写出想说之话,克服虚假作文的现象。
3.促学生创作生活美文。勿庸置疑,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有生活和思想,有爱好和个性,思考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应根据职校生的实际,积极倡导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情感,喷涌文思之泉。
一是即兴练笔写生活。可这样操作:(1)了解体验。学校可开展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体验活动的过程、乐趣,如新生军训、学校运动会、歌舞大赛、参观烈士纪念馆等。(2)启发诱导。教师与有较好较深生活感言的学生交谈,启发诱导学生把了解、体验的经历写出来。(3)评比赏析。教师把能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的文章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对这些学生表示赏识,以鼓励大家写真实生活、写生活作文,张扬激情,激发兴趣。这样,几经实践,让学生深深领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含义,养成“立诚倾吐、以情写文”的良好习惯。
二是课堂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是指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发情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文”风。课堂训练“生活化”的方法有:追忆生活,实践生活,想象生活,模拟生活。通过训练,让学生忆经历、说材料、想路子、激情感,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
4.引学生抒发自我真情。赵翼《闲居读书》中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每个学 生的个性、知识、情趣有所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人各一面”。“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师“教”的对象,更是作文的主体。倾吐什么,怎样倾吐,该由学生自己决定。按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生写什么怎么写,都该“操持由己”。写什么: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我手写我语,我语抒我情”。怎样写: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构思文章的框架,写出真挚的、诚恳的、健康向上的感情,坚决反对那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文章。事实上,唯有作文教学中少些清规戒律,让学生在自然、自由、直觉、自尊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才会倾吐真实,凸现个性,表露内心世界,最终实现人文合一。
5.褒学生真情实感之文。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发表所见所闻的重要形式。作文之根生长于心灵沃土,说真话、抒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作文“首先要求说真话,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把“真实与否”列为优劣的重要标准。一是材料要真实。学生作文的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是生活经历的积累,而不能胡乱编造,信手抓取。二是感情要真实。作文中应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个人的情感。当然,由于写作目的、文章体裁、语言风格不同,感情表达也有不同的情况:可以比较隐晦,也可以比较明朗;可以比较含蓄,也可以比较直白。三是注意营造“真实作文”的氛围,及时褒扬职校生中那些肯在“不说假话、套话”的基础上认真作文的同学,既可在作文讲评课上表扬,也可在批阅作文的评语中以加肯定,切不可发现学生“虚假”而泰然处之、见之任之。
6.敢“下水”引导写作之路。写作时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习惯,是语文教师职业素养构成的基本内容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下水作文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经过叶老的大力提倡,教师“下水”、示范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身为职校语文教师,面对着文化底子薄、作文水平差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下水”,勤于动笔,与学生同题、同时、同文,并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示范引导,更多地把握住学生的写作脉搏,化难为易,化苦为乐,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写出令自己也令他人满意的作文,从而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