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江西著名学人胡思敬开办“江西全省图书馆”,是一重要的文化举措,在江西省图书馆界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开辟了江西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另一方面,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还配合《豫章丛书》的刊刻,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江西地方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氏所为,可谓惠及乡里,功在国家。
关键词:胡思敬;江西全省图书馆;藏书
中图分类号:K2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40-02
胡思敬(1870—1922),江西新昌人,出身书香门第。在晚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考功司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为官严于自律,忠于职守,是典型的儒家正人君子式人物。尤其在任职御史期间,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为其博得很大的声望。胡氏所弹劾之人,多为清末主张改革者,但变法者中确也有人政治钻营、经济贪鄙,这种状况,实为近代改革运动中的一大遗憾。在生活方面,胡思敬奉行节俭,安于清贫。时人曾记叙道:“其自奉甚俭,食不重肉,惟购书无倦”[1]671。胡氏还常常告诫家人子弟,要勤俭持家。“谋生之道,首在勤俭”“切不可向人告贷,有伤廉耻”[2]。由此可见,若以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胡思敬在道德修养方面确有其可贵之处。然而,胡氏却具有非常守旧的政治立场。20世纪之初,改良维新的观念已经风靡朝野,官员中顽固如胡思敬者实寥寥无几,故而清政府未理睬他保守的政治主张。于是,他毅然辞职,脱离官场,隐退南昌。清朝覆亡后,胡思敬拒不入仕民国,甘为遗民以终老。他避居故里,寄身于著书立说、编刻图书、修缮先贤祠庙等文化事业当中,直至病逝。
胡思敬生平嗜书,性好典籍。时人曾记叙说:“(胡思敬)自以未足于学,日以购书入肆,书常充左右。尤留心先朝熙雍之政,所以为宾服远迩之道,复多交当世有闻之士,以故中外得失,大吏之贤否,近之而宫禁,远之而边陲,皆若得之耳目之前”[3]。“公益肆力于学,日至书肆,搜求经籍,老仆负囊从其后。无所不收,盖亦无所不读,尤精求掌故及郡国中外利病,慨然有志于天下。”[1]663即为当时情景的写照。胡氏不仅阅读和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而且著述颇丰。他的《盐乘》一书,为时人所称赞,而编选、刊刻《豫章丛书》更使其声名昭著。值得一提的是,胡思敬格外留心时政掌故,注重对当代史的编纂,确立了“广搜朝野间事,翔实记载,以为一代信史”[4]的撰史志向。本着这一理念,他撰述、编辑了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如《戊戌履霜录》《审国病书》《大盗窃国记》《国闻备乘》《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等等。在政治上,胡思敬终生郁郁不得志,但在史学的天地里,他找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对史学的继承过程中,胡氏获得了更為持久的价值和更为深远的影响。
1911年夏,胡思敬辞官回乡,并将藏书全部带出,定居东湖之滨。因其为官时清正刚廉而声名远播,在江西地方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故而南昌地方政府有意延揽他,多次请他出任教育会会长一职。但胡思敬认为“大局败坏至此,即学堂监督亦不过上守部章,下承院司命令,按月支领薪金而已。会长坐空名,代内外行文书,更何能于学子有丝毫裨益?”因此他以“资浅望轻”为由拒绝[5]。在南昌,胡思敬早曾建造藏书楼,将之命名为“问影楼”。回省后,他在楼旁新建“退庐”,并自号“退庐居士”,以表达其不涉世事、寄身书海之意。在江西南昌,他“筑室湖滨,辇书二十万卷,尽纳其中”[6]。民国建立后,胡思敬利用房产和一部分藏书开办“江西全省图书馆”,这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文化举措。此后,他的藏书逐渐增添,终达四十余万卷之多,为其赢得近代著名藏书家的名望,其藏书之富可与名家李盛铎相媲美。
江西全省图书馆的创办具有公私合办的性质。其正常事业费用,由江西省教育厅支付,藏书则由胡思敬提供。馆舍从问影楼中辟出一部分,胡氏按月收取租金,“以洋楼上下十四间归公,正房租与图书馆,月收租银二十八元”[7]。馆长的人选,名义上由江西省公选产生,实际上这一职位形同虚设,胡对馆内大小事务均有决定权,负责料理江西全省图书馆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也由其安排。
江西全省图书馆的创建,在我国书馆界及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江西之有图书馆,“以宜丰胡思敬捐书创办为嚆矢”[8]825,可见,其开辟了江西省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其次,其为知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江西全省图书馆的藏书量居全省之冠。十余年后建立的江西省公立图书馆,藏书仅为8 740册,远远逊色于胡氏的图书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图书馆都以平装铅印书为主,而胡的藏书几乎是清一色的古籍线装书,其中不乏明清善本,甚为珍贵。这一时期,图书馆还配合胡氏《豫章丛书》的刊刻,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1912年4月21日《江西民报》记载:“据称新昌前清御史胡思敬,自愿将藏书十余万卷,新建书楼一大所,捐献作江西全省图书馆。”有的学者便以此为依据,认为胡氏创办图书馆是自愿的,然而其实并不然。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胡思敬便回新昌避乱,举家逃离南昌。这期间,其在南昌的房产被军队占用,藏书也多有损失。胡氏返回南昌后,为保全书籍、收回房产,也曾多方求助,四处奔走,但终无济于事。有鉴于此,其利用房产和一部分藏书建立“江西全省图书馆”,供众阅览,并公开开放,以期借公众之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是很自然的。“仆从省书物多被窃夺,三君子祠亦为人盗典。仲春,来省清理将近半月,陷入重险,几不能自有,乃将书籍、房产悉捐作江西省图书馆,冀藉众力保全”[9]。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言:“去年正月,蔡锐霆到省,即占据三君子祠。遭逢离乱,自知房产、书籍均难保全,不得已,始有捐办图书馆之举”[7]。尽管如此,胡氏此举还是遭到很多清朝遗老的非难,认为其是在与民国政府合作,有失节操大义:“庶三贻书相责,谓不应出与民国交涉,心甚愧之而无辞以对也”[7]。为求得遗老们的谅解,他也曾专门致函,解释说: 去秋兵变时,仆尽弃辎重,挈眷还乡。事后书籍、字画、什物多为人窃去,房屋亦被族人盗典。处乱世多一物即多受一物之累,本可置之度外,聊作达观。奈书籍为一生精力所聚,房屋题曰“新昌三君子祠”,意在表彰先贤,一旦被人攘夺,未免耿耿在心。遂于二月初一日抵省,适值新旧两都督交代之际,孤身远□,事处万难,百计筹谋,始于月之二十日将典主逐出,然已受累不浅矣。山中新觅一行窝,誓将终隐,房产既难遥制,书籍太多亦不能挈以俱行,不得已捐作江西全省图书馆,由紫封等出名,业已批准。乱世以洁身为要,身外之物,浮沉聚散辗转不可知,付之天数而已[10]。
创建图书馆一途,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书籍、房产的归属及保存问题,但毕竟带有与民国政治合作的色彩,在这一点上,即便前清遗老不相责问,着意要与官方划清界限的胡思敬,也难免耿耿于怀。1920年,江西省教育厅计划将全省图书馆隶属于教育厅,将原来的公私合办改为完全公办,并呈报教育部备案。这一计划遭到了胡思敬的断然拒绝,他在与教育厅进行周旋的同时,利用这次机会,向时任江西省长的好友戚扬求助,希望将图书馆收回自办[11]。在戚的帮助下,胡思敬最终如愿以偿。对此,在给同道旧友的信函中,他颇为满意地写道:“图书馆几被乱党据为己物,幸老戚出面调停,始克收回自办,不领公款。”[12]图书馆改为自办后,仍然沿用江西全省图书馆的旧称,并继续对外开放,“以饷江西同志,好古之士而脱身远避,不能枯坐郁郁以终也”[13]。
1922年胡思敬逝世后,接办江西全省图书馆的胡氏后裔将其更名为“江西胡氏私立退庐图书馆”。后该馆为军阀所占据,藏书惨遭浩劫,损失巨大。1927年8月,乱兵撤走,退庐图书馆的书籍一片狼藉。胡氏的同族胡桐庵回到南昌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加以整理,并编成《新昌胡氏问影楼藏书目录》,这时藏书只剩40 450册,96 158卷。至1933年,藏书又减至35 248册[14]。此后,江西地方屡遭变故,在政权更迭之际,人民群众或不免于战火、屠刀,图书文物更随时有遭毁弃和掠夺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辗转、已所剩不多的胡氏退庐藏书,终属江西省图书馆,经其清理编目,至今供读者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廷琛.胡公漱唐行状[M]//闵尔昌.碑传集补:卷十.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
[2]胡思敬.家祭训词[M]//胡思敬.退庐全书·文集.南昌退庐,1924.
[3]魏元旷.副宪胡公神道碑[M]//胡思敬.退庐全书·诗集.南昌退庐,1924.
[4]赵炳麟.送胡唐同年告身南归[M]//赵炳麟.柏严诗存:卷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
[5]胡思敬.再答教育会辞会长笺[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M].南昌退庐刊本,1924.
[6]胡思敬.亡儿骏台哀辞[M]//胡思敬.退庐全书·文集.南昌退庐刊本,1924.
[7]胡思敬.致贺生书[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8]民国政治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M].上海:开明书店,1934.
[9]胡思敬.覆刘幼云書[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0]胡思敬.覆喻庶三书[A],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1]胡思敬.答戚升淮省长书[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2]胡思敬.致陈伯严书[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3]胡思敬.退庐留书记[M]//胡思敬.退庐全书·文集.南昌退庐刊本,1924.
[14]蔡仲和.江西省会各图书馆概况调查表[M].南昌:江西省立图书馆,1933.
关键词:胡思敬;江西全省图书馆;藏书
中图分类号:K2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40-02
胡思敬(1870—1922),江西新昌人,出身书香门第。在晚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考功司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为官严于自律,忠于职守,是典型的儒家正人君子式人物。尤其在任职御史期间,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为其博得很大的声望。胡氏所弹劾之人,多为清末主张改革者,但变法者中确也有人政治钻营、经济贪鄙,这种状况,实为近代改革运动中的一大遗憾。在生活方面,胡思敬奉行节俭,安于清贫。时人曾记叙道:“其自奉甚俭,食不重肉,惟购书无倦”[1]671。胡氏还常常告诫家人子弟,要勤俭持家。“谋生之道,首在勤俭”“切不可向人告贷,有伤廉耻”[2]。由此可见,若以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胡思敬在道德修养方面确有其可贵之处。然而,胡氏却具有非常守旧的政治立场。20世纪之初,改良维新的观念已经风靡朝野,官员中顽固如胡思敬者实寥寥无几,故而清政府未理睬他保守的政治主张。于是,他毅然辞职,脱离官场,隐退南昌。清朝覆亡后,胡思敬拒不入仕民国,甘为遗民以终老。他避居故里,寄身于著书立说、编刻图书、修缮先贤祠庙等文化事业当中,直至病逝。
胡思敬生平嗜书,性好典籍。时人曾记叙说:“(胡思敬)自以未足于学,日以购书入肆,书常充左右。尤留心先朝熙雍之政,所以为宾服远迩之道,复多交当世有闻之士,以故中外得失,大吏之贤否,近之而宫禁,远之而边陲,皆若得之耳目之前”[3]。“公益肆力于学,日至书肆,搜求经籍,老仆负囊从其后。无所不收,盖亦无所不读,尤精求掌故及郡国中外利病,慨然有志于天下。”[1]663即为当时情景的写照。胡氏不仅阅读和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而且著述颇丰。他的《盐乘》一书,为时人所称赞,而编选、刊刻《豫章丛书》更使其声名昭著。值得一提的是,胡思敬格外留心时政掌故,注重对当代史的编纂,确立了“广搜朝野间事,翔实记载,以为一代信史”[4]的撰史志向。本着这一理念,他撰述、编辑了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如《戊戌履霜录》《审国病书》《大盗窃国记》《国闻备乘》《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等等。在政治上,胡思敬终生郁郁不得志,但在史学的天地里,他找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对史学的继承过程中,胡氏获得了更為持久的价值和更为深远的影响。
1911年夏,胡思敬辞官回乡,并将藏书全部带出,定居东湖之滨。因其为官时清正刚廉而声名远播,在江西地方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故而南昌地方政府有意延揽他,多次请他出任教育会会长一职。但胡思敬认为“大局败坏至此,即学堂监督亦不过上守部章,下承院司命令,按月支领薪金而已。会长坐空名,代内外行文书,更何能于学子有丝毫裨益?”因此他以“资浅望轻”为由拒绝[5]。在南昌,胡思敬早曾建造藏书楼,将之命名为“问影楼”。回省后,他在楼旁新建“退庐”,并自号“退庐居士”,以表达其不涉世事、寄身书海之意。在江西南昌,他“筑室湖滨,辇书二十万卷,尽纳其中”[6]。民国建立后,胡思敬利用房产和一部分藏书开办“江西全省图书馆”,这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文化举措。此后,他的藏书逐渐增添,终达四十余万卷之多,为其赢得近代著名藏书家的名望,其藏书之富可与名家李盛铎相媲美。
江西全省图书馆的创办具有公私合办的性质。其正常事业费用,由江西省教育厅支付,藏书则由胡思敬提供。馆舍从问影楼中辟出一部分,胡氏按月收取租金,“以洋楼上下十四间归公,正房租与图书馆,月收租银二十八元”[7]。馆长的人选,名义上由江西省公选产生,实际上这一职位形同虚设,胡对馆内大小事务均有决定权,负责料理江西全省图书馆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也由其安排。
江西全省图书馆的创建,在我国书馆界及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江西之有图书馆,“以宜丰胡思敬捐书创办为嚆矢”[8]825,可见,其开辟了江西省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其次,其为知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江西全省图书馆的藏书量居全省之冠。十余年后建立的江西省公立图书馆,藏书仅为8 740册,远远逊色于胡氏的图书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图书馆都以平装铅印书为主,而胡的藏书几乎是清一色的古籍线装书,其中不乏明清善本,甚为珍贵。这一时期,图书馆还配合胡氏《豫章丛书》的刊刻,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1912年4月21日《江西民报》记载:“据称新昌前清御史胡思敬,自愿将藏书十余万卷,新建书楼一大所,捐献作江西全省图书馆。”有的学者便以此为依据,认为胡氏创办图书馆是自愿的,然而其实并不然。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胡思敬便回新昌避乱,举家逃离南昌。这期间,其在南昌的房产被军队占用,藏书也多有损失。胡氏返回南昌后,为保全书籍、收回房产,也曾多方求助,四处奔走,但终无济于事。有鉴于此,其利用房产和一部分藏书建立“江西全省图书馆”,供众阅览,并公开开放,以期借公众之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是很自然的。“仆从省书物多被窃夺,三君子祠亦为人盗典。仲春,来省清理将近半月,陷入重险,几不能自有,乃将书籍、房产悉捐作江西省图书馆,冀藉众力保全”[9]。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言:“去年正月,蔡锐霆到省,即占据三君子祠。遭逢离乱,自知房产、书籍均难保全,不得已,始有捐办图书馆之举”[7]。尽管如此,胡氏此举还是遭到很多清朝遗老的非难,认为其是在与民国政府合作,有失节操大义:“庶三贻书相责,谓不应出与民国交涉,心甚愧之而无辞以对也”[7]。为求得遗老们的谅解,他也曾专门致函,解释说: 去秋兵变时,仆尽弃辎重,挈眷还乡。事后书籍、字画、什物多为人窃去,房屋亦被族人盗典。处乱世多一物即多受一物之累,本可置之度外,聊作达观。奈书籍为一生精力所聚,房屋题曰“新昌三君子祠”,意在表彰先贤,一旦被人攘夺,未免耿耿在心。遂于二月初一日抵省,适值新旧两都督交代之际,孤身远□,事处万难,百计筹谋,始于月之二十日将典主逐出,然已受累不浅矣。山中新觅一行窝,誓将终隐,房产既难遥制,书籍太多亦不能挈以俱行,不得已捐作江西全省图书馆,由紫封等出名,业已批准。乱世以洁身为要,身外之物,浮沉聚散辗转不可知,付之天数而已[10]。
创建图书馆一途,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书籍、房产的归属及保存问题,但毕竟带有与民国政治合作的色彩,在这一点上,即便前清遗老不相责问,着意要与官方划清界限的胡思敬,也难免耿耿于怀。1920年,江西省教育厅计划将全省图书馆隶属于教育厅,将原来的公私合办改为完全公办,并呈报教育部备案。这一计划遭到了胡思敬的断然拒绝,他在与教育厅进行周旋的同时,利用这次机会,向时任江西省长的好友戚扬求助,希望将图书馆收回自办[11]。在戚的帮助下,胡思敬最终如愿以偿。对此,在给同道旧友的信函中,他颇为满意地写道:“图书馆几被乱党据为己物,幸老戚出面调停,始克收回自办,不领公款。”[12]图书馆改为自办后,仍然沿用江西全省图书馆的旧称,并继续对外开放,“以饷江西同志,好古之士而脱身远避,不能枯坐郁郁以终也”[13]。
1922年胡思敬逝世后,接办江西全省图书馆的胡氏后裔将其更名为“江西胡氏私立退庐图书馆”。后该馆为军阀所占据,藏书惨遭浩劫,损失巨大。1927年8月,乱兵撤走,退庐图书馆的书籍一片狼藉。胡氏的同族胡桐庵回到南昌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加以整理,并编成《新昌胡氏问影楼藏书目录》,这时藏书只剩40 450册,96 158卷。至1933年,藏书又减至35 248册[14]。此后,江西地方屡遭变故,在政权更迭之际,人民群众或不免于战火、屠刀,图书文物更随时有遭毁弃和掠夺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辗转、已所剩不多的胡氏退庐藏书,终属江西省图书馆,经其清理编目,至今供读者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廷琛.胡公漱唐行状[M]//闵尔昌.碑传集补:卷十.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
[2]胡思敬.家祭训词[M]//胡思敬.退庐全书·文集.南昌退庐,1924.
[3]魏元旷.副宪胡公神道碑[M]//胡思敬.退庐全书·诗集.南昌退庐,1924.
[4]赵炳麟.送胡唐同年告身南归[M]//赵炳麟.柏严诗存:卷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
[5]胡思敬.再答教育会辞会长笺[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M].南昌退庐刊本,1924.
[6]胡思敬.亡儿骏台哀辞[M]//胡思敬.退庐全书·文集.南昌退庐刊本,1924.
[7]胡思敬.致贺生书[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8]民国政治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M].上海:开明书店,1934.
[9]胡思敬.覆刘幼云書[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0]胡思敬.覆喻庶三书[A],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1]胡思敬.答戚升淮省长书[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2]胡思敬.致陈伯严书[M]//胡思敬.退庐全书·笺牍.南昌退庐刊本,1924.
[13]胡思敬.退庐留书记[M]//胡思敬.退庐全书·文集.南昌退庐刊本,1924.
[14]蔡仲和.江西省会各图书馆概况调查表[M].南昌:江西省立图书馆,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