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友善”思想的现代审视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guang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友善”是中西文化中共有的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尤为丰富,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立足当代视域,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友善”思想,更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友善”关系,也要倡导一种国际“友善”理念。针对当下“道德滑坡”和种种“不友善”的现象,大力提倡包括“友善”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友善”;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22-03
  “友善”即与人为友,善以待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友善”作为一种美德,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中均有体现,既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必要立足现代视域对其进行审视。
  一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友” “善” “友善”三个语词均存在并被使用。
  “友”初见于商代卜辞,以后在周代金文中多有出现。“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志同道合,二是指兄弟之情。《说文解字》训“友”:“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故“友”者泛指有共同志向、情趣相投、扶持互助的人。汉代贾谊云:“兄敬爱弟谓之友,弟敬爱兄谓之悌。”(《新书·道术》)友悌乃是处理兄弟、姊妹关系的道德规范。《尔雅·释训》中说:“善兄弟为友。”就是说,“友”是指兄弟间的相互之爱。这里的兄弟并非有事实上的血缘关系。《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孟子将 “朋友”作为五伦关系之一,突出了朋友关系的独立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的“友”,其指代的对象不一定是亲兄弟,可泛指所有人。
  “善”,从言,从羊,意思是说话时就像羊一样,才不会发生冲突。“善”在汉语中的含义有多种,包括吉祥、美好、擅长等。从伦理道德的意义上讲,“善”是与“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多指善良,即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说:“供养三德为善。” “三德”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多种说法,如《尚书·洪范》把“三德”界定为“正直” “刚克” “柔克”;《周礼·地官·师氏》认为“三德”是“至德” “敏德” “孝德”;《国语·晋语四》中的“三德”指“礼宾” “亲亲” “善善”,等等。但无论哪一种“三德”都是把道德和“善”联系在一起的。《论语·八佾》中有“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韶》乐尽善尽美;《论语·述而》中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述谈到的“善”均是指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言善行以及美德的极致等。
  “友善”的主要含义是亲密友好,它较早见于《论语》《汉书》等文献。《论语·季氏》中在谈“损者三友”时有“友善柔”之语,虽然两字连用,却非独立存在,只是一个词中的部分存在。《汉书·卷四十五·息夫躬传》中有“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此“友善”指交好的意思。与此近义的词还有“友之以善” “因善而友” “同志为友”等,强调志同道合方能為友。《孟子·万章下》: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结交天下善士,要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可见,“友善”的基本义乃是指朋友之间的友好和睦。
  二
  以上所述是汉语语境中“友” “善” “友善”的基本语义,那么,西方思想家是怎么理解“友善”的呢?远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友善”做出过独到的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现实的人之所以作恶,是德性品行缺失,无法领悟善的本质内涵。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更为详尽具体,他在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的两章中专门论述友爱。何为友爱?从性质上讲,“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物;或者说是对生活所必需的东西”[1]162。亚里士多德把友爱的价值分为三类,分别是“因有用的友爱” “因快乐的友爱”和“因德性即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三种价值中,友爱的第三种价值即因德行而友爱最重要,“在外在的善中,朋友正是最大的善”[1]204。从善的角度出发,是友爱的最大价值,超过了前两种友爱。友爱的三种价值对个人有重要的作用,友爱体现出个人会因有用而快乐,因灵魂深处被认同的幸福感而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立法者更应该重视友爱,因为友爱对整个社会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友爱把城邦联系起来”[1]163, 友爱对于古希腊城邦与城邦及公民与公民的和谐相处有重要意义,是当时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友爱和汉语语境中的“友善”类似。
  综上,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无论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友善’都被视为宝贵的美德。‘友善’是爱的外化和拓展,它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富含社会伦理意义,现代人对‘友善’的理解是陌生的熟悉阶段,要理解‘友善’的内涵应当从中西方传统和现代全方位考量”[2]204。
  三
  “友善”价值观的生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既有血与火的洗礼,也有“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绵延渗透。经过先秦的奠基,汉代的定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多元发展,儒、释、道等派别之间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兼容性、综合性、整合性的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道德理念和主流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3]。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   “友善”既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之一,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也可以说包括“友善”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四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两创”: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们研究包括“友善”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指导原则。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用这种视域审视“友善”,我们应当对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友善”的范围进行扩展。
  中国传统的“友善”指向的主要是人伦关系,但也指向了人与物的关系。孔子将“友善”作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和标志,成人之美是君子所为,损人利己是小人所为。《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道出了 “友善”的发展扩充轨迹,意为君子应循先亲、次民、后物的次序。即“善兄弟而友”的“友善”发展到“因善相友”的 “友其德”的“友善”,再发展为“民胞物与”的“友善”,最后发展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友善”[4]。尽管如此,我们也有必要结合时代精神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转化。
  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5]中国常用“仁爱” “友善”等来阐释这种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友善”在当代中国表述为“与人为善” “与邻为伴”,进而 “物我相善”。“友善”是一种价值认同,如弗洛伊德所说,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6],使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成为公民道德的规范,也是社会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的普遍价值标准。“友善”的实施是具体全面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友善”是指待人接物时要有对待朋友般的善良态度,这是当代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需要。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恪守公民行为规范,即“善以待人”。这也是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其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其核心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再次,公民“友善”与社会和谐体现的新面貌充分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欣欣向荣,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让世界感受到中国越是富足越是“友善”,中国模式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價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给世界舞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了“友善”从狭义上的友人之善向作为普遍价值的道德准则提升。这种意义的拓展提升代表着“友善”从承载私人情感的朋友关系向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事务中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中国本着“友善”的原则,团结友好,互帮互助,使国际“友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五
  “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指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有助于消除“不友善”的种种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舞台话语权得到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重视,人们在思想价值观念方面汲取了不少新鲜营养。但毋庸讳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国民素质有待提升,一些人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以及种种“不友善”的行为。如焦国成所说:“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向上的、积极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面对功利的巨大诱惑,一些人的心态渐渐失衡,道德意识出现迷茫,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突出表现为:无羞耻心,无正义感,冷漠自私,把礼让视为软弱,把见义勇为视为愚蠢。守德者遭到冷落,正义者遭到围攻……尤其令人不安的是,这种道德淡漠化的倾向正在向青少年蔓延。”[7]为了遏制和减少“道德滑坡”及“不友善”的现象,必须大力提倡包括“友善”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2).
  [4]段江波.友善价值观:儒家渊源及其现代转化[J].社会科学,2015(4).
  [5]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2.
  [6]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7]焦国成.用友善互助提升社会幸福指数[N].北京日报,2014-01-24.
其他文献
摘 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最终夺取革命和战争的胜利。而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等重要的品质成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内涵与形成做了理论梳理,对西柏坡精神展开重点解读,这对于弘扬革命道德传统、培育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革命传统道德;西柏坡精神;艰苦奋斗 
期刊
五常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坚持稳中求进,坚持质量效益并重,坚持实施“四区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桥头堡、哈长城市群次中心、长白山旅游产业带新节点、和谐宜居宜业
期刊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的本质要求,是立校之本,更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来推动高校的学风建设,构建其长效机制,已紧迫地摆在各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具体对策如下:一是互联网+高校;二是互联网+教师、学生和家长。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学习性投入状况是大学生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师生互动程度、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等方面分析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对策如下:正确认识学习性投入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教育;建立四年一贯导师制,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学习支持体系和支持型校园环境。  关键词:学习性投入;地方院校;师生互动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以选取的辽宁省内地矿类大学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整群分层抽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分析当前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结合经济转型给地矿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如下:坚持“重在兴趣,重在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坚持全程化、分层次、多模块”的方法。  关键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地矿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途径的必要性,应结合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搭建双主体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网络阵地的路径,实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学风是精神面貌和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是学校风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永葆优良学风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学风建设为例,详细探讨了学风建设具体实施路径:一是一个倡议;二是两项制度;三是三支队伍;四是四项活动。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地方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同时地方高校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永州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和近代红色资源丰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探讨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永
期刊
摘 要:随着公共领域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管”“工”结合、“文”“理”交叉,在“通才”基础上培养“专才”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符合社会对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分析我国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的
期刊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梧州市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以合作社规范发展为切入点,从政府、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等层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梧州市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19-03  目前梧州市有1 3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其涉及行业之广、参与人数与注册资本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