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不仅是指具备健壮的身体,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壮的身体是一个健康孩子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是一个健康孩子的精神灵魂。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但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却常常被忽视,加之其自身缺乏表达和求助能力,情绪上就会出现问题,烦恼也随之产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对贫乏,也导致了儿童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充足的食物,而是有意识地给他们补充重要的心理营养——爱与关怀。
童年是培养人的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会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平时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最好的爱与关怀。比如:多带孩子去亲近自然,登山远足或是举办家庭聚会等等。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渴望甘露的田地,教师应多给孩子一些心理营养,用爱心去滋润,才能协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开发智力和潜能,完成生命的成长。
一、多一些赞美和鼓励
在下班的路上,经常会碰到学生家长,便会停下来与他们聊上几句关于孩子在校或在家的学习情况。有一次碰到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而且学习态度也不端正,作业拖拉,字迹潦草,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不过从来也不调皮,有点老实过了头。
当我与他谈及这些时,他说,他的孩子在幼儿园和一年级时也不是这样的,原来非常喜爱学习,字也写得一笔一画的。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成这样了。我说,那是不是家庭方面有什么事情?他又接着说,要怪只怪自己脾气暴躁,那时孩子稍有不对就是一顿臭骂烂打,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流了。这孩子很有可能就是那时被打得太多了,所以才成了现在这样,对什么都没有自信了。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支持中长大的孩子勇于创造。教师是孩子眼中的权威,而孩子非常重视权威的态度,渴望得到权威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鼓励、支持,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认可的,就能大胆地去尝试和探索。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别人尤其是亲人的爱,長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等不良现象。
我曾经在某一杂志连载的各国名流幼儿时期的回忆中,发现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称赞:“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多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特别是那些不够优秀的孩子,不妨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当的肯定,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和目标。
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我们以‘假如我们是学生’的感情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的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之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宽容和理解”这个工具,使用它的真谛是,我们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带自己的偏见看待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未经他人允许,擅自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类似这样的行为,在许多孩子的身上经常出现,孩子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出错是难免的。有人说“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权利”;也有人说“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既然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应该宽容孩子们这些看似荒谬的行为,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指责与惩罚,应帮助孩子尽快从错误行为转化为正确行为,让他们在心中牢记,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事后可通过表扬和鼓励等形式使他们体验到什么是被肯定的行为,什么是不受欢迎的行为,渐渐地正确的是非观念就会植根在孩子的心田里。对孩子的“错误”,教师要予以充分理解,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发挥他们的天性,也才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三、多一些温暖和关怀
体态语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运用体态语,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例如教师在表情上既热情又和蔼亲切,不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表露于形,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微笑、拥抱、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无声的语言能给孩子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孩子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真诚的爱。
另外,多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孩子谈谈心,能知道孩子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他们,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他们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爱是最重要的心理营养。孩子需要爱,教育呼唤爱。就让爱去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照亮孩子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灌南县六塘小学 江苏】
童年是培养人的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会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平时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最好的爱与关怀。比如:多带孩子去亲近自然,登山远足或是举办家庭聚会等等。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渴望甘露的田地,教师应多给孩子一些心理营养,用爱心去滋润,才能协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开发智力和潜能,完成生命的成长。
一、多一些赞美和鼓励
在下班的路上,经常会碰到学生家长,便会停下来与他们聊上几句关于孩子在校或在家的学习情况。有一次碰到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而且学习态度也不端正,作业拖拉,字迹潦草,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不过从来也不调皮,有点老实过了头。
当我与他谈及这些时,他说,他的孩子在幼儿园和一年级时也不是这样的,原来非常喜爱学习,字也写得一笔一画的。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成这样了。我说,那是不是家庭方面有什么事情?他又接着说,要怪只怪自己脾气暴躁,那时孩子稍有不对就是一顿臭骂烂打,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流了。这孩子很有可能就是那时被打得太多了,所以才成了现在这样,对什么都没有自信了。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支持中长大的孩子勇于创造。教师是孩子眼中的权威,而孩子非常重视权威的态度,渴望得到权威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鼓励、支持,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认可的,就能大胆地去尝试和探索。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别人尤其是亲人的爱,長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等不良现象。
我曾经在某一杂志连载的各国名流幼儿时期的回忆中,发现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称赞:“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多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特别是那些不够优秀的孩子,不妨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当的肯定,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和目标。
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我们以‘假如我们是学生’的感情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的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之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宽容和理解”这个工具,使用它的真谛是,我们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带自己的偏见看待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未经他人允许,擅自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类似这样的行为,在许多孩子的身上经常出现,孩子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出错是难免的。有人说“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权利”;也有人说“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既然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应该宽容孩子们这些看似荒谬的行为,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指责与惩罚,应帮助孩子尽快从错误行为转化为正确行为,让他们在心中牢记,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事后可通过表扬和鼓励等形式使他们体验到什么是被肯定的行为,什么是不受欢迎的行为,渐渐地正确的是非观念就会植根在孩子的心田里。对孩子的“错误”,教师要予以充分理解,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发挥他们的天性,也才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三、多一些温暖和关怀
体态语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运用体态语,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例如教师在表情上既热情又和蔼亲切,不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表露于形,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微笑、拥抱、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无声的语言能给孩子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孩子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真诚的爱。
另外,多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孩子谈谈心,能知道孩子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他们,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他们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爱是最重要的心理营养。孩子需要爱,教育呼唤爱。就让爱去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照亮孩子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灌南县六塘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