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不仅在于传授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价值上是平等的。通过交流,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位同学的才华最大化地得以凸现。
关键词:鼓励 引导 多元化评价 共创性美术教学
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要帮助孩子们领略美、表现美、创造美。美术教育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品彼此间“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传授技能和技巧,更重要在于“唤醒”和“启发”,唤醒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鼓励与引导相结合,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在当今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紧紧抓住“术”字,不惜花费很大的工夫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技术性指导,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张扬,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应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培养。可先利用现有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说话,尤其是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敢讲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出错。这时我们的老师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因为你的压制,有可能会埋没一位天才。接着,再欣赏中外大师们的作品,以及老师、学生的作品,这既可与大师们有情感交流,也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美术技能、技法的传授,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起来也会很专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坚持多元化评价,张扬学生的艺术个性
现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美术教育不应该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英才教育”,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一些学生错误的想法——“只有今后从事美术工作才有学习美术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能适时地给予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人类所创造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从小喜爱艺术,并具有用绚丽的画笔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
其实,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否发现、能否去揭示它。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审美”的价值所在吧。同时,这也符合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体现,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好奇的猜想,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常常给学生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方式,其结果造成学生们大多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同样的画,缺乏艺术个性和创造力,这其实是美术教育的大忌。
在教学过程中,其实学生对每幅作品的想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能在画面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正是艺术个性的揭示。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善于发现他们各自思维方式和创新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是要组织好,凭借着教师的专业经验,加以引导。
三、实施共创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共创性美术教学是着重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教学的方式、手段、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探索。
美术教学,也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价值上是平等的。通过交流,可以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打破传统课堂的宁静,一起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学生们的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的表现,能使每位同学的才华最大化地得以凸现。
这就要我们在共创性美术教学上达成共识。它的意义在于: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由教学的旁观者变成了教学的参与者,化被动为主动。对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共同面对、共同进行思考,和教师一道演绎着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识,同时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分析应变及创新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敏捷,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得应变分析和创新诸能力有施展的天地而得以发挥。不是所有的作品老师都要讲到。学生的讲评过程既可以进一步检查教学效果,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敢于说话的能力,即便答错也没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教室就是提供学生犯错误的地方,错的地方还有老师和同学来纠正。
共创性教学不仅是一场教学过程的改变,更是教学意识的革命,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指引着学生成长的方向。
关键词:鼓励 引导 多元化评价 共创性美术教学
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要帮助孩子们领略美、表现美、创造美。美术教育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品彼此间“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传授技能和技巧,更重要在于“唤醒”和“启发”,唤醒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鼓励与引导相结合,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在当今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紧紧抓住“术”字,不惜花费很大的工夫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技术性指导,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张扬,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应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培养。可先利用现有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说话,尤其是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敢讲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出错。这时我们的老师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因为你的压制,有可能会埋没一位天才。接着,再欣赏中外大师们的作品,以及老师、学生的作品,这既可与大师们有情感交流,也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美术技能、技法的传授,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起来也会很专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坚持多元化评价,张扬学生的艺术个性
现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美术教育不应该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英才教育”,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一些学生错误的想法——“只有今后从事美术工作才有学习美术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能适时地给予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人类所创造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从小喜爱艺术,并具有用绚丽的画笔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
其实,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否发现、能否去揭示它。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审美”的价值所在吧。同时,这也符合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体现,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好奇的猜想,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常常给学生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方式,其结果造成学生们大多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同样的画,缺乏艺术个性和创造力,这其实是美术教育的大忌。
在教学过程中,其实学生对每幅作品的想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能在画面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正是艺术个性的揭示。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善于发现他们各自思维方式和创新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是要组织好,凭借着教师的专业经验,加以引导。
三、实施共创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共创性美术教学是着重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教学的方式、手段、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探索。
美术教学,也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价值上是平等的。通过交流,可以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打破传统课堂的宁静,一起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学生们的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的表现,能使每位同学的才华最大化地得以凸现。
这就要我们在共创性美术教学上达成共识。它的意义在于: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由教学的旁观者变成了教学的参与者,化被动为主动。对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共同面对、共同进行思考,和教师一道演绎着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识,同时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分析应变及创新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敏捷,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得应变分析和创新诸能力有施展的天地而得以发挥。不是所有的作品老师都要讲到。学生的讲评过程既可以进一步检查教学效果,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敢于说话的能力,即便答错也没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教室就是提供学生犯错误的地方,错的地方还有老师和同学来纠正。
共创性教学不仅是一场教学过程的改变,更是教学意识的革命,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指引着学生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