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一次我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先给学生留了两课时自学,然后进入课堂讨论时,教学花的课时不算少,其结果学生好像吃了一顿夹生饭。三年以后又一次教学《孔雀东南飞》,这一次我先用了三课时进行了课文串讲,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了读后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串讲 读后感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100-01
第一次我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先给学生留了两课时自学,然后进入课堂讨论时,教学花的课时不算少,其结果学生好像吃了一顿夹生饭。3年以后又一次教学《孔雀东南飞》,这一次我先用了三课时进行了课文串讲,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了读后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1 披文以入情—— 串讲
串讲法大概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后来遭到了批判,逐渐被抛弃。其实,任何教学法都有它的适用性,是优是劣要看具体的教学效果,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串讲以老师为主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我领着同学们串讲课文,在串讲中解决字词。学生盯着课下注解争抢着解答,老师解释关键的字词时,学生认真地做着笔记。在串讲中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着对话,在对话中鉴赏着语言品味着情感。我问:兰芝被休回到娘家后“进退无颜仪”一直抬不起头来,此时怎么就能“仰头答”呢?学生说:“兰芝已经有了死的念头,无所畏惧了。”兰芝说:“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学生说:“这是赌气的话”,焦母说:“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学生说:“鸡蛋里挑骨头”。
串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情境中进行着,本诗的戏剧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矛盾冲突的开始到矛盾冲突的发展再到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发展直至矛盾冲突的高潮和结局。串讲的课堂像一个说评书的剧场,我和学生共同演绎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逐渐走进了课堂,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渐鲜活了起来。
2 情动而辞发—— 写后感
三课时的串讲已经使学生对全诗有了非常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也有了强烈的言说冲动和表达的欲望,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读后感。
阅读同学们的读后感,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他们心灵的悸动和情感波澜。他们的情感体验是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变化的。随着故事的发展“对仲卿母亲的做法感到十分生气。”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心里越想越害怕,宛如跌进了深渊”,故事结束时“有一种揪心的痛。”悲剧给他们的强烈冲击感充溢在字里行间。“读完兰芝与仲卿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叹、遗憾、痛心、悲伤,眼眶里有种酸涩在滚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更可喜的是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评说,都没有简单化、概念化和脸谱化,而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中知人论事。诗中的人物到了他们那里,视角是全新的立体的,甚至颠覆了很多历来被尊奉为权威性的结论。
对于兰芝这个作者着力塑造的几近完美的历来被全面肯定和高度赞美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读后感中除了赞美她“佼佼如月,淡雅如兰”的美丽;“坚贞刚烈,纫如蒲苇”的情操;“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美德之外,还对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有不少同学认为她性格过于倔强,性情有些偏激,做事不留有余地。认为这场悲剧与她任性、不会服软,爱赌气不无关系。
对于焦仲卿这个历来被专家学者同情体谅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读后感里,更多的却是谴责和批判。认为他软弱无能,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对他“落泪于兰芝,屈从于母亲”的软弱表现很是不屑;认为他优柔寡断,虽有努力但没有坚持,正是他的一再让步才“助长了其母的蛮横与霸道”;认为他对兰芝没有负起做丈夫的责任,“在焦仲卿眼里只有工作,让爱他的妻子留守空房,受尽折磨。这种男人是一个好领导,但绝不是一个好丈夫。”甚至认为他在对待爱情上是自私的。既然知道刘兰芝已经有了更好的归宿,他不是放手让心爱的人去过幸福的生活,而是苦苦纠缠,拿曾经的誓言来逼迫。
即使对于悲剧的一手制造者,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历来被彻底否定的人物焦母,同学们也没有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对她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心理剖析。认为虽然焦母顽固和蛮横不讲理,一手制造了这场婚姻悲剧,但她也是一个可怜的妇女,她的思想观念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并非他天生就有。另外她多年守寡抚养儿子费尽了心血,长期与儿子相依为命,因此她无法忍受儿子爱妻子胜过爱她。焦母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最后还要在世人的谴责中孤老终生。
3 慎思明辨—— 讨论与讲评
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走个来回。在同学们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读后感进行讲评和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十分必要的教学环节。
讨论中对几个问题质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为什么焦母就是看不上兰芝?被休之人为什么还要精心打扮啊?誓言在他们的殉情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仲卿可以娶让母亲满意的罗敷,兰芝可以嫁让哥哥倾心的太守家的第五郎,是什么促使他们自绝后路,一意孤行?爱情、誓言、冲动?
同学们对兰芝、仲卿捍卫爱情的牺牲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和赞美。李一丹同学把这种爱称作“水晶般的爱”,她说:“兰芝,这个魅力无穷的女子,让我想到了水晶,晶莹透亮,纯净美丽;仲卿,他将自己对兰芝的爱毫无保留地展现于人间,近乎透明,似乎也像一枚水晶;兰芝与仲卿的爱情也好似水晶,水晶没有一丝杂质,在它的身体里,阳光透过,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同学们在讨论中,对这首诗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任天同学感叹道:“上帝啊,这穿越了几千年的爱情,浸透了多少血泪,却还是那么鲜活!”唐嘉春同学说:“在所有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中,《孔雀东南飞》是写得最好的,无论用多么美的形容词形容它都不过分。”
这次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成功使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要从情入从理出。采用串讲和写读后感的教学方法正应了刘勰的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然,阅读课的教学活动既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因而还不能少了“深思和明辨”。
关键词:串讲 读后感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100-01
第一次我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先给学生留了两课时自学,然后进入课堂讨论时,教学花的课时不算少,其结果学生好像吃了一顿夹生饭。3年以后又一次教学《孔雀东南飞》,这一次我先用了三课时进行了课文串讲,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了读后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1 披文以入情—— 串讲
串讲法大概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后来遭到了批判,逐渐被抛弃。其实,任何教学法都有它的适用性,是优是劣要看具体的教学效果,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串讲以老师为主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我领着同学们串讲课文,在串讲中解决字词。学生盯着课下注解争抢着解答,老师解释关键的字词时,学生认真地做着笔记。在串讲中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着对话,在对话中鉴赏着语言品味着情感。我问:兰芝被休回到娘家后“进退无颜仪”一直抬不起头来,此时怎么就能“仰头答”呢?学生说:“兰芝已经有了死的念头,无所畏惧了。”兰芝说:“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学生说:“这是赌气的话”,焦母说:“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学生说:“鸡蛋里挑骨头”。
串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情境中进行着,本诗的戏剧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矛盾冲突的开始到矛盾冲突的发展再到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发展直至矛盾冲突的高潮和结局。串讲的课堂像一个说评书的剧场,我和学生共同演绎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逐渐走进了课堂,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渐鲜活了起来。
2 情动而辞发—— 写后感
三课时的串讲已经使学生对全诗有了非常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也有了强烈的言说冲动和表达的欲望,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读后感。
阅读同学们的读后感,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他们心灵的悸动和情感波澜。他们的情感体验是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变化的。随着故事的发展“对仲卿母亲的做法感到十分生气。”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心里越想越害怕,宛如跌进了深渊”,故事结束时“有一种揪心的痛。”悲剧给他们的强烈冲击感充溢在字里行间。“读完兰芝与仲卿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叹、遗憾、痛心、悲伤,眼眶里有种酸涩在滚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更可喜的是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评说,都没有简单化、概念化和脸谱化,而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中知人论事。诗中的人物到了他们那里,视角是全新的立体的,甚至颠覆了很多历来被尊奉为权威性的结论。
对于兰芝这个作者着力塑造的几近完美的历来被全面肯定和高度赞美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读后感中除了赞美她“佼佼如月,淡雅如兰”的美丽;“坚贞刚烈,纫如蒲苇”的情操;“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美德之外,还对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有不少同学认为她性格过于倔强,性情有些偏激,做事不留有余地。认为这场悲剧与她任性、不会服软,爱赌气不无关系。
对于焦仲卿这个历来被专家学者同情体谅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读后感里,更多的却是谴责和批判。认为他软弱无能,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对他“落泪于兰芝,屈从于母亲”的软弱表现很是不屑;认为他优柔寡断,虽有努力但没有坚持,正是他的一再让步才“助长了其母的蛮横与霸道”;认为他对兰芝没有负起做丈夫的责任,“在焦仲卿眼里只有工作,让爱他的妻子留守空房,受尽折磨。这种男人是一个好领导,但绝不是一个好丈夫。”甚至认为他在对待爱情上是自私的。既然知道刘兰芝已经有了更好的归宿,他不是放手让心爱的人去过幸福的生活,而是苦苦纠缠,拿曾经的誓言来逼迫。
即使对于悲剧的一手制造者,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历来被彻底否定的人物焦母,同学们也没有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对她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心理剖析。认为虽然焦母顽固和蛮横不讲理,一手制造了这场婚姻悲剧,但她也是一个可怜的妇女,她的思想观念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并非他天生就有。另外她多年守寡抚养儿子费尽了心血,长期与儿子相依为命,因此她无法忍受儿子爱妻子胜过爱她。焦母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最后还要在世人的谴责中孤老终生。
3 慎思明辨—— 讨论与讲评
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走个来回。在同学们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读后感进行讲评和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十分必要的教学环节。
讨论中对几个问题质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为什么焦母就是看不上兰芝?被休之人为什么还要精心打扮啊?誓言在他们的殉情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仲卿可以娶让母亲满意的罗敷,兰芝可以嫁让哥哥倾心的太守家的第五郎,是什么促使他们自绝后路,一意孤行?爱情、誓言、冲动?
同学们对兰芝、仲卿捍卫爱情的牺牲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和赞美。李一丹同学把这种爱称作“水晶般的爱”,她说:“兰芝,这个魅力无穷的女子,让我想到了水晶,晶莹透亮,纯净美丽;仲卿,他将自己对兰芝的爱毫无保留地展现于人间,近乎透明,似乎也像一枚水晶;兰芝与仲卿的爱情也好似水晶,水晶没有一丝杂质,在它的身体里,阳光透过,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同学们在讨论中,对这首诗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任天同学感叹道:“上帝啊,这穿越了几千年的爱情,浸透了多少血泪,却还是那么鲜活!”唐嘉春同学说:“在所有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中,《孔雀东南飞》是写得最好的,无论用多么美的形容词形容它都不过分。”
这次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成功使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要从情入从理出。采用串讲和写读后感的教学方法正应了刘勰的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然,阅读课的教学活动既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因而还不能少了“深思和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