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举止文雅,落落大方;有的孩子作业认真,一丝不苟;有的孩子言行粗俗,庸庸碌碌;有的孩子学习松懈,马虎粗心。孩子的这些表现都同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好坏密切相关。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必备条件,更是他们成才、成人的必备要素。所以,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老师作为教育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教导学生去除不良习惯、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学校教育为重心
学校的文化节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成自然的养成关系极大。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张贴伟人画像,张贴警句名言和对学生有启迪作用的标牌,利用校园宣传语,建起“文化长廊”景点雕塑,利用学生阅报栏,校园广播站,校报等校内德育阵地,让面面墙壁都说话,环境处处都育人,使学生置于举手投足都会受到思想教育道德熏陶的环境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健全的规范体系作保障,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及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可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并制定规范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就会较自觉地认真执行,视为自己行为准则。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要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收效很小。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教育时要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自我讲解,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轻松的活动过程。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抓住这一点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讲故事,玩有趣的游戏,或者给他们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低年级学生正确坐姿等可开展“请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的训练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像学生放学排队回家,可结合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采用鼓励语言进行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就用目光加以暗示。小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我们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语言,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肯定的微笑,都会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反应稍慢的同学,我们应当正视他们的能力,哪怕点滴的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千万不能放弃或听之任之,一次的鼓励或表扬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专注于你的教学课堂,精神高度集中于你的课堂。我们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理念。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要贯穿于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习惯,我们就抓住了课堂的核心。
三、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知道雷锋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与此同时,表扬班上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学生,他们也是身边的好榜樣。教师还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使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為习惯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行为反复性很强,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对于学生已形成的好行为也要加以巩固强化,磨练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注意你的言语,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总而言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不但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小学生在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人。使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人生的发展储备了一笔可贵财富,因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使他们在逐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35.
[2]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3.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必备条件,更是他们成才、成人的必备要素。所以,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老师作为教育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教导学生去除不良习惯、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学校教育为重心
学校的文化节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成自然的养成关系极大。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张贴伟人画像,张贴警句名言和对学生有启迪作用的标牌,利用校园宣传语,建起“文化长廊”景点雕塑,利用学生阅报栏,校园广播站,校报等校内德育阵地,让面面墙壁都说话,环境处处都育人,使学生置于举手投足都会受到思想教育道德熏陶的环境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健全的规范体系作保障,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及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可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并制定规范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就会较自觉地认真执行,视为自己行为准则。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要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收效很小。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教育时要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自我讲解,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轻松的活动过程。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抓住这一点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讲故事,玩有趣的游戏,或者给他们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低年级学生正确坐姿等可开展“请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的训练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像学生放学排队回家,可结合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采用鼓励语言进行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就用目光加以暗示。小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我们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语言,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肯定的微笑,都会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反应稍慢的同学,我们应当正视他们的能力,哪怕点滴的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千万不能放弃或听之任之,一次的鼓励或表扬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专注于你的教学课堂,精神高度集中于你的课堂。我们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理念。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要贯穿于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习惯,我们就抓住了课堂的核心。
三、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知道雷锋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与此同时,表扬班上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学生,他们也是身边的好榜樣。教师还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使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為习惯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行为反复性很强,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对于学生已形成的好行为也要加以巩固强化,磨练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注意你的言语,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总而言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不但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小学生在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人。使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人生的发展储备了一笔可贵财富,因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使他们在逐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35.
[2]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