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娘面孔难训人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见一教师叉着双腰,怒睁双目,作狮子状大吼一名学生。学生则是寸土不让,反唇相讥:有你这样当老师的吗?师生之间剑拔弩张,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
  到了高中阶段,一个教师如果要板着一张后娘脸来训斥学生,即便有班主任身份作后盾,如果没有事后的和颜悦色的再沟通,往往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化师生矛盾,引发不可调和的冲突。我曾目睹一位被老师用后娘脸训斥过的学生的家长,用短刀刺向老师胸膛的事情。
  为什么高中阶段的学生这般脆弱,能忍受住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却不能忍受一次严厉的批评。
  首先是学生家庭教育缺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物以稀为贵”,当代社会,由于一个家庭一般是一个小孩,小孩变得格外珍贵起来,爷爷和孙子的地位较以前提倡“百行孝为先”的时代是完全倒了个位。家庭对小孩物质方面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然而对小孩精神需求却又明显关注不足。一味任性长大的孩子到了高中,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听不得半点不是,甚至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大声音。因此,到学校如有教师板着一张后娘脸,大声训斥他,他就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便会脸红脖子粗地和老师对着干。
  何况高中生自我意识觉醒而附带的叛逆因子此时也来凑热闹:小学时奉教师为神明,父母不怕可以,不怕老师可没这个胆;初中时,对教师权威的怀疑刚萌芽,便被教师家长似的看护,铺天盖地的作业压得只剩下喘息的机会了;现在到了高中,萌动的青春激情犹如春天万物复苏一样自然苏醒了,训斥事小,面子事大,强烈的自尊心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同学面前被老师板着脸训斥,太没面子了,谁是他继儿子,谁该受他窝囊气,我爸妈都没这样批评我呢?“恶语一句六月寒”,老师出于好心又怎么样,感情上太让人接受不了啦!于是应老师的大声呵斥而站出来反抗的人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大有络绎不绝之势。
  教师应向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学学批评的艺术,而少采用后娘脸类的高耗费低效率的批评方式:
  效法一:时机未到,暂且不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自己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要去教导他,知识教育如此,品德教育亦如是。高中生对事情有了初步的看法,如果对一件事,学生认为自己想得好,做得对,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服他,又或者揪着他的小辫子,就暂时别批评他好了。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只是想做一只清闲自在的麻雀,你却想把他教育成一只搏击蓝天的雄鹰,改变一个人的秉性,难啦!时机未到,那就暂且别说好了。所以当孔子看到自己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的时候,也只能说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暂不批评,这不是不负责任,也不是消极对待,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这是凡者的识时务,智者的通达,仁者的宽厚。给受教者深刻印象,才能达到不教胜教的效果。
  效法二:给足面子,私下说。俗话说“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站在青春门口的高中生尤其重面子。站在这个角度,保全学生在众人面前的颜面,在私底下给学生指错批评,这是应该采取的一种方式。孔子的学生宰我当众提出自己的看法“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当着众生的面回答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的时候,你吃香喝辣的,穿绫罗锦缎,你只要心安,你就做吧!但当宰我从众人面前退下去后,孔子是怎样私下批评他呢?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孔子对宰我既给足了面子,又指出了他的欠缺,学生对如此注重自己脸面的老师,自然也会给足了面子回报,当面顶撞的事情是不会发生了。
  效法三:平和幽默,委婉说。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板着后娘脸训人,让人反感,情绪上产生抵触,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一句幽默的语言在和谐氛围中传达出教育者的目的,听的人在笑声中也会对教育者的苦心心领神会。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位姓王的教师上课铃响后走进教室,就发现自己放在讲桌的备课本上新添了两个字“王八”,王老师一笑,拿起备课本说:王八同学挺尊敬老师的,把自己的名都签到老师的本上了。一点幽默将埋怨化为笑声,将干戈化为玉帛。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样说来,似乎苦味的药才是治病的良方,对人有益的话一定难听,批评人的时候必满脸严肃。其实未必,对人有益的话也不必一定要板着面孔来危言耸听。关键是教师要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尊重学生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展开对话,讲究批评的艺术,和颜悦声,娓娓道来,用“春风化雨”的魅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他文献
走上工作岗位已经九个年头,我在柳方平老师“学组讨论,合作学习”实验课题的指引下逐步成长。  我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青涩、紧张和茫然。  初登讲台时的我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不出任何纰漏地上完一节课而不是上好一节课。于是,我的课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备课的痕迹,有时候甚至要加一张同样密密麻麻的备课纸。直至戏剧性的一幕发生——由于风大,我准备的材料被吹走,把课堂教给学生这是我唯一的选择,而这节课上学生的表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主动的讲授者,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往往不能跳出 “满堂灌”的窠臼,虽然有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怎么让自己讲得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得更多,可只要认真看看学生默然的表情,就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单纯的讲授是最最简单的教学,学生只听的学习是最没效率的学习。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
期刊
高中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是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成就感,自尊心强,渴望获取知识,探知外面的世界,积极融入社合,有集体荣誉感,更热爱祖国。由于处于青春期,高中生难免冲动急躁,有些叛逆,特立独行,难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尤其是与父母有了隔阂,这是代沟形成的。这些状况,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因势利导,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个体。只有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才能搞好教学。  那么高中生有哪些个性心理特征呢?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就有“论据充实”的要求。论据又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往往是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是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有效材料,因此对事实论据的巧妙剪辑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围绕中心取舍。每则材料的内容都是丰富的,可供分析的角度也很多,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而不能全盘照搬。而保留材料中的什么,舍弃材料中的什么,主要依据是中心论点。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能证明
期刊
今天再一次品读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心中骤然有了别样的感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把它放在“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里,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也把这篇文章归类于中国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篇怀乡之作中的一篇。  可是,在重读之后,心中又隐约有了别样的感觉,除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外,字里行间似乎还流露出更为深重的情感。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先生访问法国归来后创作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
期刊
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教师都知道要注重学生精神素养的提高,但是怎么做,却成了一个难题。教师都希望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上能有所收获,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是教师想要的课堂。但是,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呢?对话教学是必须的。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不是“横空出世”的新教法,它是在继承前人对话教学的基础
期刊
一、在生疑辩疑中猎取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整理好的、包装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因此,备课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辩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教学时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而教给学生自读钻研,还要传授阅读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例
期刊
我,每天在生活的琐事中游荡,在工作的忙碌中穿梭,又或者,把时间花在网络上,看他人一惊一乍,观他人一悲一喜,感觉心开始烦躁,人在沉沦。唯独捧起书,心才渐渐平静,人,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呵,这是久违的平静,久违的书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阅读着《教师的20项修炼》,读着这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我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一部用十年时间写就的书,给我太多的感动,这是一部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
期刊
能否正确断句,是衡量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故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省市高考时加强了断句题的考查,且多以给指定句子划斜线断句的题型出现。如何备考呢?下面介绍些断句方法,希望能起到指导作用。  一、览全局,通大意  断句题不要急于下笔,先要通读题中所给文段,根据上下语境,搞懂该文段表达的大致意思和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及思路层次,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出几个关键的难词翻译以理解
期刊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活生生的细节如小小水珠折射出的太阳光芒,给古典诗词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