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史籍的丰厚、庞大,非世界上任何族群所可比拟。重历史、重列祖列宗是中华民族得以永远维系的根本原因。对民族历史的自信,使中国五千年来几度沉沦又几度崛起,这是一个打不垮的、坚强的、生命力永恒的民族。
[关键词]历史学 历史传统 以史为鉴
崇善贬恶,是中国历史学的优秀传统
孔子周游列国,以道之不行而归鲁,乃述而不作,著《春秋》一书,为中国第一部纪年体历史,以记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二百四十四年鲁国之历史。孔子著《春秋》的根本目的不只是纪事,更在明鉴。正如郭沫若先生题吾年轻时所作《文姬归汉》云:“圣人作春秋,辞难赞游夏,垂世千百年,褒贬乱贼怕。”郭老又提及史家之气节:“我愿学齐史,笔削不肯假,生死皆以之,用报知己者。”这和文天祥《正气歌》中所歌颂的史家崇高品德出于一辙:“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所以自《春秋》以后的历史学家都遵循着这一崇善贬恶的原则,反是,则其史著不会流传,这是中国历史学的优秀传统。
历史学家进一步将治史的根本原则予以陈明,如唐刘知几《史通》云:“征求异说,采摭群言,明其真伪,反映时变,详今略古。”刘知几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对陋儒之“虚美讳饰”、不可征信之处,痛加鞭笞。其所撰史论一百一十八篇,可谓雄谈阔论,于治史之方法论,树立极则,为历代史家所重。可与《史通》比美者,当数宋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规模巨大的编年通史,体例与《春秋》相类,而方法则是一以求实为宗。宋神宗以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详记上起周威烈王(战国)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五代)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中国史学一般是后朝为前朝纪其本末,所谓隔代撰史。因为不涉本朝,则辨析公正,言史不伪。如房玄龄撰《晋书))、魏征撰《隋史》、欧阳修撰《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最明显之例,则是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只到公元959年。因赵匡胤于公元960年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欢宴罢节镇,北宋建国,司马光则戛然而止。这是史家一般遵循之道。在这一点上,孔子、司马迁似乎有胆有识,孔子直写到殁前三年之鲁史,而司马迁则一直写到当朝汉武帝,颇有齐史、董狐之胆识。
中国史籍丰厚,史著类型多样
中国史籍的丰厚、庞大,非世界上任何族群所可比拟。而史著类型的多样则是它丰富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历史著作可大分为五类:一日通史,前述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也。二日纪传史,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是也。纪传史又分有表志和无表志两类,《史记》《汉书》《后汉书》为有表志者,《三国志》则无表志。有表志的内容随历史之衍进,也不断扩大,如《汉书》有《食货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后汉书》则更增党锢、方术、列女、孝子。以上四部书习称前四史。三日纪年史,如孔子《春秋》、南宋吕祖谦《大事纪》。四日断代史,除前四史中《史记》而外,二十五史皆为断代史(原为二十四史,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柯邵忞所著《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五日专史,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另有两类可为史籍之辅:一曰野史,如《满清野史》、《清稗类钞》;二曰笔记,如南朝宋刘义庆之《世说新语》、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
有前述诸史矣,而中国知识分子之孜孜矻矻、朝斯夕斯的精神,又非它国可比。如孔子《春秋》既出,则有正其义者、详其注者随之,春秋末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战国时毂梁赤著《春秋毂梁传》(初为口传,成书于西汉),战国时公羊高著《春秋公羊传》(亦成书于西汉)。《春秋》三传(《左氏传》《毂梁传》《公羊传》)既出,历代又有众多博学鸿儒一而再、再而三詳为注疏,成为专门的学问。
中国人治史态度极为严谨
由于中国人特重历史之真实性,可信性,因之历代史官之设,亦为世界最早而绵延不曾中断。史官之职司为: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这传统所从来远矣,殷称作册,周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秦汉称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三国时魏置著作郎,北周称著作上士,唐又以他管兼典史职,称撰修、直管,宋、元、明、清称修撰、编修、检讨,又元、明以后翰林学士兼任史事,故亦有太史之称。清乾隆纪晓岚主编之《四库全书》所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可追溯至魏晋,彼时图书目录即按经、史、子、集分类,这在封建社会是一大创制,几乎可以囊括所有学问。其中包括科技、建筑、方舆、天文、医学,等等,不一而足。普天之下,没有任何国家如此热爱自己的文化,中国不愧为文化大国。
中国史家为一部书之良莠真伪,可以辨析千年以上。古、今文尚书之辨,便是一例。今文尚书为汉文帝时伏生授汉太常使晁错者,伏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几十年后打开,浸蚀蠹腐可想,伏生亦已九十余岁,目已昏花而记忆力惊人,嘱晁错补之,此书原为小篆,而汉时已用隶书,晁错乃以汉隶抄录,称今文尚书。伏生记忆的误差是肯定有的。汉武帝时鲁恭王毁坏孔子住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以鸟虫篆(即大篆之前之书体)著写,西汉孔安国曾整理过,并为之序。西晋永嘉之乱,今、古文《尚书》俱佚。至东晋之世,梅颐献有孔安国序之《尚书》,一时学界震惊,后人考之为伪。然伪书必有真、伪参杂,不可一概否定。其间有大经学家如刘歆为政治之目的插入伪文是极可能的事。清有陈乔枞者,广搜西汉以来马融、郑玄、以至诸子之说,详加考校,乃使伏生所传之今文《尚书》重见天日,堪称史学奇迹。这部《今文尚书经说考》,清阮元评价甚高,以为陈乔枞“析前人所未析”,其内容广博翔实,后来之辨析者,很难超越此书。
从《尚书》之命运,我们深深感到中国人治史态度的严谨。中国史的准确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始。此年国人因周厉王暴虐而起义,共伯和摄行政事,天下归心。自此以后,中国历史纪年从未曾断。当今博儒李学勤等据考古学资料,将准确纪年又向前推移。这将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中国历史纪年的这种准确性和悠久性,是世界历史学上的奇迹。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印度,如雅利安之入侵印度,有云为公元前一千二百年者,亦有史家称前二千年者,前后误差达八百年,不亦过乎?这在中国史学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中国史家不会将传说时期如三皇五帝的历史纪年,具体到某确切年代,所以也不会发生印度史的如此疏漏。
重历史、重列祖列宗是中华民族得以永远维系的根本原因。对民族历史的自信,使中国五千年来几度沉沦又几度崛起,这是一个打不垮的、坚强的、生命力永恒的民族。上世纪英国大哲汤因比(《历史研究》作者)说:“如果有轮回,我愿来世变为一只印度的鸟;如果必须变为人,我愿变为一个中国人。”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作者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
[关键词]历史学 历史传统 以史为鉴
崇善贬恶,是中国历史学的优秀传统
孔子周游列国,以道之不行而归鲁,乃述而不作,著《春秋》一书,为中国第一部纪年体历史,以记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二百四十四年鲁国之历史。孔子著《春秋》的根本目的不只是纪事,更在明鉴。正如郭沫若先生题吾年轻时所作《文姬归汉》云:“圣人作春秋,辞难赞游夏,垂世千百年,褒贬乱贼怕。”郭老又提及史家之气节:“我愿学齐史,笔削不肯假,生死皆以之,用报知己者。”这和文天祥《正气歌》中所歌颂的史家崇高品德出于一辙:“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所以自《春秋》以后的历史学家都遵循着这一崇善贬恶的原则,反是,则其史著不会流传,这是中国历史学的优秀传统。
历史学家进一步将治史的根本原则予以陈明,如唐刘知几《史通》云:“征求异说,采摭群言,明其真伪,反映时变,详今略古。”刘知几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对陋儒之“虚美讳饰”、不可征信之处,痛加鞭笞。其所撰史论一百一十八篇,可谓雄谈阔论,于治史之方法论,树立极则,为历代史家所重。可与《史通》比美者,当数宋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规模巨大的编年通史,体例与《春秋》相类,而方法则是一以求实为宗。宋神宗以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详记上起周威烈王(战国)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五代)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中国史学一般是后朝为前朝纪其本末,所谓隔代撰史。因为不涉本朝,则辨析公正,言史不伪。如房玄龄撰《晋书))、魏征撰《隋史》、欧阳修撰《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最明显之例,则是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只到公元959年。因赵匡胤于公元960年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欢宴罢节镇,北宋建国,司马光则戛然而止。这是史家一般遵循之道。在这一点上,孔子、司马迁似乎有胆有识,孔子直写到殁前三年之鲁史,而司马迁则一直写到当朝汉武帝,颇有齐史、董狐之胆识。
中国史籍丰厚,史著类型多样
中国史籍的丰厚、庞大,非世界上任何族群所可比拟。而史著类型的多样则是它丰富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历史著作可大分为五类:一日通史,前述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也。二日纪传史,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是也。纪传史又分有表志和无表志两类,《史记》《汉书》《后汉书》为有表志者,《三国志》则无表志。有表志的内容随历史之衍进,也不断扩大,如《汉书》有《食货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后汉书》则更增党锢、方术、列女、孝子。以上四部书习称前四史。三日纪年史,如孔子《春秋》、南宋吕祖谦《大事纪》。四日断代史,除前四史中《史记》而外,二十五史皆为断代史(原为二十四史,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柯邵忞所著《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五日专史,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另有两类可为史籍之辅:一曰野史,如《满清野史》、《清稗类钞》;二曰笔记,如南朝宋刘义庆之《世说新语》、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
有前述诸史矣,而中国知识分子之孜孜矻矻、朝斯夕斯的精神,又非它国可比。如孔子《春秋》既出,则有正其义者、详其注者随之,春秋末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战国时毂梁赤著《春秋毂梁传》(初为口传,成书于西汉),战国时公羊高著《春秋公羊传》(亦成书于西汉)。《春秋》三传(《左氏传》《毂梁传》《公羊传》)既出,历代又有众多博学鸿儒一而再、再而三詳为注疏,成为专门的学问。
中国人治史态度极为严谨
由于中国人特重历史之真实性,可信性,因之历代史官之设,亦为世界最早而绵延不曾中断。史官之职司为: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这传统所从来远矣,殷称作册,周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秦汉称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三国时魏置著作郎,北周称著作上士,唐又以他管兼典史职,称撰修、直管,宋、元、明、清称修撰、编修、检讨,又元、明以后翰林学士兼任史事,故亦有太史之称。清乾隆纪晓岚主编之《四库全书》所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可追溯至魏晋,彼时图书目录即按经、史、子、集分类,这在封建社会是一大创制,几乎可以囊括所有学问。其中包括科技、建筑、方舆、天文、医学,等等,不一而足。普天之下,没有任何国家如此热爱自己的文化,中国不愧为文化大国。
中国史家为一部书之良莠真伪,可以辨析千年以上。古、今文尚书之辨,便是一例。今文尚书为汉文帝时伏生授汉太常使晁错者,伏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几十年后打开,浸蚀蠹腐可想,伏生亦已九十余岁,目已昏花而记忆力惊人,嘱晁错补之,此书原为小篆,而汉时已用隶书,晁错乃以汉隶抄录,称今文尚书。伏生记忆的误差是肯定有的。汉武帝时鲁恭王毁坏孔子住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以鸟虫篆(即大篆之前之书体)著写,西汉孔安国曾整理过,并为之序。西晋永嘉之乱,今、古文《尚书》俱佚。至东晋之世,梅颐献有孔安国序之《尚书》,一时学界震惊,后人考之为伪。然伪书必有真、伪参杂,不可一概否定。其间有大经学家如刘歆为政治之目的插入伪文是极可能的事。清有陈乔枞者,广搜西汉以来马融、郑玄、以至诸子之说,详加考校,乃使伏生所传之今文《尚书》重见天日,堪称史学奇迹。这部《今文尚书经说考》,清阮元评价甚高,以为陈乔枞“析前人所未析”,其内容广博翔实,后来之辨析者,很难超越此书。
从《尚书》之命运,我们深深感到中国人治史态度的严谨。中国史的准确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始。此年国人因周厉王暴虐而起义,共伯和摄行政事,天下归心。自此以后,中国历史纪年从未曾断。当今博儒李学勤等据考古学资料,将准确纪年又向前推移。这将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中国历史纪年的这种准确性和悠久性,是世界历史学上的奇迹。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印度,如雅利安之入侵印度,有云为公元前一千二百年者,亦有史家称前二千年者,前后误差达八百年,不亦过乎?这在中国史学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中国史家不会将传说时期如三皇五帝的历史纪年,具体到某确切年代,所以也不会发生印度史的如此疏漏。
重历史、重列祖列宗是中华民族得以永远维系的根本原因。对民族历史的自信,使中国五千年来几度沉沦又几度崛起,这是一个打不垮的、坚强的、生命力永恒的民族。上世纪英国大哲汤因比(《历史研究》作者)说:“如果有轮回,我愿来世变为一只印度的鸟;如果必须变为人,我愿变为一个中国人。”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作者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